分析10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特征
2014-02-14高建华廖叔谋张东华
高建华 廖叔谋 张东华 颜 皓
包头市青山区北方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分析10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特征
高建华 廖叔谋 张东华 颜 皓
包头市青山区北方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目的分析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9月到2013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患者100例,在鼻内窥镜下进行手术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程度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在治疗前后的闭塞程度评分、流涕程度评分、出血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患者,在治疗时最为核心的目标是疏通鼻腔,消除炎症,在鼻内窥镜下进行手术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临床特征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是鼻腔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对患者的正常呼吸以及健康的生活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1]。我院对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患者,采用了鼻内窥镜下手术的方法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研究对这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到2013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患者100例,其中男41例,女59例,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47.1±4.5)岁,平均病程(1.6±0.7)年。所有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鼻塞、流涕,部分患者中存在着涕中出血、面部疼痛等症状。有87例患者在入院前,接受过相应的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在CT影响下,患者的鼻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鼻甲肥大或者鼻息肉的现象。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鼻内窥镜下进行手术治疗。在鼻内窥镜下可以在病变鼻窦腔里面看到团状的黏稠分泌物。在患者的鼻腔内安装引流管进行分泌物引流,并矫正鼻中隔桥。对于存在着鼻甲肥大以及鼻息肉的患者,应该使用激光进行部分切除。在清除了病变部位之后,用生理盐水对鼻腔进行清洗。对于较为隐秘的病灶,应该经下鼻道开窗联合进路来达到彻底清除病灶的目的。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没有服用相关的抗真菌药物,对于少数手术后存在着出血现象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止血处理。
1.3 评价指标
对患者的鼻塞、流涕以及出血症状进行分别的评分,各项满分分别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文中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通过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对手术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比较发现,治疗前,患者鼻塞、流涕以及出血症状的评分分别为(83.7±8.6)分、(85.2±7.1)分、(69.5±5.7)分;治疗后患者鼻塞、流涕以及出血评分分别为(14.5±4.3)分、(17.4±4.9)分、(11.4±2.7)分。患者在治疗前后的鼻塞、流涕以及出血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的鼻塞、流涕、出血症状评分比较
3 讨论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鼻腔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部分患者存在涕中出血、面部疼痛以及鼻腔异味等症状。对于该疾病的患者来说,在治疗时应该从疏通患者的鼻腔以及防止真菌生长等方面入手。经研究发现,当鼻腔内部出现窦口鼻道堵塞情况时,其内部环境十分有利于真菌的生长,从而导致了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出现[2]。
目前,对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主要可以采用在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的方法以及使用抗真菌药物的方法。其中,让患者使用抗真菌药物,虽然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直接的损伤,但治疗效果并不是非常突出。并且,对患者进行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也比较费时费力,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因此,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是在鼻内窥镜下进行手术,通过手术的方法,让鼻腔内部的真菌团被清除,并且对于存在着鼻息肉的患者,可以使用激光切除掉堵塞鼻腔的部分。
从本文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使用了鼻内窥镜下的手术治疗之后,患者的鼻塞、流涕以及出血等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的差别。由此可以看出,对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患者,在治疗时最为核心的目标是疏通鼻腔,消除炎症,在鼻内窥镜下进行手术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闻慧.影响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及鼻窦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3):139-141.
[2]陈娟,陈仁杰.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及鼻窦炎45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4):3366-3367.
R765.41
B
1674-9316(2014)18-0081-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1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