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府演义》中的女将形象研究综述
2014-02-12冀媛春
冀媛春
(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杨家府演义》中的女将形象研究综述
冀媛春
(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自《杨家府演义》问世以来,佘太君、穆桂英等人物形象的研究备受学者们青睐,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佘、穆的真实性和性格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评论,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成果斐然。文章试从杨门女将形象着手,对学术界研究《杨家府演义》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成果作一爬梳整理,力求给予客观评述。
《杨家府演义》;杨门女将;研究;综述
杨芷华《杨家将的历史真实》和万甜甜《“杨家将”故事演变研究》二文都认为,宋末遗民徐大焯《烬余录》中首次出现“杨家将”,并且指出,所谓“杨家将”并不包括女将,而专指男将,即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进而推知,后世多用“杨门女将”代指女性形象。姜尧《试论〈杨家将演义〉作者的女性意识》一文对“杨门女将”作了完整的界定。她认为,伴随着男性英雄应运而生的从佘太君到满堂春一门五代的女性形象都是杨门女将。林文不仅积极肯定了女性形象在《杨家府演义》中的地位,而且探究了小说塑造杨门女将的原因在于:(1)杨门女将是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妇女的反映;(2)是明代后期进步社会思潮在文学上的反映,特别是李贽思想的体现;(3)以往文学作品里优秀的女性形象对杨门女将的出现具有启示作用;(4)杨家将小说在本身的流传与发展过程中,女将群像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常毅则在肯定女性形象进步性的基础上,指出杨门女将塑造的不足导致了明显的类型化趋向。列为三点:其一,打斗成亲;其二,女将出战必打胜仗;其三,仙化。常文又特别阐释了出现这一现象的三个原因:一是受明代英雄传奇小说共有模式的影响;二是小说作者缺乏创造,情节多有重复抄袭;三是通俗小说在发展之初,其分类不明显,各类小说之间彼此都有影响。该文全面考察后方小心求证,其严谨值得学习。
长期以来,人们多认为杨门女将大多具有反封建的思想,佘太君、穆桂英等是叛逆形象的代表,在大胆追求幸福婚姻中最为显著,影响极大。
一、佘太君研究
(一)真实考
韩艺通《杨家将故事中的杨门女将形象研究》认为佘太君形象最早出现于元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中,自此佘太君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学者的重视。顾全芳则通过梳理关于佘太君的文献资料指出,乾隆《岢岚州志》最早记载佘太君是历史人物,乾隆《保德州志》最早记载佘太君是杨业之妻,进而指出宋人史书并未记载杨业之妻,并强调了太君不是名字,而是对中级以上官僚之妻、母的尊称。由此推知,佘太君根本不是历史人物,而是民间人们创造的形象,是虚构的,折太君是折德之女也是不可信的。与此观点相近的尚有《杨家将真实历史:佘太君和穆桂英根本不存在》和顾全芳《杨家将研究质疑(二)》两文,都认为佘太君未载于正史,只是历代人民想象与虚构的产物,是艺术典型。
刘敏《杨门女将背后的神秘家族》则持相反观点,她认为杨业夫人佘太君确有其人,出自党项族,但又指出,杨家三代镇守边关是历史事实,杨门女将上阵杀敌是演绎出来的。赵捷民与刘敏观点相似,二者都认为佘太君在历史中实有其人。但不同点在于,赵捷民还从佘太君名字入手,指出“佘太君”是因其夫及子官在刺史之上而得名,同时又根据清光绪《保德州志》的记载得出佘太君能武善战属历史事实,接着指出,杨业和佘太君因共同的志趣,结亲也在情理之中。靳生禾、谢鸿喜也赞同此观点,并指出杨业妻佘太君是府州人。杨芷华与靳、谢观点有异,杨认为佘太君是山西人,并非府州人,此外还得出将门之女折氏即杨家将故事中佘太君,佘为折之误。这一见解颇有新意。韩艺通《杨家将故事中的杨门女将形象研究》则从“折家将”和“杨家将”二称着眼,指出麟州杨家和府州折家地理位置相近,且同为武将世家,更提出佘氏、杨氏在宋朝抵抗辽国和西夏的斗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定佘太君确有其人,与杨业结亲也自在情理之中。此外,韩艺通还认同佘太君是折德之女的说法。
杨建宏《略论杨门男将演变成杨门女将的文化意蕴》对前人观点予以驳斥。首先,反对史界公认的佘太君是杨令公之妻、佘系折之误。他认为,折家与杨家是政治对手,联姻的可能性不大。其次,否认佘太君是宋初晋北大家族折德之女。原因在于:佘太君只见于传说并未见于正史,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他更提出考证杨门女将的真实性是徒劳无益的,并分别从历史学和文学艺术的角度予以说明,颇见参考价值。
(二)性格考
说起佘太君,大家最易想到的是其英勇善战、深明大义,虽不乏智谋却软弱爱哭的性格特点,若说某一位女性很像佘太君,那是指其勇猛无畏的才智。其正面影响往往大于负面,令人钦佩。至今对佘太君性格作诸如此类的评价,似已是绝大多数论者和读者的共识。
林文《光彩照人的女性群像——〈杨家将〉小说主要女性形象解读》一文从文本本身着眼,认为佘太君的性格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1)英勇善战;(2)有眼光、有远见,充满智慧;(3)顾全大局,深明大义。此外,林还指出佘太君有时也作为配角出现,具有软弱爱哭的性格特点,并认为这样塑造使得这一形象更为全面真实。韩艺通将传统文学中塑造的老年妇女形象与佘太君进行比较,意在以彼之负面衬佘之正面。龚舒注目于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焦母,认为其性格最主要的特点是凶恶刻薄。并指出,这是导致焦仲卿和刘兰芝双双殉情悲剧的主因。不仅如此,他还着眼于唐传奇《莺莺传》和元杂剧《西厢记》中的老夫人,认为其是顽固保守的封建家长的代表。此外,还将焦母和老夫人归于一类,指出二者都具有封建家长思想顽固、不通情理的特点,都是后代文学作品中刻薄老妇人这一典型形象的代表,由此探寻负面形象对后世的影响,全面而独到。同样,论及《杨家府演义》中佘太君这一形象,韩艺通不仅对这一全新老妇人的性格特点作了详尽的归纳,而且结合文本对其性格的优劣做了细致的分析。比较后方小心求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值得学习。
二、穆桂英研究
(一)真实考
刘敏《杨门女将背后的神秘家族》一文强调,穆桂英是完全虚构的人物,但其有历史的影子。刘认为,穆桂英的原型是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是花木兰的晚辈。这一说法有待商榷。赵捷民与刘敏观点相似,但他是从有关穆桂英的事迹和传说着眼,殊途同归。《杨家将真实历史:佘太君和穆桂英根本不存在》和曾良《评〈杨家将演义〉的崭新妇女观》二文则提出,“穆”是“慕容”之音转,与“佘”是“折”之误相似,历史中确有其人,有牵强之意。但靳生禾、谢鸿喜也赞同此说法。顾全芳和林文二文则驳斥“穆”是“慕容”之音转的说法,指出“慕容”是双姓,“穆”是单姓,不至于混淆。且进一步认为,“杨文广娶的慕容氏是杨家将故事中的穆桂英”尤为不合理,穆桂英这一形象纯属子虚乌有,将两者对等而论实属不该。
(二)性格考
林文《光彩照人的女性群像——〈杨家将〉小说主要女性形象解读》指出,自天门阵穆桂英始出场,后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中女将形象的典型。林将其性格特征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武艺高强,法术高明,足智多谋;二是对婚姻爱情的大胆追求。同时,林又强调了小说的不足之处在于,将古代“绿林”文化强加于穆桂英头上,使得这一形象不够丰满。韩艺通则通过比较深化了穆桂英这一形象的独创性,韩文将北朝乐府《木兰诗》中的木兰、唐传奇《红线》中的红线、《聂隐娘》中的聂隐娘三位走出闺阁的女性与穆桂英作比较,指出三位女性虽然都具有豪侠勇武的气魄,但多出于个人因素,与女将形象还有差距,进而得出穆桂英是女性英雄群体的代表人物,具有异于其他女将形象的特征:(1)勇敢善战的女将军;(2)泼辣大胆、直率质朴的性格;(3)敢爱敢恨,主动追求爱情。该文论证时都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进行例证分析,较为完善。
穆桂英这一女将形象为读者所熟知,不仅因其英勇善战,更因其对婚姻爱情的执著代表了亿万女性的心声,赢得了后代的喜爱,学者们也对此颇为关注。龚舒注目于《杨家府演义》中新型两性关系的确立,即杨宗保与穆桂英是“朝廷武将+江湖侠女”的结合。并指出,小说不仅将同一文化系统内部的“马背奇缘”发展成了不同文化系统间的任意组合,而且在子辈身上进一步深化,由“1对1”发展成为“1对多”:杨文广与杜月英、窦锦姑、鲍飞云三美结姻,推定《杨家府演义》对婚姻爱情的大胆创新为此后通俗小说的创作开辟了新的视野和领域。与龚舒相似的还有李原生《试论〈杨家将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的民间性特征》一文,他在分析杨宗保和穆桂英结合的过程中也得出了一个全新模式,即“不打不成亲”,龚、李二文相辅相成,颇有参考价值和意义。
佘太君、穆桂英作为《杨家府演义》的首席女性,本身就是纷繁复杂的,见仁见智,结论不一。近年来,小说、戏曲、电视剧、电影等新型传播工具都有传承,可见佘太君、穆桂英流传之广,但学术界对佘、穆的研究还有许多弊病,如抄袭、重复现象等等,应摒弃不足,突破创新。
[1]杨芷华.杨家将的历史真实[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2).
[2]万甜甜.“杨家将”故事演变研究 [D].上海师范大学,2007.
[3]姜尧.试论《杨家府演义》作者的女性意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
[4]林文.浅析《杨家府演义》女性群像出现的原因及影响[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5]常毅.元明时期“杨家将”戏曲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5.
[6]韩艺通.杨家将故事中的杨门女将形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7]顾全芳.对《杨家城和杨家将》的商榷和补充[J].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8]顾全芳.杨家将研究质疑(二)[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2).
[9]刘敏.杨门女将背后的神秘家族[J].文苑(经典选读),2012(9).
[10]赵捷民.杨家将考辨[J].天津社会科学,1987(2).
[11]靳生禾,谢鸿喜.杨家将人物考略[J].太原大学学报,2012(3).
[12]杨建宏.略论杨门男将演变成杨门女将的文化意蕴[J].长沙大学学报,2004(1).
[13]林文.光彩照人的女性群像——《杨家将》小说主要女性形象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6,(9).
[14]龚舒.《杨家府演义》与明清家族型历史小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15]曾良.评《杨家府演义》的崭新妇女观[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16]李原生.试论《杨家将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的民间性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2).
I206
A
1673-0046(2014)4-01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