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播下爱的种子,收获一片春光

2014-02-13李红云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期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移情同伴

李红云

【内容摘要】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主要在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基础上,初步分析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养成密切相关的三个因素,即环境因素、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提出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四个有效途径,第一,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培养幼儿对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第二,发挥同辈群体的作用,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第三,通过移情训练和游戏,提高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第四,通过表扬与奖励,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的目标。

【关键词】幼儿 亲社会行为 家长 老师 同伴 移情 游戏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其中“健康”与“社会”两个领域都讲到幼儿与社会的关系,其他三个领域也有涉及。加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学习《指南》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相关的几个重要因素,立足于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日益增多,但他们的家长和老师一般忽视对其进行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和训练的现状,并提出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有效途径。

一、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界,美国著名学者威斯伯于1972年在《社会行为的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首先提出“亲社会行为”一词,用它来代表所有的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例如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救灾等等。

社会心理学家对此给出的定义是: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亲社会行为可以从小培养。所以《指南》提出诸多相关要求。比如在“健康”领域“目标2”中提出“愿意把自己的情绪告诉亲近的人,一起分享快乐或求得安慰”的要求,在“社会”领域“目标2”中,对3~4岁幼儿的要求是“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的劝解”,对4~5岁幼儿要求是“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对5~6岁幼儿的要求是“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一起克服”。

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及大众传媒等。家庭(主要指父母)和同伴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幼儿之间的交往而发生作用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如帮助、谦让、协商、友爱、尊敬长辈、分享、关爱别人等行为,就是在与家长的交往中,在家长的教育方式下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的。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与方式对幼儿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也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幼儿成年以后的人际关系的交往态度与行为。

大众传媒是社会传递渗透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为幼儿提供符合其年龄特征、深受幼儿喜爱的电影、电视、报刊书籍对幼儿亲社会行为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那些反映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帮助和善良的故事及动画片,能为幼儿学习和巩固亲社会行为提供直观、生动的示范,有助于幼儿通过观察、模仿,习得亲社会行为。

2.认知因素

有关研究发现,道德判断水平较高者,那么他的亲社会行为也多些。那些在四、五岁时表现出较多自主分享行为并且亲社会道德推理水平相对成熟的幼儿,在他们的整个儿童期、青春期以及进入成年早期之后仍然会帮助助人,更多地会为别人着想;与此同时,他们对亲社会问题和社会责任的推理也更加的复杂。由此可见,亲社会性能够较早地建立,并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在认知方面,幼儿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指南》“教育建议”提出“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等等要求,就是要求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以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让幼儿养成亲社会行为。

3.情感因素

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情绪状态的理解而产生的与此相一致的感情状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认为非常年幼的儿童已经能够感受其他人的情绪状态,并使自己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他人,慢慢地形成亲社会行为。大量的研究也表明,移情增加了助人和其他的亲社会行为。

因此《指南》“教育建议”要求:“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多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让他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和自豪,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比较”等。幼儿受到教师影响,潜移默化,对于形成亲社会行为具有积极作用。

三、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途径

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良好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在幼儿园、家庭、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的影响及自身的认知水平与移情训练的作用下逐步实现的。针对幼儿的这种特点,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要做好以下工作。

1.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培养幼儿对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及游戏中的角色,都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并在他们的行为中反映出来。因此,教师和家长及各种社会工作者,都要创设出有利于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环境。特别是作为幼儿教师和家长,要为幼儿树立榜样并注意对幼儿的引导。所以《指南》提出“教育建议”:“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经常问候父母,主动做家务;礼貌地对待老年人,坐车时主动为老人让座,看到别人有困难能主动关心并给予一定的帮助。”

2.发挥同辈群体的作用,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期主要有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交往:一种是幼儿和成人之间的交往,另一种是同辈群体中的交往。在同辈群体的交往中,幼儿不仅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而且在建立与他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之中,学会如何正确地为人处世,如何关心同伴,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学会在争执或矛盾中,怎样去协调关系,正确对待和采纳接受别人的意见。因此,同辈群体在培养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培养分享、合作等社会性行为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十分重视发挥同辈群体的作用,为幼儿创造出更多的与同伴交往的条件。

3.通过移情训练和游戏,提高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

移情也叫做情感移入或情感转移,就是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一种能力,简而言之,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水平。而游戏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也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交往机会。教师和家长必须利用游戏这一教育手段,把分享、谦让、合作、帮助等各项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融入其中,让幼儿反复练习,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稳固的亲社会行为习惯。

4.通过表扬与奖励,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认可。幼儿一旦出现了利他行为,家长和教师要及时强化,如表扬、奖励等,使儿童获得积极反馈,达到逐渐稳固的目的。反之,家长和教师如果视而不见,幼儿会感到失落,习得的利他行为可能消退。我曾经做过一项试验,采用创设需要谦让的假设情景,并施以精神奖励法,对幼儿进行谦让观念、行为的训练和教育。结果表明,精神奖励在巩固儿童谦让行为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指南》对此也有论述,不再赘述。

总之,从幼儿时期培养亲社会行为,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未来社会公民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播下爱的种子,明天将收获一片春光。所以,每一位教师、家长和相关社会人士,都要按照《指南》的要求,重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和实践,合力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版.

[2] 李辽 著. 青少年移情与亲社会的关系,《心理学报》,1990年第1期.

[3] 王振宇 著.《儿童社会化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5] 蔡真妮 著.《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漓江出版社,2010年版.

[6] 李跃儿 著.《把幸福还给孩子》,国际文化出版公,2013年版.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历阳镇幼儿园)

猜你喜欢

亲社会行为移情同伴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寻找失散的同伴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个体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入手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