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乱局如何收场
2014-02-12许利平
泰国政治乱局难以妥协方式收场,是其历史惯性,也跟其以体制外“街头政治”平衡“寡头政治”的独特政治文化有关。1932年以来的泰国君主立宪制实践表明,泰国政治乱局不是以“军事政变”收场,就是以“司法政变”收场,很少以妥协方式收场。
泰国政治乱局难以妥协方式收场,是其历史惯性,也跟其以体制外“街头政治”平衡“寡头政治”的独特政治文化有关。
1月1日晚,当泰国还沉浸在新年的祥和与喜悦中时,素贴在反政府集会大本营曼谷民主纪念碑对支持者发表讲话,宣布新年中的大规模集会示威行动将从13日上午9时开始,此次行动将“封锁曼谷”,使全市停顿,迫使英拉看守政府交出政权。活动预计持续约20天,具体时间依形势而定。
12日傍晚,“封城”行动拉开序幕。当地时间18时左右,示威者封锁了3个位于曼谷市中心及北部的主要十字路口,并设置沙包、轮胎等路障。到13日凌晨,此前宣布的7个主要交通路口已全部被示威者封锁。
13日晚,素贴指示从14日开始进一步提升“封锁曼谷”的等级,反政府示威者开始将“封锁”目标对准各政府部门。13日晚,看守政府副总理宣布,将于15日就推迟大选进行商议。由于民主党和各反政府组织方面坚决抵制与会,此次会议宣告失败。
持续两个多月的泰国政治乱局进入“决战”阶段。以素帖为首的反政府示威者展开“封锁曼谷”行动,誓言“决不妥协”,死活要将英拉拉下马;而英拉则希望在军方调停下,与反对派面对面谈判。但泰国政治动荡轮回的历史告诉我们,政治乱局恐难以妥协方式收场。
此次政治乱局的始作俑者,是特赦法案。特赦法案本是英拉政府寻求国会各党派的政治妥协,赦免国内各派政治犯的罪行,弥合社会分歧的和解之路。但目前泰国社会出现支持他信集团和反他信集团的尖锐对立,特别是反政府示威者以特赦法案为他信量身定做为由,拒绝特赦法案,并要终结以英拉为代表的“他信体制”。
被外界称为“微笑之国”的泰国,其国民温文尔雅,礼貌谦恭,很少在公开场合表明自己观点。为何在政局动荡的关键时刻,各派难以找到妥协的办法,从而破解政治乱局?其实这与泰国独特的政治文化有一定关联。
首先,身份认同的固化降低了妥协空间。以他信为代表的新兴资本集团处于传统权力的边缘,而代表保守势力的官僚、军人集团处于传统权力的中心。在泰国的政治舞台上,新兴集团属于“群众演员”的身份,而官僚、军人集团则属于“明星演员”的身份。现在“群众演员”摇身一变,成为“明星演员”,抢了昔日“明星演员”的饭碗,二者利益岂可调和?
其次,宽恕文化稀释了社会共识基础,怂恿了反对派走向极端,关闭了妥协的大门。“中庸”文化在普通泰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使得泰国人易忘记别人的错,对不同观点比较宽容,难以形成社会共识。另外,因对反对派示威行动“漫不经心”,政府发出的逮捕令难以立即执行,最后示威行动步步升级,以至于走向极端。
再次,传统庇护制扭曲了民主选举一人一票的实质,造成“赢者通吃”,输者失去了讨价还价的筹码。施恩与报恩为传统庇护制“孪生兄弟”,进而产生了“寡头政治”。选举中的“寡头”一言九鼎,输者无法在宪政体制内对其加以制衡,结果造成以体制外“街头政治”平衡“寡头政治”。
许利平,中国亚太学会理事,东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亚太社会与文化、东南亚政治与国际关系、非传统安全等。著有《当代东南亚伊斯兰:发展与挑战》、《亚洲极端势力》、《赤道上的翡翠:印尼》等专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