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诺桑觉寺》婚假故事讽刺手法应用
2014-02-12邝江红
邝江红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广西 柳州 545616)
评《诺桑觉寺》婚假故事讽刺手法应用
邝江红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广西 柳州 545616)
《诺桑觉寺》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由于写作风格犀利,该小说的出版被多次延误。与奥斯汀其他的作品相比,《诺桑觉寺》具有鲜明的特色,讽刺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首先是对男性作家笔下的“哥特式女主角”形象的挑战和讽刺;其次,对哥特小说的荒诞和危害的戏仿和讽刺;第三,对金钱至上婚恋观的讽刺,作者让一位非传统上的女性进入婚姻的殿堂,并且是以高姿态进入婚姻的殿堂。本文主要就《诺桑觉寺》的婚假故事讽刺手法的运用进行探讨。
《诺桑觉寺》;婚假故事;讽刺
一、《诺桑觉寺》的简介
《诺桑觉寺》是奥斯汀第一部成熟的小说,创作于1796-1798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至1818年作者逝世半年后,这部小说才出版问世。《诺桑觉寺》反映了奥斯汀早期的创作风格,一般认为,奥斯汀正是从对当时流行小说的夸张模仿,才开始走上创作道路的。《诺桑觉寺》戏仿的蓝本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哥特小说家安·拉德克利的名作《尤道佛秘密》。两部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基本相似。《尤道佛秘密》以艾米丽与父母隐居的田园生活开始,以艾米丽历尽艰辛终于获救并与心爱之人终成眷属而结束。书中情节充满了骷髅、幽灵、紧锁的门、神秘的箱子等恐怖元素。而《诺桑觉寺》也是描写女主角凯瑟琳随乡绅爱伦夫妇来到矿泉疗养地巴思,在一次舞会上遇见并爱上青年牧师亨利,经过种种周折,终于结为伉俪的故事。两部小说在故事情景上十分相似,如舞会、旅行、古堡和密室等。
奥斯汀在《诺桑觉寺》融入哥特元素,运用反讽的笔调对男权社会进行了批评,成功地传达了小说中的女性主义主题和隐含意义。
二、《诺桑觉寺》讽刺手法应用
首先,奥斯汀有意嘲讽了哥特小说的女主角模式。女主角凯瑟琳的身边时时站着一位名副其实的哥特女主角。凯瑟琳没有大家闺秀那样的温柔,也没有聪明的头脑,还不漂亮,如果听到了别人夸她,便会非常地高兴。资质平平的她各个学科都有涉及过,但是确实一门也没有学好,她没有非常显赫的家室,也没有有政权的父亲,母亲要忙着生儿没有时间管教这个孩子,于是她在自己的管教之下玩一些不该女孩子玩的游戏,读一些女孩不应该读的书,这些造就了她成为了一个毫无气质可言的女主角。“天下的事情她最爱做的,就是躺在屋后的绿茵坡上往下打滚”。一点也没有哥特女主角那样天生丽质、优雅高贵。她随着邻居去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时候,家里人也没有非常的感伤,母亲只是叮嘱要照顾好自己,却没有告诉她要防着坏心眼的孩子,父亲也是吝啬地给了她十几个欧尼,借口就是不够的话再给,女主角的妹妹甚至没有依依不舍地叫声姐姐,一家人就这样冷静地将她送走了,丝毫没有担心她是否会遭遇不测。这种冷静的送别完全没有哥特小说女主角离别的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平淡得就像日常生活的场景。当凯瑟琳出现在巴思的舞厅上时,“大家看归看,谁也没有为之惊喜若狂”,“没有听到有人赞她是仙女下凡。”凯瑟琳对亨利一见倾心,但是当她看到心上人与其他时髦女子谈话时,只是“双颊比平常略红点”,而不像哥特女主角变得“面无人色”。奥斯汀通过一系列对比,运用反讽的笔调,让人意识到“哥特式的女主角”不食人间烟火的空洞形象。与之相比较,凯瑟林真实、自然、自信和勇敢。
其次,歌特小说的荒诞以及其对女性读者的危害也是作者嘲讽的主题之一。凯瑟琳受到亨利父亲的邀请去诺桑觉寺做客,喜欢阅读哥特式小说的凯瑟琳认为能够亲眼看一下古堡的神秘和魅力所在,但是没有想到此处已经被改造成为了现代的建筑,古堡的每一处特色都与凯瑟琳所想象的不一样。最让她无法理解的是,这也是亨利的父亲最为骄傲的地方,在古堡的第一个晚上,狂风暴雨呼啸而至,凯瑟琳胆怯地躺在床上,鼓励自己安心地睡去,但是在闪电的光照之下,她无意间发现一个比较古老的立式的柜子,忍不住就开始了探险。忙活了很久,在空空的柜子里发现带有字迹的手稿,激动的时候她剪灭了蜡烛,终于挨到了第二天早晨,她才看清楚自己找到的是一堆洗衣单。但是她的好奇心并没有消退,听到迪尔尼小姐谈论起自己过世的母亲,她又好奇起来,认为将军害死了自己的妻子或者监禁在某一个密室里面,她越是仔细观察将军,越是能够证实她的臆想,她逐渐地开始寻找机会证实这一切。这时她已由有正常理智的女主人公转换为有奇思幻想、举止古怪的女主人公。直到碰了壁,出了丑,她才入梦初醒。当所有哥特小说的影响消失后,她恢复了自己原有的特点,展现出可爱的一面:勇敢、率真,主动追求爱情。
杨绛先生曾指出:奥斯汀小说的重点不在于“爱情”,而是“婚姻”以及背后浮现的生存竞争。《诺桑觉寺》再现了英国十八十九世纪女性的生存状态。当时的女性仍处于父权社会的重压之下,地位卑微,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依附男性。因此,一方面,婚姻的成败决定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另一方面,金钱和财产不仅能增加女性的婚前魅力,而且还决定婚后的命运。那么,凯瑟琳这样既没有美貌也没有智慧的女主角怎么样获得男主角的垂青的呢?在文章的第十五章中,给出了直白的答案。亨利对于凯瑟琳的爱出自于感激,他知道凯瑟琳喜欢自己,所以才对她认真的。奥斯汀也明白,她的形象和气质实在是和她的身份和地位有很大的差别。凯瑟琳和亨利第一次约会,亨利的言谈举止无一不带着诙谐和风趣,但同时也抱着讽刺的味道。从他的角度看来,他的问题和答案都应该是模式化的,这就是所谓的上流社会的应酬,就连答案所引发的反应都是可以看得出规则的。享利的用意凯瑟琳不一定能够明白,但是凯瑟琳却对他更加喜爱。紧接着凯瑟琳认识了亨利的妹妹,并且尽力和她成为好朋友,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和亨利接触。这对年轻人有机会发展恋情,归功于一个人,就是仰慕凯瑟琳的约翰。他误认为凯瑟琳会继承艾伦的财产,就确定了要娶她为妻的心思,但是又有虚荣心作祟,他在亨利的父亲面前大肆地夸大凯瑟琳的家世,引得同样虚荣的亨利的父亲要儿子去追求她,并要求她来家里做客,还对她关怀备至,不巧有一天,他遇到了追求凯瑟琳未果的约翰,这次约翰不遗余力地将凯瑟琳的家境全部说出,亨利的父亲立刻就翻了脸,将凯瑟琳逐出家门。也正是约翰和亨利父亲的作用,使得原本对凯瑟琳没有感情的亨利,开始慢慢地喜欢上了她,了解了她的可爱之处和她的一片情意,进而决心向她求婚。这一结局,是让亨利父亲以及与他抱有同样的婚姻观的人们始料不及的。凯瑟琳的“灰姑娘”故事,无疑是对金钱逐利社会的讽刺和反击。
三、讽刺手法的应用的技巧
纵观整部小说,几乎看不到作者带有感情的色彩,或者是具有价值性的一些判断,这种弱化功能能够使读者充分地了解每一个手段的应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将整体的讽刺的手法融入到创作之中,同时又不显得十分的突兀,能够使得每一个的技术能够有自己所需要的感情的臆测。奥斯汀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的作家,她所使用的大量的口语同时也带有大量的语言性色彩,能够进行怪诞的夸张,显然不能够被整个社会所弥补,大部分都用一连串的名词来代替。《诺桑觉寺》的第一句就确定了凯瑟琳作为小说的女人公的定位,同时也揭露了奥斯汀所确认的小说的范围以及对于传统的形式的追求,特别是在立体式的一个年代,能够将不同的写作的技巧应用在其中,这本小说也同时包括了给奥斯汀的小说的辩护,在小说的后半个部分,奥斯汀维护了小说的整体性的题材,它能够将很多污蔑小说的人不断地转化为拥护这本小说的人。
在19世纪,女性要想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必须要有经济基础,还要具有一定的安全感,而这只能够靠婚姻来解决。因此,对于婚姻的问题,应该是女性最为关切的问题。奥斯汀最擅长讽刺性地去描述婚恋故事,能够将不同的观点融入其中,将不同的语言进行讽刺性讲说,这是对于婚姻的最基本的尊重。
表面上看起来联系不是很大的讽刺,实际上却是紧紧相连的。文章描述了凯瑟琳的美貌和智慧,整日贪恋哥特的小说,养成了抓到蛛丝马迹就开始疑虑的习惯,因而认定了亨利的父亲监禁或者谋杀了自己的妻子,显然这不是事实,不过亨利父亲的作为也暴露出他的性格,他确实是一个品格比较低劣的小人。然而,可笑的是,促成亨利和凯瑟琳的婚事,也正是因为这个人的心术问题。
《诺桑觉寺》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具有女性作家的独特性。奥斯汀从女性经验出发,采用戏仿、讽刺等不同方式对传统体裁进行挑战和颠覆,深刻揭示出男权文学传统中女性形象与现实生活的割裂,指出男权意识形态下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和传递的信息对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意识的误导和不良影响,同时暗示女性意识的觉醒的轨迹和妇女解放的缓慢历程。奥斯汀在《诺桑觉寺》中融入哥特小说的元素,通过讽刺的手法,张扬其女性主义主张:追求独立人格应该成为女性的行为准则和立身基础,而独立的人格、理性的判断不是来源于小说或他人的告诫,而是自身的实践以及自身与理性的协调。
在奥斯汀的作品中,尽管《诺桑觉寺》是她的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充分地体现了她的女性意识。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讽刺手法的对女性关切的婚恋主题进行了独特的表达,在戏仿与嘲讽中隐藏反抗男权社会的呼声,同时也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的女性主义主张。
[1]朱琳.奥斯汀小说的探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9(5).
[2]徐朗.论奥斯汀的女性觉醒[J].时代文学,2011(6).
[3]吴景荣.奥斯汀和她的小说[J].外国的文学,2012(1).
[4]王斌.奥斯汀小说的浪漫主义的初探[J].外国文学的研究,2012(3).
[5]刘戈.奥斯汀的讽刺手法应用[J].文学探究,2009(2).
[6]朱虹.奥斯汀的讽刺探究[J].文联出版,2010(8).
I106
A
1673-0046(2014)4-01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