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90后大学生适应性教育
2014-02-12路婷
路婷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5)
浅谈90后大学生适应性教育
路婷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5)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学生入学前三个月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入学后出现诸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很多都是因入学障碍而引起的。能否及时关注大学生入学初期的心理问题,及时教育和引导他们又好又快地走出入学“迷茫期”,对于其未来的大学生活至关重要。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尝试分析引起90后大学生入学适应性障碍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如何做好适应性教育以及预期的教育目的等三个问题。
90后大学生;适应性障碍;新生教育
90后大学生指的是从1990年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大学的一代人。2008年大部分90后进入大学,这也意味着大学已经迎来首批“90后”学生。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与此同时,提到90后我们常见的身份标签也有自私、冷漠、个性、有主见等等。这些刻板印象或者说是身份标签其实也说明90后大学生有别于70年代、80年代的大学生。这种特点由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思潮及流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引起。教育对象的变化引起教育过程中关注问题的不同,进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样性。
一、90后大学生入学适应期常见心理问题
(一)情感障碍
大学四年,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是入学后的前三个月。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新生出现“月光”现象,不适应集体生活甚至是不能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个人生活的情况。部分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在入学后往往会因为这些原因而出现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睡眠质量降低、消化系统紊乱以及焦虑方面的问题。引起这些情绪及身体方面的变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现如今的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前,生活由父母照顾。有部分90后大学生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长大,常会表现出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他人感受、不会换位思考等缺点。“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大,经济独立性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中国式的教育模式,特别是中小学“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往往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而是被动接受,缺少应有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2.大学入学时,部分学生因分数或志愿填报失误等原因,往往不在喜欢的学校甚至专业就读,专业排斥或者专业认知模糊,专业思想极不稳定。
3.部分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在还未接受大学基础教育的时候,过早开始考虑就业、创业等问题,忽略了对于自身发展潜力以及发展阶段的正确评估,过度背负现实压力。
(二)交往障碍
部分90后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欠缺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在社交场合十分拘谨,过分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以自我为中心但又对他人言行过分苛求。不懂宽容,不会换位思考,过分固执、任性、偏激甚至喜怒无常等等。无聊,渴望结交新朋友,但是既不主动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友,又不懂得如何维持一段友谊。这是因为中学时期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且熟悉的交往圈,进入大学后,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大学生在选择交往圈的时候往往表现出“闭锁性”以及异性敏感等特点。性格开朗、多才多艺的学生,较容易建立新的朋友圈,而性格较内向或是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内心里很容易出现入学初或者是很长一段时间怀念中学友谊且排斥新友谊建立的情况,极易抱团,或者独来独往,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三)自卑以及自我否定
社会个体在青年初期自我意识还很不稳定,对于他人的评价往往很敏感,自我意识的修正较慢且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步入青年期,社会个体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以及自我发展等方面。自我意识修正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标准:一是个人积累的生活经验,尤其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二是来自他人的评价。进入大学之前,90后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憧憬校园生活,期待自我发展的突破。初入大学,他们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会有程度不同的体验,曾经在学校家庭中的佼佼者在进入大学后却只是一名普通平常的路人。短时间内的迷茫及自我否定属于正常现象,这种暂时性的自我否定有助于自我意识的修正,但这种状态的长时间持续则会影响其心理健康,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进一步讲,能否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建立广泛且健康的社会交往圈对于社会人角色的扮演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入学适应期教育途径
(一)切实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式学生活动
关于90后大学生,工作中笔者最直接的体验是他们不同于70、80年代的大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是什么”,而是在接受之前先反问、思考“为什么”。传统的、常规性的新生教育形式如校史、校纪教育大会、优秀校友报告会、新生年级大会等,学生们往往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填鸭被动式的教育方式往往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作为新入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因与90后大学生年龄相近,接触的文化基本相通,我们可以利用新生入学军训这一大好时机,充分利用自身年轻化的优势,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教育对象特点,归类学生,在新生教育中设计主题鲜明的班团会、素质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学校特色,了解相关校纪校规,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二)扎实做好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指导及高年级学生传帮带工作
很多大学都很重视学科基地建设以及重点学科发展,既重视学科带头人的科研能力,又大力引进青年骨干教师。事实上,这些专家、学者以及青年教授也应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入学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专业认知模糊、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学生的教育更为重要,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实验基地,引导学生对学校的专业设置特别是所学专业有直观体验。为大学一年级新生聘任高年级学生担任班主任,实现宿舍一对一指导,通过这种传帮带的经验教育,配合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
(三)坚持开展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在配合学校团委、学生会开展各类团学活动的同时,可以根据学院学生专业特色,继承并创新地开展重点突出、专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可充挥发掘、发挥学生潜力,真正做到“百花齐开,百家争鸣”,充分挖掘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四)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特点做好团训
“90后”大学生常被称为“天之骄子”“幸福的一代”,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而较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也使他们的成长道路大多较为平坦和顺利,但是这也在另一个方面减少了“90后”直面挫折和失败的机会。90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不足,面对困难时就更可能引发程度轻重不一的心理问题,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关注。各类高校已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室,但是一般都是等待学生主动前来咨询,而在中国社会,大家对于心理健康咨询的认识仍有误区,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种种误解阻止了他们主动地心理咨询。90后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关注度以及接受能力极高,所以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等工作,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与心理咨询工作者紧密配合,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团训活动。
(五)充分重视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宿舍是大学生生活以及课余学习的地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的主阵地。初入大学,学生们往往是以宿舍为单位集体上课、吃饭以及自习,是培养新友谊的重要时期,同时他们在宿舍中也更容易放松去谈论任何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定期深入学生宿舍,了解他们对大学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意思,倾听他们的心声,一方面有利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只有知道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才可以了解学生之所需,真正做好大学生入学适应期的教育工作。
三、大学生入学适应期教育的预其效果
(一)角色认同
认同是一个求同与存异同时且不断进行的过程,社会边界的划分标准即参照系的不同,带来的结果即认同的多层次性。大学新生入学之初一个明显的群体特点即习惯性地用以往的标准去衡量新事物,常常会用以往的生活环境、朋友以及学习环境与现在的生活环境、朋友以及学习环境作对比,在不断的否定与肯定中实现对于现状的接受与认同。作为社会性的人,个体不可能孤立存在,只有对新角色的接受与认同,及对新的社会角色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的认可,大学生才能尽快融入新环境,顺利展开新的学习与生活。
(二)自我认同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被赋予相应的社会规范、要求和规则。因为角色期待不同,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价值评判标准的差异性,部分学生在入学后容易出现自我认同偏离,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差距容易导致他们产生角色错位。在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鼓励学生积极自主策划、自主筹办、自主管理以及自主评价各类活动,培养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学生在活动的组织策划、参与性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有利于其更好更快地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达到积极评价自我的目的。
(三)学校认同、专业认同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效果远远超过简单地对学生提要求、提标准。优秀的自学能力是现代人长远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而大学教育的最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专业知识的储备与技能发展是长期性的过程,如果大学生在入学适应期不能实现对学校以及所学专业的认可,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认知模糊,势必影响接下来的大学学习,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新生入学适应期教育中的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的专业指导对于促进学生摆正心态、明确自身特点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专业实验室、实验基地的体验式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作为专业学习者的光荣感与责任感。
[1]胡卫新,朱长风.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初探[J].北京教育,2011(11).
[2]杜刚.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3).
[3]万艳玲.试析适应性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10).
G64
A
1673-0046(2014)4-00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