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经济伦理人格审视大学生求职违约现象

2014-02-13刘士伟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伦理人格

孙 平,刘士伟

1.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 125105

从经济伦理人格审视大学生求职违约现象

孙 平1,刘士伟2

1.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 125105

在利益驱动下,高校毕业生求职违约现象越来越普遍 ,也越来越为社会舆论所关注。一些选择违约的高校毕业生,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不顾一切、不讲道理。可以说,求职违约对高校毕业生伦理道德底线进行着拷问。本文从经济伦理人格方面,对大学生求职违约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求职违约;经济伦理人格;问题;措施

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同时,层出不穷的求职违约问题也给毕业生本人、用人单位和学校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此,健全就业管理制度、加强就业指导力度,成为有效减少和规避求职违约现象的关键。

一、大学生求职违约现象面面观

出于各种原因,高校毕业生在签约之后,单方面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违约行为。同时,为了对自己的违约愿望予以满足,在和学校及用人单位交涉时,高校毕业生使出了浑身解数,可谓是花样百出。

1.“另攀高枝”型违约。在宏观就业环境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基于综合考虑,在逐年增加的就业压力下,毕业生出于保底的心理支配,往往先与一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期又找到了另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样就产生了违约的想法和行为。

2.“不合要求”型违约。指毕业生因为能力、素质、身体健康状况以及不能按时毕业等原因,造成的不能正常履行和用人单位的就业协议,进而有违约行为发生。

3.升学、考取公务员型违约。指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后,高校毕业生又去参加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和研究生升学考试,在考取了公务员或者是研究生之后,和原签约单位要求解除就业协议的违约。

4.其他类型违约。因为其它原因而发生的毕业生求职违约现象。

二、从经济伦理人格分析毕业生求职违约的心理动机

1.外界刺激。首先,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一些人对物质利益的无止境追求,导致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由于目前流行的功利主义,使人们对事物有着趋于单一的衡量标准,从“耻于言利”到“唯利是瞻”;从“恪守功德”到“放弃底线”,以前的那种乐于奉献和甘于平淡,被视为和时代脱节、行为守旧,这些都是发生求职违约行为的根本原因。其次,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约之后,看到周围同学的亲朋联系到的单位比自己好得多,便觉得失落和沮丧。最后,有些人看到比自己条件差、素质差的同学签到了比自己好的单位,因而产生不服气、不甘心的现象。在以上这些外界因素的刺激下,高校毕业生就会产生违约的行为和想法。

2.现实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从教育成本分担看,一个学生从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其家庭往往会支付一笔巨大的物力和财力,尤其是针对那些贫困的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为了能使子女顺利完成学业,甚至要举债求教。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和职业的时候必然要承载更多的希望和压力,所以在择业就业时,希望能联系到条件优越、待遇好的单位,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本也无可厚非,而正是因为这种现实的需要和无奈的选择及善意的理由从而导致了大量的违约现象发生。

3.心理动机。2012年我们对学校葫芦岛校区的7个学院2000多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表明,在择业的过程中,高校毕业生的功利主义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倾向非常显著,一般都是优先考虑个人发展远景和工资待遇等问题。表现出的心理倾向是:求名逐利、拈轻怕重和贪图享乐。他们对工作的要求是管理松些、离家近些、工作轻松些、效益高、牌子响、名声好,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为了能托底,他们都是先签定个单位,而一旦遇到更好的,就会视法律为儿戏、弃诚信如敝履,和原签约单位毁约,或者是将就业协议单方撕毁。

基于经济伦理人格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受利益驱使是高校毕业生求职违约的深层次原因。

三、经济伦理理念下疏导和干预高校毕业生就业违约的措施

在就业过程中,因为高校毕业生的擅自违约,会给其它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各方造成严重的后果和不良影响。因此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一定要慎重,秉承“我选择、我负责”的态度,一旦选定,严格履约。在就业过程中,签约各方所共同遵守的基本规范就是市场规律。市场经济既是一种诚信为先的经济,同时也是一种法制经济,需要各方承担相应的业务和权力,而有的义务和权力隶属于道德监督和调控的范围,有的则属于法律规范的范畴。道德约束是以培育诚信意识为核心,在对高校毕业生违约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而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使命,需要对相关的教育义务和责任进行承担。在当前形势下,为使高校毕业生求职违约行为有所缓解,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和规范。

1.加强诚信意识教育。所谓诚信,是中华民族世代信奉的一种品质和美德,是对个人品行进行衡量的道德标准,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和立身处世的态度,即所谓的“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加强诚信教育,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道德认知观念,即“诚信光荣、违约可耻”,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践行。今天,全社会都在倡导着诚信,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应做诚信之表率、领文明之先风,身体力行,在就业签约上,做到一诺千金、信守承诺。

2.加强法律宣讲。通过宣讲国家和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劳动法》和《合同法》,同时学习关于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树立法制精神和法制意识,不轻率违约,按规定办事。

3.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了真正能对高校毕业生违约行为进行预防,学校教育者们应该以人为本,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秉承“先就业,再择业”的原则,认识到违约行为对个人长远发展的不利影响,慎重考虑后再进行签约,规避不良后果。目前,高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需要一个和社会及单位磨合的过程,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岗位。而这个过程,也是个人积累社会经验的过程,若大学生对工作频繁更换、时时发生违约行为,则势必会限制个人发展的空间。因此大学生应脚踏实地、面对现实,不能脚踏两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

结语:当前大学生求职违约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热点问题,本文从经济伦理人格视角,透视大学生求职违约现象。由此可以看出,诚实守信是为人的根本,作为学校,应对“两课”课堂充分利用,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始终贯穿诚信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有机地结合制度建设和诚信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尽量杜绝和减少求职违约行为的发生。

[1]解廷民.毕业生再次签约管理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地区某高校 2010-2012 届毕业研究生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

[2]徐嫚,刘宾.高校毕业生违约的原因探讨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2,(2).

[3]武超英.浅析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违约现象[J].河南教育(中旬).2010,(8).

[4]蒋西河.浅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违约及教育管理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5]李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3).

Examining the Breach of Employment Contract from the Angle of Economic Ethic Personality

SUN Ping1,LIU SHi-wei2
(1.2.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Liaoning,Hu ludao 125105)

Under interest-driven,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breaches of contract for employment among college graduates,which are paid more attention by public opinions.Some colleges graduates who decide to violate the contracts, are reckless and unreasonable.We can say, breach of contract interrogates the baseline of graduates’ ethics and morality.The article, based on economic ethic personality, analyses the phenomenon and offers the countermeasures.

breach of employment contract;economic ethic personality;problem;measures

B822.9

A

2095-5537(2014)01-00063-02

2013-11-19

[课题项目]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百项立项课题(YBY108029)成果。

1.孙平(1970—),男,满族,河北省承德市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系统工程。

2.刘士伟(1979—),男,汉族,辽宁省辽中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就业指导。

责任编辑:张 旭 周晓华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伦理人格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