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师生共同发展的高效课堂

2014-02-13薛彤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期
关键词:备课组自学学案

薛彤

烈山区从2010年开始启动“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确立了以推进素质教育基本思想为指导,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以构建“突出主体、优化主导、教学相长、和谐高效”新型课堂模式为切入点,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学生观,以学定教的课堂观,以追求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为主的质量观的总体课改指导思想。经过三年的课改实践,探索出“123”教学模式。即“1”是追求一个目标:打造师生共同发展的高效课堂;“2”是落实两种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3”是强化三个环节: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反馈提升。

一、“123”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

(一)自主学习(约12分钟)

1.课堂引入

用简洁的语言、多媒体图片、实物情景等生活常识、社会热点、知识铺垫引入或直接引入课题,用时不超过2分钟。

2.自学指导

课前下发导学案,教师给学生学法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方法、时间,保证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高效自学,用时不超过2分钟。

3.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导学案上的问题和学法提示快速自学教材,可以采取默读、标记、做题等方式,识记、掌握简单的问题,找出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进行巡回指导,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并进行个别点拨,但不要无故干涉全体学生的自学活动。这一过程在8分钟左右,具体时间应以绝大部分学生预习完成为标准,自学完成早的学生可以加强记忆或进入结对交流环节。

(二)交流展示(约20分钟)

4.结对交流

两人结对交流自学成果,进行“兵教兵”,重点讨论解决自学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找出两人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结对交流以在原座位上站立交流为主,根据对学的需要也可到黑板上进行,教师巡回了解结对学习中的难点、疑点、易错点,并对个别小组进行指导,此环节用时不超过5分钟,具体时间可由小组掌握,根据结对交流的进度自然进入小组合作环节。

5.小组合作

将结对交流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到小组,共同讨论,由组长主持讨论解决结对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组内展示和有针对性的“兵教兵”,也可以集中到小组黑板上进行讲解,小组合作结束后将小组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板书到小组黑板上,教师可以穿插到各小组中进行指导,重点关注需要展示问题的板书,此环节用时不超过5分钟。

6.全班展示

教师根据各小组板书在黑板上的问题分配任务,一般问题不会太多,每个问题可由多个小组讨论解决,教师进行指导,然后由解决较好较快的小组进行展示讲解,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和质疑,教师对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和解题步骤、注意事项等进行精讲点拨。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对各小组学生活动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和及时鼓励。此环节是课堂的高潮和关键环节,用时10分钟左右。

(三)反馈提升(约8分钟)

7.反馈测评

学生限时做反馈检测题,检测题可以设计在学案上,也可以直接选用课本、教辅上练习题,完成后核对答案,教师进行点拨评价,对学生错误较多的问题进行矫正。此环节用时约5分钟。

8.拓展提升

教师出示本节内容与生产生活、社会热点接轨的综合性、拓展性题目或是仿写、英语写作等进行拓展训练,学生解答,教师点拨;也可让学生设计拓展性题目或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谈收获、感悟。此环节可以根据内容灵活掌握,用时约3分钟。

二、各学科实施“123”教学模式应注意三个关键点

(一)导学案

1.导学案内涵

“导学案”不是“教案”,也不单是“学案”,更不是教辅书、习题集、讲义等。导学案设计具有科学的实践基础和先进的理念支撑,它是立足于课时或课题设计的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导学案在设计的主体和使用的对象上有侧重,具有互动性和生成性。导学案的设计类型根据“123”教学模式的课型来定,是一个针对高效课堂教学的系统性设计,而不是单纯的结果性文本,是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设计文本。导学案体现了“大课程观”和“大课堂观”的概念。

2.导学案编制

首先,导学案编制的分工。备课组长提前将备课任务分配给本组内教师,将分工安排表打印、发给组内每位教师,并交教导处一份备查;其次,导学案编制的流程。主备人提前备课——形成初稿——备课组集体研究——主备人修改形成修订稿(定稿)——备课组长把关签字——印刷 ——学生使用——电子稿上传学科组邮箱、资源共享;再次,主备教师要确保初备的质量,不得直接下载或抄袭,应提前确定初稿,在集体备课时以说课的方式向组员说明,组内成员积极参与研讨,提出修改意见。

3.导学案使用

导学案对教师的使用要求:(1)教师上课必须带导学案进课堂。(2)教师使用导学案要求做到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不是简单的做做答案,应备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及解决办法,导学案上一定要有自备课的内容,要体现教师个性化的理解,还包括课后的反思备课。(3)导学案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提前1~2天发给学生,学生预习自学,小组长、课代表和教师要检查预习情况,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了解学情,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以学定教、灵活使用。(4)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对学生的使用要求:(1)根据“导学案”课前预习,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课堂探究、拓展题,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做好标记,并做好预习笔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或向教师质疑。(2)课堂上注意做好纠错记录,养成使用双色笔标注重点内容的习惯,以便今后复习。(3)检查的作业为双色预习笔记(基础知识、重难点、关键点、方法归纳总结、知识框架)和巩固纠错作业(典型例题解析、错题纠错、学案中的典型题目)两本。(4)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主动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严禁抄袭他人。(5)每周定时对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定期的巩固复习,“温故而知新”。(6)教材是根本,导学案只是为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学习而设置的方案,取代不了教材。教师在使用中要强调学生不能依赖导学案而忽视了教材。

4.导学案评价

(1)备课组长要对教学进度、教学反思、每周检测、资料整理等进行宏观把握和具体督查。(2)教师的个性化备课、学生的达标检测完成情况与教师的批阅情况,由教务处定期组织检查。非主备教师没有个性化二次备课的视为无备课。(3)学生学案的保存整理情况学校进行不定期抽查。(4)学校定期在师生中评选优秀导学案。(5)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要务实,绝对不能流于形式。备课组作为一个群体形象在教学中充当设计者、引导者,一定要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团队负责。备课组内部一定要团结互助,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二)小组建设

分组是关键。学习小组的组建要根据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男女搭配等因素,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组6人左右,组内有差别,组与组之间的差别不大,每组设正、副组长各一人,也可每组设文科组长、理科组长各一名,组长组织组内成员学习,指定本组的学习成果发言人。小组学习实行任务驱动,竞争展示,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一个6人的学习小组,可将小组成员编为A1、A2、B1、B2、C1、C2,按A1对C1、A2对C2、B1对B2结成三对学习对子,最好能够面对面坐在一起,在对学时,“一对一”参与,在课堂作业或检测时,互相检查、促进,共同提高。

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减少或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小组讨论按照“先一对一分层,再组内集体讨论”的原则,先让同层次学生AA、BB、CC进行讨论,然后小组对分层讨论中不会的问题和小组讨论不出的问题反馈给老师。要坚持“A教B,B教C,A拓展”的分层次学习理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三)课堂教学

1.课改课堂教学特征(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123”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十二个方面:(1)面向全体学生;(2)以学生为主体;(3)以教师为主导;(4)体现民主平等;(5)落实开放课堂;(6)运用分组教学;(7)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8)对教材进行校本化改造;(9)落实探究性学习;(10)与实践充分接轨;(11)注重拓展感悟;(12)快节奏、高效率、大容量。

2.课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以学评教)

“123”教学模式评价由评教师为主变为评学生为主,教师主要任务是:纠偏、点评、释难、引领。评价标准坚持“六变”,即:(1)由评教师的讲解精彩度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参与度为主(是否自主学习);(2)由评教学环节的完备性为主变为评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为主(尤其是时间分配);(3)由评课堂的活跃度为主变为评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是否真正投入);(4)由评师生的交流互动(主要是问答)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交流展示为主(自主学习的成果);(5)由评教师的板书设计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作业、笔记为主(看学生的作品);(6)由评教师基本功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基本能力为主(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另外,“123”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师应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目标导引讲;过程评点讲;重、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讲。教师讲解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课堂累计讲解时间);“三不讲”:学生自主学习能学会的不讲;学生合作学习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会的不讲。

“123”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学生不是漫无目的地学,搞形式主义,而是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带着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学习指定内容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师也不是漫无目的地教,而是教学生会学、自学、互学,引导学生就预设、生成和共性的问题进行的生生、师生互动式的学习、质疑、评价、提升。自主学习为基础,交流展示为核心,反馈提升为保证。

“123”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以导学案为引导,以学生自学、对学、群学的方式,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疑难;打破端坐、举手、提问的约束,以小组、黑板为舞台,学生质疑、探究、展示、补充;教师巡视、指导、反馈、点拨,整体调控课堂;真正实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形成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的理想课堂。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备课组自学学案
备课组长的定位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乡愁导学案
“比例尺(一)”导学案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新课程下,关于学习型备课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