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2014-02-12郝丽霞祝平安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体育教师建构

郝丽霞,祝平安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1 建构主义理论发展

1.1 建构主义理论的缘起

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是近二十年来的事情,但关于建构主义的思想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在谈到建构主义的起源时,新西兰学者诺拉(R.Nola)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的原因方面,苏格拉底(Socrates)和柏拉图(Plato)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产婆术”,无疑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在近代,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科(Giambattista Vico)被当代建构主义者尊奉为建构主义的先驱。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也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色彩。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因其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被看作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

另外,科尔伯格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斯滕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主动性的探索,维果茨基(Lev Vygotsky)创立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用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奥苏贝尔(David Paul 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等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都是在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教育家及其教育理论为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2 建构主义理论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被阐释成多种观点,但总体来说主要归结于以下四个方面:(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的知识信息,而是根据已习得的知识有选择性的直觉外部信息,并建构当前信息的意义。学习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真理和知识,在一个时间段适用的知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知识会加以补充和变动,需要用新的观念去对待。(2)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每个个体由于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对相同的知识进行作用时,得出的可能是不一样的结果,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4)从个体发展来看,知识的建构是在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习者相互影响,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2 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 培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1)体育专业大学生是我国体育师资的后备队伍。体育专业大学生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是我国教育部为国家的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培养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完成学业后会选择成为一名体育教师,投身于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补充了体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完善了体育师资队伍的质量水平,逐步改善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由其他课程教师兼任的情况,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众所周知,自我国恢复了奥运会的参赛资格后,中国在奥运会上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运动健儿们奋起拼搏,摘金夺银,显示了我国体育大国的姿态,但迄今为止,我国并不是体育强国,相比较于我国快速发展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速度及质量就显得捉襟见肘,我国的体育人口、体育活动的参与率及体育活动的强度均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这与我国竞技体育世界排名前三及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是不相符的。在学校体育中,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避免运动损伤,在学校体育中取消长跑这一举措使得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状况更加令人堪忧。要想使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就必须依靠体育教师的参与,因为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参与者,是体育健身计划的重要实施者;在社区体育中,体育教师也发挥着重要的间接或直接的作用,因为,体育教师既是学校中的一份子,也是相应社区中的一份子,体育教师可以直接或通过在学校教学中培养体育爱好者来进行社区体育的指导,从而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而这里的体育教师毫无疑问是来自体育专业的大学生。

(2)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试行)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作为本科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提出,“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因此,为了建设好“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培养大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时代主题。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创新能力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更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体育专业作为我国高校的一个重要的专业院系,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我国体育事业乃至教育事业的影响意义深远。

2.2 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特点

创新能力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概念范畴,具体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创新。概念创新,是指体育专业大学生根据课程中已学的概念,结合自身学习经历、情感体验、运动实践等在原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概念的能力。在体育领域中,对于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观念并没有达成统一,学生如果在学习中能够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就是做出了概念的创新。体育学科的发展需要有概念创新,也需要有具有概念创新能力的人才,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要多进行知识信息的积累,从运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心得体会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进行概念的创新,从而推动体育学科理论和实践更新和发展。

(2)动作创新。体育是由各种动作技能形成的,各种形式的运动方式是体育的最大特点,在学习中,学生总是共同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某些固定的动作套路,但如果学生能够在这些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创造出合理的不同于教师所教的动作形式,就是动作的创新。在体育领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动作创新,以武术和健美操学习为例,学生在学习了一些基本动作后,能够创编出新颖的武术套路或健美操组合动作,就属于动作创新。动作创新可以使体育运动摆脱简单枯燥的动作形式和练习方式,增加体育运动的魅力,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另外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动作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也是其从事其他事业的基础。

(3)方法创新。方法创新属于较高层次的创新,方法是学习体育动作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中有各种各样的练习方法,如在体育锻炼中的循环训练法、间歇训练法、血乳酸训练法等,学生在学习中如果能够创造出新的合理的练习方法,就属于方法创新,将推动体育锻炼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方法的创新能够使体育学科的理论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将推动体育学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3 培养对策

3.1 教师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动机是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是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更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作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其发挥功能最主要的途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动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从而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教学情境也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建构主义者认为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非常重要,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忙,共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己思考对教学环境的合理利用,通过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及合作是学习,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在篮球教学中,体育教师提供课程所需要的所有器材,学生发挥想象,合理运用器材,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只加以必要的指导。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所以体育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学生方面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单向信息流动,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探索性的、发现性的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体育知识,并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对新内容加以建构,从而形成新的知识,通过体育现象的表面看到其发展的本质及蕴含的知识理论,更新固有的看待事物的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多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实现知识的双向流动,提高创新能力。建构主义理论非常强调交流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的建构正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学生要想进行创新活动仅有创新热情是不够的,因为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在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难题,如专业知识方面的、硬件方面的问题等等,体育专业大学生要经常与他人交流,在技术的切磋和言语的交流中,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已经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坚持把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富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作为体育专业的核心使命,紧扣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就一定能开创新世纪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新局面。

[1] 姚玉龙,吴本连.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与体育学习创编能力的关系[J].体育与科学,2012,33(5):113 ~116.

[2] 吴本连.体育自主学习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35(4):99 ~104.

[3] 郭潇.体育创新教育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2.

[4] 肖云龙.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5] 余树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意义[J].教育视点,2008(6).

[6] 刘瑜.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7] 洪涛.高校健美操课运用“创新式”教法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0.

[8] 彭红卫,蒋京川.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4(5):52 ~54.

[9] 洪涛,张英.高校健美操教学“创新式”教法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9(4):536~538.

[10] 谢翔.体育对创造性人格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55 ~56.

[11] 唐静萍.论体育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联性[J].体育与科学,2000(3):24~25.

[12] 蔡犁,张庆文,等.影响体育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因素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79~82.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体育教师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