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课中的预设与生成
2014-02-12张林萍
张林萍
摘要: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预设”和“生成”都很重要,如何让它们在化学课中齐放异彩,文章从两方面论述了如何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关键词:预设;生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2-0040-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14
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预设”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案环节和程序,“生成”则是在程序实施过程中引发出来的有关问题。这里强调的课堂生成,并不是纯自然状态下的无序生成,因为随意的生成决不是高水平的生成,而是要有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全面把握和对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并在预案中就为学生的参与探究留出时间和空间,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共熔体。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使化学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我们经常会遇到,预设好的问题并没有得到预设的答案,甚至超出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作为教师,不可轻看这些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熏陶出来的充满探索精神、活力四射的学生们,他们会在任何一个你不经意的瞬间,猝不及防地跃然而出,令你欣喜之余感叹万千。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总结,要让“预设”和“生成”在化学课中齐放异彩,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提供广阔的舞台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教案的课堂,就像一盘散沙,我们的追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没有生成的课堂,也会沉闷无趣。预设和生成是相互联系的,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精彩。
在化学教学中,要把握动态生成,需要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策略,让预设转化为生成,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色彩。
1.开放性的预设,有效保证生成
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及时反馈提出要求。所以预设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快或设计,教师要预想到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对策。教学方案预设得越周密、越开放,转换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越强,生成就越精彩。
《苯酚的取代反应和显色反应》的教学,如果教学设计是直接完成这两个实验后教师再讲解相关知识,那样会显得很生硬、很突然。由此,我想到在学习苯酚的物理性质时提到苯酚晶体露置在空气中会变粉红色,学生已经知道苯酚具有还原性,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所以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何用其它实验证明苯酚具有还原性?学生们经讨论后,都一致认为能和常见的氧化剂反应就可证明苯酚的还原性。最后挑选了三种常见的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浓溴水、氯化铁溶液,然后分别做它们与苯酚反应的实验。
[实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苯酚溶液反应。
[现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反应的现象与学生期待的一致)
[实验]苯酚溶液与浓溴水反应
[现象]白色沉淀(有点特殊,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怎么产生了白色沉淀呢?到底发生了什么反应呢?
我趁势追问:“苯酚与苯发生的取代反应有何不同?试用分子结构加以分析。”这就让学生将推测付诸实践,并从理论上找到合理的解释。接着再以苯酚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的特殊现象介绍苯酚的显色反应。
如此设计可以做到水到渠成,让学生在大量的推测、方案设计、理论分析中充分发挥和锻炼,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教师进一步调动起来。这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在“意外”中获得新知识。
2.巧用实验混乱,有效创造生成
有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意制造一些实验“混乱”,如果能够巧妙地加以利用,可以在“混乱”中有效创造“生成”,从而获得新知。
例如,我在《碳酸钠的性质》教学时,我让学生动手做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的实验。实验前我故意不要求学生“滴加”,也不强调试剂的滴加顺序,果然不出所料,“滴”的同学也有,“倒”的同学也有,盐酸滴加到碳酸钠的也有,碳酸钠滴加到盐酸的也有,总之一片“混乱”的场面。最后我挑选实验操作不同的几个小组陈述看到的现象。
[甲组]我们把碳酸钠逐滴加到盐酸中,一开始就有很多气泡。
[乙组]我们把盐酸逐滴加到碳酸钠中,刚开始没气泡,后来才有气泡。
[丙组]我们是把盐酸直接倒到碳酸钠中,马上就有气泡。
[乙组]我们是把碳酸钠直接倒到盐酸中,也是马上有气泡。
[教师]很好,那么我们再给“倒”的同学一个机会,试试把盐酸逐滴加到碳酸钠中,大家要仔细观察现象。
[生1]老师,我发现刚开始并不是一点都没气泡,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变小了,不太容易从溶液中溢出。(这不就是我期待想要的生成啊,教学顺利进行中)
[教师]很好,刚开始在局部盐酸浓度高,产生的CO2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了,CO2+Na2CO3+H2O=2NaHCO3
该教学内容的设计我故意制造了实验“混乱”,使学生在“混乱”中比较学习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的原理以及试剂滴加顺序不同所产生现象不同,最后顺理成章地引出CO2与碳酸钠溶液的反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度很高。
3.制造认知冲突,有效促进生成
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教案,一个成功教案的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在预设教案的时候,我经常会设置一些矛盾,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在冲突中寻找真理。endprint
在《用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预测该实验现象。大家都一致认为:阴极铜丝有大量气泡(H2)析出,电解开始时,阳极的铜丝逐渐变细,附近略显淡淡的蓝色浑浊,然后电解池中液体逐渐呈现蓝色浑浊[Cu(OH)2]。随后,当堂演示了该实验,发现结果出乎所料,阳极铜丝附近略有白色浑浊,几秒钟后开始出现橙黄色浑浊,进而生成较多的橙黄色沉淀,这是为什么呢?这种认知上的强烈冲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寻求真知,他们有的看书本提示信息,有的急忙查阅参考用书。教室里热闹开了:“白色是CuCl吧!”“橙黄色应该是CuOH!”“为什么Cu失电子生成Cu+而不是生成Cu2+呢?”……带着学生的这些疑问,我开始了该实验的教学,最后大家才明白这跟食盐水的浓度有关,如果电解的稀食盐水,Cu失电子生成Cu2+,如果电解的是饱和食盐水,Cu失电子生成Cu+。我发现,通过制造一些认知冲突,能够有效激发生成,其教学效果显然比以往好,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并能牢记在心。
二、超越预设,使课堂生成更加精彩
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是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成是预设的发展,是学生生命活力的体现。课堂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就是对教师预设的突破和超越,对教师预设的否定、修正和补充,还表现出学生即时的顿悟、灵感的萌发和瞬间的创造,让课堂成为灵动的课堂。
1.临变不乱,机智生成
在《实验化学》“电解与电镀”这一课题的教学中,我请两位同学合作,上讲台演示了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钠溶液的实验,并要求检验阴阳极产物,我在边上指导。学生1用小试管收集H2,学生2在U型管的支管口处直接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Cl2。通电两分钟左右在阴极区看到了明显的红色(电解前滴加了几滴酚酞),学生们都很兴奋。
[学生2]老师,淀粉碘化钾试纸怎么一直不变蓝?这个实验应该很好做成功的?怎么回事?
[学生1]你换一张试纸再试试。
[实验]结果好像还是看不见试纸变蓝。(学生2急得满头大汗)
(这就是在我教学预设之外可遇不可求的有效生成啊,这是我课堂上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我要好好利用这次机会)
[教师]大家可要仔细观察了,再换一张试纸,后面的同学可以上来围在讲台边看。
[学生3]老师,我看见了一点点蓝色,但很快又褪去了。
[教师引导]很好,蓝色褪去,是不是说明可能I2没有了?为什么会没有?
[学生4]可能氯气过量了,把I2反应掉了。
[教师]对了,淀粉碘化钾试纸先变蓝是因为发生了反应:Cl2+2KI=2KCl+I2 ,生成的I2 遇淀粉变蓝,由于氯气过量,又发生了反应:5Cl2+I2+6H2O=2HIO3+10HCl,I2被氧化成了HIO3,所以蓝色褪去。
课上我及时利用了实验中的有效生成资源,课后我又提供了一些关于卤素的资料,让学生去阅读,这样,学生主动参与了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他们对氯气的氧化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不容易遗忘。
2.善于聆听,捕捉生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纬度动态过程。由于学生的差异,过程中会出现疑惑,产生认知的误区,但也会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这些精彩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学生的智慧闪耀光芒。
记得在一堂习题课中讲到如何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杂质,学生很快答出选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气。不知哪位同学轻声地问了一句“那怎样除去SO2中的CO2呢?”我想如果对此问题避而不答,那一定会打击这位同学提问的积极性。于是我就建议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全班同学提出了很多物质在讨论中均被否决了,因为能和CO2反应的物质一般都能与SO2反应。难道此题无解?在进一步的探讨中,同学们的积极性高了,思路也开阔了。有同学提出用物理方法:先将混合气液化,再蒸馏,先蒸出沸点较低的CO2,剩下的是液态的SO2。也有同学提出:先用亚硫酸钠溶液吸收SO2,逸出CO2,再加硫酸重新生成SO2。
这样的课堂使学生领悟到积极动脑、及时发问、勇于探索,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教师来说,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善于纳放于临场设计之中,顺应学生的需求,巧妙地转化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契机,那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将是一片广阔的空间,并能在化学课堂中演绎出无限的精彩。
十年的教学,使我深刻感受到:教师要吸引学生、抓住学生,让学生喜欢你的化学课,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渊博的专业知识。为了课堂上的精彩,我们必须在平时教学中,做好以下两点。一、刻苦钻研教材,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每次上课前,我仔细研读教材、教参、学科指导意见,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根据学科指导意见,同时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弄清楚课堂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是知识的生成点,知道了这些,我就有可能避免在生成出现时因毫无准备而束手无策,白白浪费掉极好的教育资源。一般来说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是知识的生成点,在备课的时候要多花一点工夫,多想一些意外,课堂上就不会手忙脚乱。二、及时反思,做好记录。有些时候,我也会遇到尴尬的事情,由于课前预设不充分以及教学机智等方面因素使我课堂上错过了一些美丽的生成,课后想起来了非常遗憾,我会注意及时把一些课的某些环节出现疏漏、失误、甚至错误记录下来,经常翻翻,提醒自己,当然,我也会注意把教学上的成功之处记录下来。久而久之,这个小本子成了我的宝贵财富,对我的教学和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课前精心预设,课上善于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课堂也就必然涌动生命的灵性。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获得意想不到的成长,那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金茹.精彩课堂,促学生思维发展[J].化学教与学,2013,(3)
[2] 项紫雁. 动态生成:无法预约的美丽[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