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喊山》中的意象分析

2014-02-12刘晋绘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手绢镜子意象

刘晋绘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电影《喊山》中的意象分析

刘晋绘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山西作家葛水平的中篇小说《喊山》被李彦廷导演搬上了银幕。在影片《喊山》中,李彦廷导演通过镜头使意象比小说中的更加鲜明,加重了作品的象征色彩。影片通过“喊山”“镜子”“手绢”“野花”“粉浆”等意象,表现人性的回归、哑姑的苦难命运、腊宏的暴力,表现韩冲的善良,以及质朴的爱情等等。

《喊山》;意象;镜子;手绢

山西长治市作家葛水平的中篇小说《喊山》(载于《人民文学》2004年第11期)一经面试,就吸引了读者和评论者的目光,并于2007年10月荣获“鲁迅文学奖”,2012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影片讲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晋西北,韩冲一直未娶,见腊宏带着哑妻和一双儿女着实可怜,便好心收留在自家。腊宏好吃懒做,常打骂哑妻。韩冲炸獾误炸死了腊宏,村里的干部与长辈围绕着如何给腊宏家里的——哑姑赔偿一事,几次三番地协调,在没有列出具体款项而哑姑也坚决不要赔款的情况下,韩冲与哑姑的情感在彼此照顾中得到升华。在影片中,李彦廷导演运用了不同的意象,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哑姑的苦难命运及深刻的主题意义。而且通过镜头使意象比小说中的更加鲜明,加重了作品的象征色彩。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喊山》中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喊山——象征人性的常态与回归

“喊山”原是武夷山御茶园内举行的一种仪式,在武夷山御茶园通仙井畔建有一个五尺高台,称为“喊山台”。清代高士奇的《天禄识馀·喊山》中有记载:“每岁惊蛰日,有司为文致祭。祭毕,鸣金扬鼓,同喊曰:‘茶发芽!’谓之喊山。”小说《喊山》中也提到:“山脊上的人家因为山中有兽,秋天的时候要下山来糟蹋粮食间或糟蹋牲畜,古时传下来一个喊山。喊山,一来吓唬山中野兽,二来给静夜里给游门的人壮胆气。”可见,喊山紧紧围绕着生产和生活。

从“喊山”的这个含义出发,“喊山”作为影片的中心意象,贯穿影片始终,前后总共出现八次明显的“喊”。而这八次“喊”的象征的意蕴稍有不同,可分为三种。首先“喊山”是山里人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排遣寂寞的方式。如影片从岸山坪的韩冲与甲寨上的琴花两人的对喊中开始,用一个“先闻其声,不见其人”的镜头,拉开了影片的故事。韩冲与琴花的喊山,不但是普通人家之间的交流方式,还是他们暧昧关系的一种表达。第二次喊山是韩冲到琴花家送完粉之后,两人通过“喊山”的方式交流更把他们情与欲的关系直接展现。第三次喊山,喊的故事情节发生了突转,“炸着了,炸着了”,炸着的是腊宏,而不是獾。第四次喊山,是琴花对着韩家喊,得知“炸着讨吃的了”。这四次“喊山”展现的是山里人的一种古老方式和习俗。人们可以利用“喊山”交流感情,传递信息。其次,“喊山”已成为一种风俗。这主要表现在第五次喊山——琴花的哭丧,“水流千里归大海,人走万里归土埋,活归活啊死归死,阳世咋就拽不住个你?呀喂——啊啊啊。”这是喊山在生活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最后,“喊山”还是一种释放感情的方式。第六次喊山是很多人的喊山与应和,没有对话,只要相互的对应。韩冲告诉哑姑“这是喊山,高兴不高兴都喊喊。”第七次喊山,是哑姑敲着脸盆,在释放自己的压抑与痛苦。这次“喊山”是哑姑对生命本能的挣扎,是为自己冲破人身禁锢而呐喊,是为自己回归常态而欢欣。第八次喊山是腊宏被警察带走了,在情感的推动下,哑姑终于冲破了多年失语的状态,发出了“我是红霞,红霞”的呼喊,最终完成了自我的回归。因此,“喊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主体意象。这一意象象征了哑姑为代表的女性从失语到言说,终于回归自由和人性。

二、镜子——象征人性美的哑姑

自古以来,镜子与女人之间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对镜贴黄花”,女人在出门之前总要对着镜子打扮一番。为什么女人与镜子的关系如此密切?镜子对于女性有着丰富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内涵。按照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结构主义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子是自我认知的道具,其核心意义在于人类的主体认证。他认为:“在婴儿生活中,主体是以幻想的形式存在的,只是精神的主体。以后在镜像阶段中才得以确认,成为一个有形象的、自然的(指肉体的)与符号相结合的文化性主体,这个过程就是认证。”

镜子意象的不断变化过程就是哑姑自我认知的道具。镜子在影片中出现过四次,第一次,哑姑不小心掉了东西,镜子碎了,腊宏拿着碎镜子一个劲地打哑姑。这时的“镜子”掌握在男人的手中,象征着哑姑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第二次是一个短镜头,哑姑在拼碎镜子。这象征着哑姑要努力找回自我,即使是碎的,有裂痕的,无法弥补的。第三个镜头是哑姑洗漱完照镜子。这是影片中唯一出现的一次,哑姑对着镜子欣赏自己,透过这个镜头告诉我们,腊宏死了之后,哑姑获得了人身的自由,哑姑在镜子面前通过身体的认知,重新掌握自己,预示了她要重新找回自己,开始新的生活。虽然腊宏留给哑姑身体的伤痛无法痊愈,但是哑姑已经有了信心与力量,她精神创伤会慢慢愈合。第四次是韩冲借镜子。哑姑偷偷看着韩冲照镜子的背影,然后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虽然这次镜子也是拿在一个男人手中,但是此时的意义已经有了不同,这不仅是韩冲对哑姑的认可,更象征着男性对女性的认可。镜头中“镜子”的经历就如哑姑的经历一样,逐渐在韩冲的脉脉温情中帮助哑姑回归了自身。

三、手绢中的烟头——象征专制暴力的腊宏

是谁造成了哑姑如此悲惨的命运?是拐卖妇女的刽子手,把哑姑推进了腊宏的生活中。腊宏一出场就打骂女儿与哑姑。打骂完之后,从手绢中捡根小烟头满足自己的欲望。遇到善良的韩冲后,在韩冲家的驴房里住了下来。为了感谢韩冲,他掏出包着烟头的手绢,让韩冲挑长的吸。然后他被炸死了,出现的是溅满血渍的手绢,韩冲拿回了手绢,里边包着带炸药的馒头。第四次,手绢在哑姑手中舒缓展开,里边什么也没有,但是烟头的烫伤留在哑姑的身体上,留在哑姑的精神里。哑姑用拳头紧紧攥着手绢,把它揉碎在心里,她给女儿盖好了被子,拿着洗脸盆出了门。此时,镜头一转,哑姑中的手绢没了,换成了敲盆的棍子。可以猜想手绢的去处,那“啊啊”的喊声,喊掉了腊宏,喊没了过去。

四、野花与粉浆——情与欲的象征

影片以韩冲与小姑娘琴花的暧昧对话开场,琴花要粉浆,韩冲在送粉的路上,顺手摘了野花。影片中韩冲每次去琴花家都会摘花给琴花,直到兴发回来借钱未果。花可以作为女人的象征,“野花”的意象象征着韩冲对爱情的向往,然而一个“野”字又暗暗含着韩冲与琴花之间的暧昧情感,不是真正的爱情。琴花是女人,女人爱花,但是琴花更爱“粉浆”“獾”“猪”等。而这些都代表着物质,象征着琴花对物欲的追求。韩冲爱野花,琴花爱粉浆,代表着两人情感需求的错位。一次次,粉有了,獾没了,就变成了猪。琴花对物质的追求把韩冲推得越来越远。虽然韩冲和哑姑没有身体接触,但是韩冲在日积月累中,从哑姑的脉脉温情中感受到了真正的情。即使没有花,哑姑的心灵比花还美,韩冲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情。

[1]葛水平.喊山[J].小说月刊,2005(1).

[2]董慧芳.生命的呼唤[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6 (4).

[3]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I206

A

1673-0046(2014)4-0201-02

猜你喜欢

手绢镜子意象
神奇的镜子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空镜子
今天拿出手绢,我们来谈离别
丢手绢
意象、形神
他者的镜子
手绢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