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长寿始于足下
2014-02-13张乾
张乾
《黄帝内经》提倡“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活动形体,条达生机”。晋代养生家嵇康进一步指出食后“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其食,则磨胃以腐化”。《紫岩隐书》还提出用动求静,睡前散步,“入睡时,绕室走千步”,这样,“行则身劳,劳则思息”。曾参加过长征的“百岁将军”、晚年曾荣获“全国健康老人”称号的孙毅,谈起自己的长寿经时说过:“我的秘诀是:走路。俗话说,人老脚先衰,树枯根先竭。人老先从脚下起,一个人,如果能走路,八十九十不算老;否则,五十六十也就算老了。人年纪大了,容易产生惰性,走路就是克服惰性的好办法。我有一句话叫‘健康长寿,始于足下。这是我二十多年坚持走路的体会。”孙老将军谈得很朴实,但说出了一条养生秘诀:百动走为先,健身行为上。这条养生秘诀与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格拉底说的“步行锻炼是人类最好的药物”有殊途同归之妙。
国内外的医学研究表明,步行对人体的好处是多方面的。由于双足离心脏最远,位置最低,故最易产生供血不足。而人在行走时,肌肉、骨骼的运动,犹如启动了的机器,全身的血液循环就会加速,继而将呼吸、消化、神经、泌尿、内分泌等系统导入活跃状态,心脏的功能也随之增强,从而促进了人体的新陈代谢,推迟心脏和其他器官的老化。同时,步行时腹肌和呼吸肌有节律地舒张与收缩,对内脏起着按摩作用;也可增强关节的灵活性,防止肢体废用性萎缩和过早僵硬。
虽然步行是人们最平常、最有效、最简便的活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步行活动越来越少,而以车代步、以电梯代替爬楼梯越来越多,这从全世界汽车工业兴旺发达可见一斑,而我国的汽车产销量去年都已跃居世界第一。于是许多“都市现代病”诸如肥胖症、脂肪肝等也随之频频发生,这当然与科学养生是背道而驰的。有人曾对坚持步行20分钟以上的上班族与坐车上班的中年人进行心电图观测,发现前者心肌缺血性改变的发生率比后者少三分之一,而坚持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散步,每天步行1.5~2个小时,可使新陈代谢率提高48%。英国生物学家哈拉里德说得好:“走路对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对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来说,是一种生理性活动的最好方式。”
以前有种说法“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现代医学证明并不科学,因为饭后食物集中胃里,需要大量的消化液和血液来帮助消化吸收,故而此时应先静坐或仰卧30分钟,然后再步行活动为宜。最适宜的时间为清晨和晚上。寿至92岁的著名学者朱东润教授就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这一条,他说:“清晨与晚上,空气新鲜,大地清静,漫步于庭院,活动筋骨,还好构思,我的文章不少构思于散步。”长寿的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每天5点多钟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散步半个小时。而宋代文学家苏轼则喜欢每当明月之夜,散步于郊外,或迈步登山,或行吟江畔。他写的“雨洗乐坡月色明,市人行尽野人行”便是明证。俄国著名长寿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每天黎明即起,先到室外散步”,然后回家写作。前苏联有位米斯尼莫夫,活了168岁,他的养生经是:每天午餐后休息半个小时至1个小时,然后散步2~3公里,一年四季从不间断。“百岁画家”朱屺瞻的步行锻炼放在下午,每天出门散步时,速度不快不慢,一走就是两个小时,有时看到生动有趣的形象,还掏出速写簿,随手画下来。他说:“我一迈开脚步,就感到浑身轻松,这是长期锻炼的结果。”
锻炼最好是在空气清新、负离子多的地方,比如海滨、湖畔、树林、花园等。但从日长时久而言,还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为佳。朱德总司令的步行锻炼生前是出了名的,散步时,他注意利用新鲜空气、阳光、林阴、山麓、田野、湖滨、果园、花圃等进行,因此寿逾九旬。“补白大王”郑逸梅伏案勤奋写作,能寿至98岁是得益于锻炼。每逢上街办事,或访友探亲,不管路多远,他习惯走路前往,就此练就了一副好脚板,人称“神行太保”。
让我们迈开双脚走出来,一路春风走起来,每天坚持不动摇,健康长寿永相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