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余体育活动组织方式对大学生“锻炼习惯”思想影响力的研究

2014-02-12余卫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余课外体育锻炼

王 冰,余卫平

(1.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00)

课余体育活动组织方式对大学生“锻炼习惯”思想影响力的研究

王 冰1,余卫平2

(1.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00)

大学生的锻炼习惯培养,不仅仅是一项强健体魄的需要,对于其价值观的培养也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培养健康的锻炼习惯,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其“锻炼习惯”?显然,单纯的利用体育课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培养起来的,因而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同样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锻炼习惯”培养的影响因素,并着重分析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对其的影响力,进而提出如何利用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锻炼频率。

大学体育;课余活动;锻炼习惯

一、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动机因素

对于当前大学生而言,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都非常重要,是大学生能否正确应对社会挑战和工作压力的关键要素,也是我国国家强大旺盛的根本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锻炼习惯,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取向。而大学生的锻炼习惯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明确其学习动机和坚持的动力。当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并不单一,锻炼习惯的培养需要与大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倾向相结合,并在一定的动机基础上,依靠主观意识来调节自己,形成日常的行为习惯。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一是在某种情境下形成的自然而然的表现;二是受到一定的赞许和默认,在偶然中形成的不容易被自己或者他人察觉的习惯,然后坚持下来;三是通过求新好动或者模仿心理形成追求心理。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形成的体育锻炼习惯,都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必要性

只有分析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锻炼的频率,进而养成习惯。形成锻炼习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意志,保持对生活和学习的激情,保证充沛的体力,从而能够更好地集中精力进行学习。而且在锻炼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养、坚强不服输的理念和科学的生活方式,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有极大的帮助。而大学时期是锻炼的关键时期,对于后期进入社会和工作环境是一个重要的铺垫,形成正确的锻炼习惯,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正确地抗压,减少身体亚健康的几率。

三、大学生“锻炼习惯”思想的影响因素分析

“锻炼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不自觉行为,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生活习惯和兴趣倾向上。根据相关资料证明,我国普通学生主要是从小开始养成锻炼习惯,并在一定的兴趣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进而形成一种长期的不自觉行为,且这种行为并不简单从课堂中培养。

1.兴趣影响

“锻炼习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兴趣基础上,特别是对某种体育锻炼习惯,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对于体育项目的热爱程度。通过兴趣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利用体育项目提高自己对生活的热情,营造一定的锻炼氛围。而要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需要从学生建立一定的价值观念开始进行培养,加强学生对于体育的正确认识,意识到锻炼习惯是一件对自己身心有益的事情。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坚持自己的某项行为,从而形成锻炼习惯。

2.环境影响

环境是养成习惯的客观因素,学生通过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环境的影响,培养自觉性和主动性的规律行为,通过长期的认识强化和重复行为,强化锻炼的动机,逐渐形成一种持续的行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相对来说较为多样化,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体育习惯的形成也不那么单一化。

而在校的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形成,更加不可能仅仅依靠体育课程的教学来引导,通常情况下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更加重要,使学生能够在课程之余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从而储存更多的精神动力,保持乐观的心态。

四、课余体育活动对大学生“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赋予课外体育活动新的任务,要切实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论研究,提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依据,制订相应的评估和管理目标体系和具体办法,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投入,特别是在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形势下,更应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领导和管理工作,把课外体育活动推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振兴整个学校的体育事业。

当前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全民活动的一个热点,因而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地将其纳入教学重点,特别是如何正确地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需要注重学校的课余体育影响力,正确对待课余体育活动对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1.课余活动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

学生在课余时间内,通过加强自身的各种活动联系来强健体质,增强体质和活跃身心。通过课余活动的强化,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强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加强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课余活动和课程活动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体育课为课余活动提供正确的技术指导和知识基础,而课余活动则为课程活动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体验和掌握技能,并通过课余活动来磨练自身意志。课余锻炼需要充裕的课余时间,因而在当前大学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高校提出了为学生减负的政策,给予学生更多的课余活动自主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形成课余锻炼的习惯。

2.课余体育活动组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通过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能够建立相关的体育意识,并培养一定的体育情感。课余体育活动长期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相关理论知识的平台,让其能够充分施展体育方面的才能,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学生更具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满足身心娱乐的情感体验,更加有利于培养其长期的“锻炼习惯”。

3.课余体育活动有效调节学生的心理

当前高校的体育课余活动以娱乐性为主,因为通过娱乐和游戏的形式,学生更容易接受。特别是当前学生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不断增加,更加需要课余活动的娱乐性来释放压力,同时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通过课余体育活动的加强,学生能够更好地调整心态,顺应生活节奏。

4.课余体育活动奠定终身“锻炼习惯”的坚实基础

通过丰富的课余体育活动,学生能够长时间地实践某项活动,使其成为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进入一个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逐渐形成终身习惯。课余活动是学生具有充分自主权的一个时间阶段,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加容易形成某种自主意愿、时间丰富的体育活动,在行为导向和思想导向上形成一定的定势,为其终身习惯奠定坚实的心理和行为基础。

五、如何利用课余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

鉴于课余体育活动对当前大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重要性,在现代大学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课余体育活动的建设,通过一定的组织领导,强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建设多样化的课余活动,并使其更好地与课程活动结合起来。

1.正确的组织领导和内容安排

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项目建设不是一项单一的行为活动,而是需要通过参考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建立一只专业化的设计组织队伍,强化组织能力,协调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能够广泛参与的体育活动管理体系,将课程延伸到课外形成网络化的管理,加强学校的行政管理,根据课外体育的具体项目和任务组织形式,切实地进行安排执行。通过科学定期地安排体育活动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适当的创新,符合当前学生的心理需求,形成多样化的课余体育活动形式。

2.加强课余体育活动与课程教学内容的联系性

大学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安排,往往与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因而在安排课余活动的时候,需要尽量选择与体育课和体育竞技项目相关的活动,使体育课余活动能够与课程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进而使课余活动与运动竞赛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强化基础。在课余活动项目的设计中,要尽量保障项目的多样化,增加篮球赛和田径赛等相关的活动,不仅能够强健学生体魄,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高体育竞技选手的基础技能。而且在设计活动项目的时候,要注重其季节性和环境的影响,尽量选择与本季节适合的体育项目,注重内容安排的合理性。从客观程度上来说,课余活动上安排更好的课程教学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广泛,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导性地位更强,学生的可接受范围也更加广泛。

3.设置多样化的课余体育活动形式

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组织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从而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广泛地参与和实践。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更多地选择以身体活动为主的活动形式,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学生能够放松紧张的学习心态,充分享受到活动带来的放松和愉悦,不受教学大纲的整体约束。活动组织过程中的形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彩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能够感受到身心的娱乐,从而更加自愿地参与,并形成一定的感情诉求,有利于培养长期的“锻炼习惯”。

当前大学课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广播体操比赛、球类比赛、秋季田径运动会、友谊比赛等大型活动形式,而小型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拔河、跳绳和障碍接力赛等。通过这些大小型活动,还可以组织体育衍生活动,例如体育活动摄影和征文、体育知识讲座和体育课余活动优秀班级评选等多种形式。

总的来说,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没有一定的硬性规定,但是其组织形式一定要生动且具有适应性。在内容设置过程中,只有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才能保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组织体育节,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员全体学生的参与,形成一定的锻炼氛围。通过氛围的营造,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自觉地形成某种锻炼习惯。

4.课余活动的设计需要注重其功能性特点

课余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锻炼学习功能、愉悦身心的功能,以及发展个性特长的功能。课外体育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依托于课程教学的内容,因而是根据课程教学采取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补充活动,只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更强,参与性更加随意。通过课余体育项目的强化,学生能够增强体质和体能,具备更加充沛的精力进行文化学习,为终身锻炼习惯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5.正确做好课余活动设计的宣传推广和组织工作

课余体育活动的参与是一项全校参与性的活动,因而需要具备广泛的参与度和活动宣传力度。在组织过程中,就需要领导小组根据体育活动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校内宣传和推广,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统一思想和步调,通过学校的广播电台和其他宣传渠道强化体育课余活动参与的重要性,并强化“锻炼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对所有体育活动参与人员进行思想动员,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更好地保障活动的有序进行,加强全校师生的思想引导工作,使其广泛认识到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号召师生一起参与,形成全面健身的局面。

在组织过程当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加强方案制定的可行性,并将设计方案落到实处,严密地组织和实施,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宣传,加强对师生的正确思想引导。

[1]张慧春.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需求的调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3(1).

[2]邢晓虎.对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3]路晓东,王伯金.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的研究[J].华章,2013(32).

[4]张贵婷,靖桥.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因素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

[5]Geng QIAN,Hong-bin LIU,Jin-wen WANG,Chen WU, Yun-dai CHEN.Risk of cardiac ruptur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related to a risk of hemorrhage[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Biotechnology),2013(8):736-742.

[6]王志敏等.大学生体育锻炼中合作教学模式的初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1):22-23.

[7]王扬.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5(1):11-12.

G64

A

1673-0046(2014)4-0098-03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以培养大学生锻炼习惯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研究”基金项目(课题批准号:2011TJK413;余卫平主持)]

猜你喜欢

课余课外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小满课外班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抓好中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课余训练应注意的几点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
咪咪曲
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在课余愉快地进行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