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电子政务参与的发展现状与建设路径
2014-02-12周学琴
周学琴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弱势群体电子政务参与的发展现状与建设路径
周学琴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开展电子政务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信息化政府的重点项目和政治改革实现的基本环节,一直以来备受各界人士关注。弱势群体作为社会最底层人民,他们的电子政务参与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弱势群体电子政务参与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了可能性,还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价值。探究弱势群体电子政务参与的建设路径,可从保障弱势群体电子政务参与的设备供应,培养弱势群体的公民意识,健全弱势群体的网络利益表达机制,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参照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等角度着手。
弱势群体;电子政务参与;挑战;建设路径
“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是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钅容基同志2002年3月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弱势群体又称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阶段产生的社会结构中的参与生产、分配、消费能力较弱且在经济上贫困、政治上影响力小的社会阶层。我国弱势群体规模大约在2亿-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23%。他们的产生,有生理残疾、传统不良因素影响、经济劣势、劳资矛盾、所有信息不对称、现行制度不成熟等原因。
支持关心弱势群体要求全社会尤其是政府做到在制度设计上、财政预算上及程序实施上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的实现,尤其是建立健全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决策参与机制建设。电子政务的实施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可以实现权力更为平等、政治更为民主的机遇,政府部门有理由帮助弱势群体好好抓住这次机遇。
一、中国的电子政务事业方兴未艾
(一)政府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开展的政策支持
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的内容中都明确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行电子政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到‘十二五’期末,形成统一完整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基本满足政务应用需要;……基本建成覆盖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重要政务信息系统”。2013年7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明确要求在九个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电子政务可谓是“信息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
(二)弱势群体中网民规模大,互联网普及率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1月16日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81.0%。手机网民中农村手机网民比城市手机网民增长快。网民规模正逐渐进入平台期,互联网发展主题从单纯的数量增长到“质变”转换,各类互联网应用对网民生活形态影响日益加深。
(三)政务网站和即时通讯工具初具规模
据统计,2012年6月我国97%以上的中央政府部门,100%的省级政府和98%以上的地级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认证账号超过24万个。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微博用户人数为3.09亿,相较2011年增长了5873万,对照共计5.64亿的中国网民,网民的微博使用率为54.79%,相当于有一半的中国网民正在使用微博。截至2013年11月,微信用户突破六亿。2013年9月28日微视作为一款独立的APP正式上线。江西南昌火车站曾经试用微视发布春运铁路运营状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四)网上言论激增
2010年6月国新办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白皮书》消息,中国现有上百万个论坛,2.2亿个博客用户。据抽样统计,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超过三分之二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布言论,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个人互联网时代,让大量原创作品爆炸式地铺天盖地而来。面对种种社会问题,若人人都能有人大代表般的责任心、记者般的正义热情和公务员般的思维方向,那全中国人便走在了实现“中国梦”的直道上。
二、电子政务给弱势群体参政议政带来福音的同时也敲响了警钟
及时直观性、公共平等性、多元互动性、灵活便捷性等,是电子政务相比于传统政务所具有的特性和优点。电子政务这把利器运用得当,将展现的是党民并进、共兴中华的其乐融融的美好蓝图,运用不当也将酿成不可匹及的祸害。例如,弱势群体电子政务参与过程的非理性化和无序性,可能形成政府权威的弱化、群体极化、数字鸿沟、社会动荡、政治信任危机等危害。在承认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的同时,更应该认识到的是电子政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北京大学杨凤春教授的话掷地有声:“一个必然的网络时代的降临,不仅不会是现有政治的灾难,而必定会是现有政治的福音,更是人民大众的福音。”
三、弱势群体电子政务参与的建设路径
(一)保障电脑、智能手机、互联网等信息和通信设备的必要供应,为弱势群体铺平信息化大道
弱势群体电子政务参与可通过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微视等多种途径。如果政府和弱势群体没有电脑、智能手机、互联网等必要的上网设备供应,电子政务就无从谈起。网络带领人类走进了一个“草根”和“精英”可以实现平等对话的自媒体时代。当前中国网民在持续上升,手机网民和电脑网民步步攀升。弱势群体大体说来上网比例并不算大,而且手机网民多,用手机上网相比用电脑来说有诸多不便之处。
全国政协委员吴春梅说过,新底层群众(包括新生代农民工)或多或少接受过正规教育甚至高等教育,在资讯获取和信息技术的运用上具有一定优势。从组织结构上看是松散型人群,与他们及时沟通的最有效方式是网络平台。
政府应尽量供应信息和通信设备,可以在财政预算上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上考虑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学校、城市中心区和农村人口密集地区配置电脑设施或新闻播放器和安装宽带或者Wi-Fi,可以把智能手机、手提电脑、iPad纳入“家电下乡”活动的范围,也可以规范电子数码产品买卖的二手市场,确保各级政府有开展电子政务的基本设备和弱势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可以正常上网。
(二)培育弱势群体电子政务参与的公民意识,用“数字”填平信息大道上的“鸿沟”
“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是指人们由于拥有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极大的不平衡,而造成的对社会资源的占有或使用的不同,最终导致生活状况的截然不同。数字鸿沟将带来“经济鸿沟”(贫富差距)、“政治鸿沟”(权益不等)、“文化鸿沟”(理解方式差异大)、“思想鸿沟”(思维路径截然不同)。
弱势群体在“数字”竞赛中跌入“鸿沟”的根本原因是对其数字教育培训的缺失。当前弱势群体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还十分淡薄,理性思维能力也很缺乏。
数字在造成“鸿沟”的同时,也铺就了走进信息时代的通途。网络空间是各种文化的汇聚点,在网络空间中,各种文化相互渗透激荡的结果必然导致政治文化发生转型,最终形成一种更为先进的、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新的政治文化。政府和教育机构应该主动承担起积极培养参与型的公民政治文化的责任,九年义务教育应注重落实网络应用培训课程以普及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知识。逐步建立起弱势群体电子政务参与培训制度,并且作为他们的政治法定权利和义务予以强制保障。各级政府应该千方百计地宣传动员和激励鼓励弱势群体,让他们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自觉地加入电子政务教育和培训。
(三)建立健全弱势群体电子利益表达机制,让网络敞开民意表达的大门
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低造成弱势群体“人微言轻”,受教育水平低造成他们对法治、国事“知之甚少”,而社会组织的缺乏让他们“无依无靠”,社会平等体制的不完善让他们“投报无门”。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极易引发弱势群体的非制度性反抗,这实际上不但不能达到维权的目的,甚至还违规犯法,是一种南辕北辙的不理智行为。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表达在于沟通,建立健全选举制度、基层人大代表制度、信访制度、听证制度,健全行政救济和司法援助的法律和程序,尽量把弱势群体网上反映利益诉求的实现途径制度化合法化。科学的电子政务开展程序如果合法化,将最大程度地简化利益表达程序,达到缩减参政时间、降低参政成本、提高参政效率的效果。
(四)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为参照,迈开弱势群体电子政务参与的第一步
政府的电子政务服务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建立为抓手,将有希望实现“单一窗口”“跨机关”“全天候”“自助式”的目标。
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建立是由湖北省在2008年率先探索实行的。目前已有部分省份建立了网络服务中心,如湖北洪山区于2013年3月21日建立“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专题服务网络,134个社区建立“24小时在线”中心。可以说,这是对弱势群体的电子政务服务由设想性走向现实性的开端。
部分中心建设围绕服务体系一站化、硬件设施标准化、办事程序简便化的“三化”标准,设立了参政议政热线、参政大厅、电子政务工作室、远程参政站。中心设置得非常密集,达到小中心负责小区域、因地制宜、广泛覆盖的效果。中心推行“群众参政卡”制度建立参政议政群众信息库,群众可以得到身份认证的电子卡片,并推出党员群众帮扶机制,在最近最便民的地方实现看党员群众通过电子渠道互助参政的愿望,这无疑是弱势群体电子政务参与的先声。
[1]杨丹.论我国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D].武汉科技大学,2012.
[2]JORDAN T.Cyberpower: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M].London:Routledge,1999: 82.
[3]赵鹏超.网络政治及其两面性特征[J].湖北社会科学, 2009(5).
[4]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7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D6
A
1673-0046(2014)4-0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