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学观点谈高校职业伦理与道德教学

2014-02-12林慧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企业伦理观点伦理

林慧娟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基于心理学观点谈高校职业伦理与道德教学

林慧娟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我国高校教学较注重各项专业能力的教育,对学生品格的培养较少重视,因而有少数学生在踏入社会后,面临一些职场上不正当的事情时,常会因品格欠缺或薄弱,做出不当的决定,甚至误入歧途,因此,职业伦理已成为全球各行各业经营的重大课题,也是高校主要的教育目标。本文拟从心理学观点来探讨高校职业伦理与道德教学,以期使职业伦理教学能更加落实。

心理学;职业伦理;道德;教学

职业伦理是指从事某项职业或工作时,所须具备的道德规范。它是一种伦理的规则(rules)、标准(standards)或信条(codes),使个人在其职业情境中,实践出正确的行为。也就如同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说:“职业伦理是共同道德的特殊形式,用来规范职业行为,职业伦理越发达,它们的作用越先进,职业群体自身的组织就越稳定、越合理。”反之,如果职业行为违反职业伦理,就容易产生脱序的现象。过去冷门的公司治理、职业伦理与道德,现在变成大热门,企业忙着推动公司的伦理守则,提升员工的伦理与道德。例如:公司重视团队精神、和睦相处、整齐清洁、绝对服从;重视开放创新、自我学习;重视追根究底、克苦耐劳。有学者对高校毕业生生涯适应能力进行研究后指出,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生涯能力的期望包括:责任、团队、操守、重视工作,这四项皆与职场伦理有关。而各高校除了加强一般伦理教育外,也开始重视学生的专业伦理教育,陆续开设企业伦理、信息伦理或医学伦理等。各校无不绞尽脑汁,要把伦理良心带进教室,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并具,以防学生的行为与价值观脱离常轨,形成社会问题,加剧社会的动荡不安。

一、从心理学观点看道德发展

古代有关伦理道德问题的探索一直多半局限于哲学或神学的范畴之内。20世纪初,Freud提出心理性人格理论,驳斥了人以理性为道德判断基础的说法,并且开始引导学术界对道德的性质做复杂的诡辩分析。针对道德发展的研究,在此提出心理学三大观点:道德发展的情绪与动机观点、道德发展的认知观点及道德发展的强化学习观点。

(一)道德发展的情绪与动机观点

Freud从其临床个案分析人格的发展,认为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并非理性的产物,而是人类非理性的情绪动机,经过复杂的调适过程而衍生出来的。Freud认为,人格的结构有三: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二)道德发展的认知观点

Piaget认为,儿童对于周遭世界的了解随着成长而做质的循序改变,逐渐从自我中心、具体化的低认知层次迈向非自我中心、抽象推理的高认知层次。而儿童的道德判断和智力并行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不同质的认知处理过程,从低层次进展到高层次。Piaget提出道德发展二阶段论,将道德发展分成二个阶段:他律性道德的阶段(stage of heteronomous morality),及自律性道德的阶段(stage ofautonomous morality)。

(三)道德发展的强化学习观点

社会学习理论偏重在道德行为的表现,认为道德发展是经由后天学习而得来的,可透过直接的强化或观察学习及模仿而习得道德行为或道德规范。Bandura以“道德冒险假说”解释个人的道德行为。他认为,一个人如果预知做了不正当的事情后,被识破或抓到的可能性越大,他这个人越不会表现非法或不道德的行为。因此,一个人的品德价值乃反映于在没有外来压力下,仍然不做有利于他但却是违规犯法或损害他人的行为。

二、企业伦理与道德教学

我国传统的伦理与道德教育常流于注入式的弊病,学生所接受的只是一些教条,应付考试,却无法使道德观念内化成为具体的道德行为。文凭主义盛行的关系,使得各高校教育的内容大多只是实用性的知识,较少涉及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或道德判断,所以学生学到许多的知识,但是都与其生命无关,也未能浸润到其身心之中。这种情况尤以高等教育更为严重。在学校教育专业化与分工化下,高等教育重技术或知识的传授,结果“事实”与“价值”两分,使得大学生有知识而无智慧,尤其欠缺必要的教养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再者,在社会日趋工业化与个人主义化下,学生与整体社会的联系日趋淡薄,学生的“知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分途发展,使得大学生自我疏离,成为“失根的兰花”。

职业伦理与道德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趋势,凡进步的国家必对其相当重视,致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位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专业人士。Rest提出,道德有四个基本因素,包括道德敏感度(moral sensitivity)、道德判断(moral judgement)、道德动机(moral motivation)和道德人格(moral character)。也就是说,在职场上一个人是否能够发现及重视职业伦理问题(道德敏感度),在理论和具体的职场情境中是否能做成熟与正确的职业伦理判断(道德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职业伦理动机去实践所做的判断(道德动机),以及是否能持续表现合乎职业伦理之行为(道德人格)。这四个因素决定一个人的道德发展达到哪一个层次,而职业伦理教学则须根据各个学生的道德发展层次来订定教学目标与策略。以企业伦理教学为例,其应达成的目标有四个:(1)发展学生的企业伦理意识,对企业领域所涉及的伦理议题,具有相当程度的认识与敏感度。(2)把企业伦理的概念融入决策的历程中。(3)重视企业伦理的概念,并作出合理的选择。(4)能够将企业伦理分析的技术应用到真实的情境中。

为了提升职业伦理与道德的教学成效,教育学者纷纷提出多种不同的改革实施方案(如融渗式教学)或教学法(如专题演讲、价值澄清法、个案讨论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实地访谈法等等)。结果发现:只要用对教学法,职业伦理教育自有其成效与价值,且职业伦理是有可能被教导的。

在检讨教学法的同时,教师在实施职业伦理教学时,也可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道德发展与道德能力,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个别差异,并依此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提供符合其道德发展与道德能力的教育情境,适时给予各种不同的学习与成长机会,以提升其学习成效。例如,从道德发展的认知观点,不同年龄的孩子对道德有不同的认知,因此,品德教育也该有不同的教法。在实施职业伦理教育时,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究竟成熟到什么阶段,再根据其成熟的条件,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与经验,以促成所希望看到的改变。假如教师不了解道德发展的认知观点,则无法充分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究竟成熟到什么阶段,也无法由学生的行为反应中理解学生在道德认知发展中的真正意涵,更无法以更高一层次的认知水准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根据Freud道德发展的情绪与动机观点,本我功能强的人有五个特点:(1)只依照感情、欲望做事,遇乐则趋之,遇苦则避之,较在乎的是欲望的满足,较不会考虑行为的后果。(2)没有时间、空间观念,行为不受时空限制。(3)一切事情均以动作来表现,且常以戏剧性动作来表现。(4)情感未分化,表达方式单纯且极端。(5)对事物的划分不明确,很容易产生转换 (displacement)或凝缩(condensation)等。通常本我过强或难以驾驭的学生,会有很多不可理喻、莫名其妙、自我中心、冲动而又幼稚的行为,这样的学生是教师眼中的头痛人物,也是同学心中的危险分子。所以在教学上,教师主要在让其学会控制欲望与冲动,培养其同情心与挫折容忍度,并且提升其职业伦理的认知与发展,使其未来在职场上行为不致偏离常轨;面对利害关系时,能易地而处,多替他人设想;面对不当的金钱利益时,能抗拒诱惑。自我功能强的人有两个特点:(1)可以区辨幻想与现实、自己与他人以及主观与客观。(2)能够思考是否符合现实,斟酌利害关系与辨别好坏,并且顾虑到可能的后果,在必要时控制欲望与冲动。自我功能强的学生既可应付本我的要求,又可符合超我的要求,通常这样的学生是循规蹈矩的,对自己的行为有控制力,所行所为多半能符合社会的期待或标准。但有时为了适应现实,会使用一些防卫,如否认、投射、合理化、反向作用等,以避免心理失调。所以在教学上,教师主要在强化其职业伦理的敏感度,协助其做正确的职业伦理判断,并且提升其实践职业伦理行动的能力,使其未来在职场上乐于循规蹈矩、奉公守法,并能时时为之。

根据道德发展的认知观点,属道德层次第一阶段的人其动机为避免惩罚或寻求快乐,所以常常是由权威者来决定何者为好、何者为坏。在第二阶段的人其好的判断乃来自于别人的赞同,以及避免别人的不赞同。所以处在第一阶段的人会因害怕被扣薪水而天天去上班,也会无条件听命行事,即使是去做不法之事。而处在第二阶段的人则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老板不给加班费就不想超时工作。所以在教学上,教师主要在协助学生扩大职业伦理敏感度,并学会如何做职业伦理判断,使其未来在职场上能分辨何者可为,以及何者不可为,并依此而行。

根据道德发展的强化学习观点,道德发展可经由直接的强化或观察学习及模仿而习得道德行为,或道德规范。教师在管教学生的过程可应用强化原理,即时奖励好行为,忽视不良行为。不要为了贪图方便,使用实质性的处罚(如责骂、打等),这种教学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较低层次的、他律式的职业伦理,未来在职场上容易知与行严重脱节,其职业伦理表现将会既缺乏善的意志,也缺乏善的行为。再者,可从身教、言教、境教、制教着手,提供一个充满温暖、爱、有安全感的学习环境,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将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我要求,进而启发学生的自觉,主动愿意行善避恶,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未来更能触类旁通,应用在企业伦理的情境中。

品德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基础工程,是兼顾知善、好善与行善的全人教育,可提高身为现代公民应有的核心价值、行为准则与道德文化素养,使社会更朝良善发展。“职业伦理”是当今大学教育相当重要的一门学科,学校应该责无旁贷,真正落实伦理道德教育,从各种不同的心理学观点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能力,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个别差异,并依此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提供符合其道德发展与道德能力的教材与内容,以提升其学习成效,强化其职业伦理观,使其未来不论是在社会还是职场上,都能做一个顶天立地,主宰自我生命,发挥特殊专长,且具有职业伦理的专业工作者。

[1]杨少琳.韦伯职业伦理思想对大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2]刘国红,周静,张向阳.论涂尔干的职业伦理观及其当代启示[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葛桦.公民社会视域下职业伦理的蕴涵、范式与进路[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02).

[4]赵世燕,孔国华.职业伦理与社会失信[J].新经济导刊,2010(12).

[5]乔孟涛,焦昆,陈靖.基于文化视角的职业伦理教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

G642

A

1673-0046(2014)4-0155-02

猜你喜欢

企业伦理观点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企业伦理管理驱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机理研究
观点
基于完全垄断体制下的中国烟草企业伦理管理浅析
企业伦理及其建设原则
业内观点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新锐观点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