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2014-02-12陈孝凯龙正林

铜仁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黔东南成才少数民族

陈孝凯,龙正林

( 凯里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居住着苗、侗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性、本土性,凝结着各民族的生存智慧,是宝贵的教育资源。黔东南地方院校按照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多种工作途径,促进更多学生成长为建设民族地方经济、文化、社会事业所需的人才。

一、民族地方院校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目标

大学生成长为国家可用之才,是高等教育目的之一。新中国成立已来,党中央及国家领导人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对培养大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提出了总体要求与期望。例如,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向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和各界青年提出了“四个统一”的要求,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三点希望,即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以上两位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要求与希望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成才的标准体现在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娴熟的专业知识技能、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情、强壮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等方面,这些基本素质也是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需条件。民族地方各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理所当然地体现着党中央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民族地方院校还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进行定位。因此,黔东南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要着眼于为黔东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在学校教育中要注重用民族文化所包含的纯朴伦理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及人们面对艰难环境那种以苦为乐的精神来陶冶学生情操,指导学生学习自我规划,引导学生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最终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奉献和服务于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

二、黔东南民族文化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分析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苗侗文化是黔东南的特色文化,她以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我们民族地方高校不可多得的一笔精神财富[1]。这些民族文化对学生树立纯朴善良的伦理道德观念、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技艺等产生积极作用。

(一)提升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学生建设山乡的责任意识

1.提升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认识水平。在少数民族文化中,有许多观念具有让人认识事理、丰富思想意识和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功能。例如侗族有这样一首歌谣:“清江两岸好木头,直的直来勾的勾。直的连排洞庭走,勾的拿来做犁头。”[2]这首歌谣虽只有短短几句话,但却阐明了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通过讲解这首歌谣鼓励学生们一定要自信,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具有长处,而且要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情况,发挥自己的专长,这样就让学生们领会到了“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

2.增强学生爱家乡建设山乡的责任意识。黔东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活在这里的各个民族有着自身独特的民俗、民族传统。尽管黔东南贫穷落后,但在他们心灵深处具有强烈的本民族意识和乡土观念,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乐意建设自己的家乡。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加深了对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中所包含的故土情怀的认知和理解,他们热爱黔东南、建设山乡的责任感和激情也因此得到了激发。

(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创造的精神

自古以来,黔东南地区就是一个交通不便,物资相对匮乏的地方,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总能“以美丽来应对苦难,以微笑来面对陌生”。例如,他们在漫长的劳动生活中得出了“饭养身、歌养心”[3]的总结。这种对生活高度概括的总结不仅反映了这里的劳动人民喜欢歌、能唱歌,而且也体现出这里的人们能吃苦耐劳,他们总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面对世间万物。“歌养心”说明他们意识到唱歌能消除疲劳、忘掉烦恼,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这不仅是他们以苦为乐地建设山乡的情感流露,更是他们在面对恶劣自然条件与受剥削势力压榨的生境中要勇于创造的思想表达。我们大学生应该学习和体会这种以微笑面对苦难、以苦为乐、勇于在逆境中创造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关注集体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1.帮助大学生树立诚实守信、互不盗取、邻里相安无事的社会和谐观。在黔东南苗侗民族社区生活中保留着很多诚实守信、邻里团结、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的传统习俗。比如从江县岜沙人的粮仓在居住之外的另一个地方而不用上锁,村民相互之间不用防备,他们能完美的生存下去,这是大家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信任,是人们内心纯朴善良的体现。用他们这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互不盗取、相安无事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心集体的精神。团结合作、关心集体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品质,也是时代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如何告诉学生“团结就是力量”的大道理?侗族这一首歌词形象地比喻了团结的重要性:“独木不成林,滴水难成河。一根棉纱容易断,十根棉纱能把牯牛拴。三人同行老虎怕,一人走路猴子欺。我们要像鸭脚板连块块,不要像鸡爪分叉叉。”[3]其实,侗族人民不仅崇尚团结,还具有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的精神。在侗族社区里,凡婚嫁喜庆,修房盖屋,除族人外,邻近亲友皆无偿相助,尤其是丧事,更是乐意帮忙,他们认为这些事人皆有之,非互助不可。在侗族村寨中,修建鼓楼、架风雨桥等集体活动,不需要派款、派粮、派劳力,而是大家争先恐后,尽其所能地去做,他们把做这些事情视为当然的义务,视为光荣。这些凝结在民族文化中的精神价值,是我们教育学生团结合作、关心集体的宝贵资源。

(四)培养部分学生成为民族文化的守护者、传承人

黔东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民族体育、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民族民间文化中,有的能启发人、感染人、塑造人,有的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民族手工技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有助于学生就业创业,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守护者、传承人。

三、黔东南民族文化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路径分析

豪无疑问,黔东南民族文化是一种教育资源,但这种教育资源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才能作用于新的一代,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大学教育为其功能的实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民族地方院校挖掘地方优势文化资源,利用本土文化丰富学校教育内容,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这些都是民族地方院校应有之义。因此,黔东南民族地方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人力物力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开展学生活动、课堂教学、学生科研等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开展校园民族文化活动。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等工作部门在开展活动中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听到看见少数民族歌舞表演,而且还要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在体验文化活动中激发学生热爱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热爱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使部分学生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例如,依靠民族民间艺人,开展教育活动。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乐器、舞蹈、手工艺品制作、民族体育、民族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将在学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继承人来培养。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民族地方院校可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挖掘、弘扬民族文化相结合起来,提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例如,暑期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进入民族村寨调研、考察民族风情、了解民族生活习俗,师生们带着问题下到苗乡侗寨深入调查,收集整理民间故事、民族音乐、传统舞蹈、民族饮食文化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撰写调研报告,在实践活动中增长学生才干。

(二)民族特色文化进课堂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设置民族文化必修课程,使学生成为具有民族地方文化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我们认识到,地方民族文化是中华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苗侗文化是黔东南的特色文化。因此,在民族地方院校开设地方本土文化课程,有利于形成特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民族地方院校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像民族医药、旅游管理、建筑工程、体育、音乐、舞蹈、美术等一些能体现地方特色文化的专业,更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民族文化的结合,既能使地方民族文化展现出新的文化生命力,又能显示出学生所具有的地方文化特色,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2.设置民族文化选修课程或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渗入民族文化元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贵州省情教程》等课堂教学中融入黔东南民族民间文化,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作为教学案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渊源,激发学生热爱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少数民族,而且还能促进各民族学生的融合、相互间的认同,有利于学生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意识和养成宽容、包容的心态。

(三)学生在研究民族民间文化中成长成才

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方式。学校在科研处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举办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结合民族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做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以项目立项形式资助大学生开展民族医药研究、民族手工技艺研究、民族音乐舞蹈研究、民族美术、民族体育、民族建筑等专题研究,通过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使他们成为民族民间技艺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更好地为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学生成长成才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也是漫长复杂的过程。学校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也只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增长技能的路径之一。所以,我们还需要在今后的育人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方法。

[1] 陈孝凯,张妤,姚平伟.黔东苗侗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贵州民族研究,2012,(5).

[2] 傅安辉.侗族民间文学[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9.

[3] 杨明兰.古越遗风探微[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黔东南成才少数民族
遇见黔东南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诗书画苑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寻味贵州——黔东南
做合格母亲 教子女成才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