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联村联户行动的六大问题
2014-02-12张建君
张建君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联村联户的双联行动在甘肃省已经推进了两年多时间,要使得联村联户行动深入推进、方式创新、绩效凸显,还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联村联户行动的战略出发点与行动目标,全力克服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甘肃省实行联村联户行动的战略出发点,就是要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双联行动的努力方向。为此,对在双联行动进程中所反映出的一些意见、看法和观点,要采取辩证的态度来看,要结合联村联户活动的行动难点深入剖析根源,进一步激发全体干部群众的双联热情,继续把联村联户行动推向深入发展。
一、中间成本怎么看?
在联村联户行动中,有四十多万干部下到基层,还有一定数量的特困群众要走出来,这就存在一个中间成本的问题。目前,有些干部和群众对干部下基层所花费的路费、餐饮住宿费、甚至乘车的燃油费,以及个别地方违规提供的接待费很有意见,认为中间成本高了,对贫困户的实际投入就可能会少了许多,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要组织特困群众走出来进行相应的培训、考察等也需要大量资金,基层单位财力有限,容易造成行政费用的超支。因此,对联村联户行动中间成本的支出存在不同的看法。首先,甘肃省委省政府针对联村联户行动所可能出现的增加基层负担、造成铺张浪费等不良倾向,明确提出了“三个防止、八个不准”的行动禁令,从目前的实践过程来看总体效果还是好的,没有出现违规违纪的严重行为。必须明确的是,凡是违背“三个防止、八个不准”所产生的中间成本,在今后的活动开展中都要有效地加以禁止,在这方面没有可以变通的托辞,这是限制中间成本的一条高压线。其次,由于联村联户行动直接涉及到省市县乡四级机关、四十多万干部要下到基层去,我们必须认识到有些中间成本的支出不但不可避免,甚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必须的、有效的。这里面就包括干部下基层正常必须的路费、餐饮住宿费、燃油费等等。人往外走、财货上流是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多少年来农村地区成了城市经济的劳动力供给源泉,农村除了用劳动力和农产品获得微薄收入外,资金又因为教育、医疗、消费等各种因素大规模地回流到了城市。所以,农村的贫困,最缺的是投资;农民的贫困,最缺的是资金。这次四十多万干部下基层,即使按照每年人均3000—5000元的中间成本来核算,也相当于每年要有12—20多亿的资金直接投入到农村农民和基层中去,这必将为农村农民和基层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消费能力与经济活力,使得活动本身也成为一个惠农强农的大项目。这些中间成本的支出,有利于刺激农村地区的消费活跃,发展并繁荣农村的第三产业及相关农产品消费能力,从而为农村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虽然,中间成本的付出,可能会存在个别并不令人满意的地方,但没有什么形式的经济投入比联村联户行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带动力,联村联户行动使得单位与干部的资金投入精准地瞄住了贫困县、贫困乡和特困户,对他们的发展形成了直接推动力。从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来看,这些中间成本的投入不但必要、而且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将有效地扭转农村人往外走、财货上流的格局,对农村的道路交通、餐饮服务、住宿甚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最后,在中间成本问题的认识方面,要鼓励有实力的单位不但下基层,也可以通过进城培训、考察等各种形式,让特困户走出农村走进城市,在培训、考察的过程中转变思维与认识,从而取得中间成本的社会效应。因此,在联村联户行动中,有些同志提出将中间成本集中起来交给基层组织集中使用,上级单位也就不要下基层了,可以搞更多农村工程与项目,这种想法的动机是好的,但看法并不完全正确,如果因为中间成本的问题,上级机关和干部不能深入到基层、直接联系贫困村和贫困户,联村联户行动也就失去了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联村联户怎么联?
联村联户行动展开以来,各种各样不同的说法和意见都有,群众充满期待但也抱有顾虑,害怕干部走过程、搞形式主义;干部义不容辞但也心存疑虑,担心靠一己之力很难有所作为,甚至不清楚怎样才能展开有效的帮扶行动。笔者认为,在联村联户行动中,单位和村集体要作为主体,发挥主导作用;乡镇更要作为信息中枢,承担起沟通单位与村集体的领导责任,乡镇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县级机关进行汇报。而干部与特困户都是行动责任人,要具体承担起帮扶行动的主要工作任务,并创造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干部作为责任人要全面了解特困户的具体贫困状况,向贫困户宣传政策、疏导情愫、反映民意,在经济发展方面要出谋划策,在生活改善方面要有具体行动;特困户作为责任人也要客观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状况、困难所在,与帮扶干部真正做到心贴心、手拉手。
三、基层干部怎么说?
在联村联户行动中,基层干部的看法、意见不容忽视。例如,有基层干部提出,联村联户行动能不能做些变通,靠基金帮扶、政策帮扶、项目帮扶等,也就是实现帮扶方式的创新。这些内容,无疑是这次联村联户行动中都要进行尝试的帮扶方式,但具体的效果还需要在联村联户的实践中经受检验。有些基层干部提出联村联户的重点应该放在村上,给村上办些实事;给村上办实事这并没错,但这次联村联户行动主要针对的是特困户,给村上办实事并不能替代对特困户的帮扶,这就需要在行动中发挥好单位与村集体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更要激发干部与特困户两个责任人的积极性,否则,联村联户行动就有可能出现偏颇。也有基层干部提出太懒的人资金帮扶解决不了问题,对村民要加强感恩教育,破除等靠要的消极思想;这就需要研究特困户形成的原因,原因找到了也就可以对症下药,其中包括孤寡残疾、智障的原因、也有因为教育医疗的原因、还有因为家庭变故的原因、生态脆弱等等原因,要将这些原因分门别类,有发展潜力的可以通过帮扶寻找发展出路,没有发展能力的可以通过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难题,因为太懒而陷入特困的人员更要通过培训、考察等有效手段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观念。当然,因为孤寡残疾、智障原因的特困户,这显然是任何人都很难根除的特困根源,那就要按照国家有关残疾、智障人员的政策规定,该集中救助的就要在乡、县、市成立相应的机构进行集中救助,该纳入社会保障的要一个不留全部纳入社会保障。
四、发展出路怎么找?
联村联户行动最根本的效益,要体现在特困户能够找到一条自我发展的路子,不是特困户把联户干部当作拐棍,而是作为发展道路的指引者、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引路人。特困户的形成大多数都有特殊原因,依靠自身积累,能够吃饱肚子就已经很不容易,要实现自我发展,基本上是很困难的。这个时候,要激发作为责任人的干部与特困户的发展决心和信心,但也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提出过高和不切实际的一些要求。首先,在干部这个层次上,所面对的只能是一家一户,是点对点的帮扶,取决于个人能力与智慧;但在单位与村集体这个层面上,就具有统筹全局、集思广益的巨大效能。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村村通、路路通等工程,但在一些村庄连一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究竟发展的怎么样,也要借助这次帮扶干部入村的机会全面了解。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帮扶单位可以从各个层面筹措资金和寻找项目,打造一些能够使得群众普遍受益的工程,让群众投入到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形成资金集中使用的规模效益,让群众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改变与帮扶效果,这应该是发挥单位和村集体两个主体积极性的具体成果。其次,在单位与村集体两个主体的结合方面,单位一定要结合联户干部的情况反映,结合村镇自身的发展实际,与贫困村集体一起打开一条农村、农民发展的路子。在产业的选择方面,特别要结合地方和贫困村的实际,能够长期坚持。没有人能够点石成金,但通过长期的调研和发展经验的梳理,就能找到一条适合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的路子。例如,康乐县在产业培育方面,采取分散养殖与集中管理等方式,使得肉牛养殖达到12.6万头的规模,而且发展了绿色牛肉产品,形成了肉牛养殖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为基础薄弱的分散小农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带动效应的产业,靠的就是长期坚持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联村联户行动中的发展出路,可以标新立异,但一定要结合特困户实际、贫困村实际,最好是能够发挥集聚效应而且便于长期坚持,形成帮扶行动的长效机制。最后,在发展路子的问题上,干部要取得贫困户的认可,单位要取得村集体的认可,绝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强力包办,要通过充分的协商与沟通,发挥两个层面上的双方积极性,最终形成发展共识。
五、帮扶群众怎么想?
联村联户行动的目的并不是单向受益,而是双向受益,因此,不能将联村联户行动狭隘地等同于“单纯扶贫”,更不能通过简单的送钱送物使得联村联户行动走形变味,也不能是无原则的有求必应。干部下基层,要直面特困户的具体问题与实际诉求,也不可能完全采取铁公鸡一毛不拔的做法将帮扶工作落实到位。这就需要帮扶干部不但要琢磨帮扶群众怎么想,而且要引导帮扶群众怎么想。中国有句古话:救急不救穷。主要就是针对给钱给物,单纯输血的做法存在不可持续的特点,要立足长远发展还必须充分调动帮扶群众的发展诉求。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特困户虽然在最基本的需求层次愿望更为强烈,但尊重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并不会因此埋没。这就需要联村联户干部,既要把握并理解特困户的最基本需求满足状况,也要使他们尊重的需求得到呵护,并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如果能够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帮扶群众怎么想,帮扶干部就掌握了群众心理,就能够化解情愫、进行心理干预,引导帮扶群众树立正确观念,实现帮扶活动的有效开展。
在联村联户行动深入展开的过程中,联村联户行动的单位与干部还一定要牢记王三运书记所着重强调的“三个绝不能”:就是绝不能让一个家庭因贫困而生活不下去,绝不能让一个儿童因贫困而失学,绝不能让一个人因贫困而看不起病。这是从满足帮扶群众最基本、最紧迫生活需求的角度所提出的,也是联村联户行动的最基本要求。对此,就需要真金白银的帮扶。刘伟平省长曾经专门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情怀,进百家门、解百家忧。如果我们联村联户的干部,能够始终把这些最基本的要求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中,我们联村联户行动的实际效果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思想、老百姓的预想,真正体现出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的创造性成果。
六、整体效益怎么出?
联村联户行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我省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包括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社会和谐、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有18项主要指标。在“经济发展方面”主要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镇)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最重要的是人均GDP的提高。反映到甘肃省联村联户的具体行动中,就需要我们的帮扶行动,既要着眼于人均GDP不断提高的这个核心指标,切实提高并改善特困群众的经济收入,为促进他们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同时,要千方百计的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大发展,通过特困移民、异地搬迁、甚至残疾孤寡等特困人群的集中养老等有效措施,推动城镇人口比重的不断提升和就业渠道的广泛性拓展,绝不能让特困人群中的特殊人群困住联户干部的手脚,拖住贫困村的发展步伐。在“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这里主要包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改善与健康水平的提高,甘肃省在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等指标方面与全国水平差距不大,但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长期位居全国末位,勉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一些,这就使得老百姓改善生活水平与住房条件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发展压力,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地增加贫困村、特困户的收入水平,谋划一条适合特困户与贫困村发展经济的路子。在“社会和谐”方面,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和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最重要的是抓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随着农村养老、合作医疗、公共教育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推进,相信国家和省市将有更大的财政力量投入到这些领域,随着农民土地置换、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将为这些指标的改善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随着国家与省市财政实力的增强,特困人群中的硬核最终要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全覆盖来解决问题,联户干部一方面要将这些领域的政府优惠政策向特困户进行宣讲,另一方面要把掌握的特困户第一手真实资料向单位汇总,以便为省委省政府联村联户行动的战略深化服务。在“民主法制”方面,包括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两项监测指标。这方面的指标在全国都有不俗的表现,2011年总体实现程度达到93.6%,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对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就不存在问题,近年来的瓮安事件、乌坎事件,都证明了我国农民的民主意识在增强。联村联户行动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访民情、解民忧,特困户安稳了,社会就有了稳定发展的基础。在“文化教育”方面,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省第12次党代会特别提出要力争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增长30%以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联村联户行动要在特困群众受教育、提高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甚至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挖掘机会、开拓思路,积极作为。在“资源环境”方面,包括单位GDP能耗、耕地面积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资源利用状况和环境保护成果;不能把资源环境的指标专注于企业、工业,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生态环境是农村的基本生产生活场景,围绕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等方面下功夫,也同样可以改善并提高贫困村、特困户的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小到贫困村的垃圾处理、厕所改建,大到耕地整治、生态项目的实施等,这些都是联村联户行动不可或缺的内容。
可以说,两年多的双联行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些双联村户群众的生产生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但由于双联行动是整合了经济、政治、社会、民生、文化、教育、生态等多方面目标与任务的系统集成行动,很难一蹴而就,干部群众难免有不同看法,甚至不满情绪,这就需要理论界为双联行动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和舆论引导,使之切实成为甘肃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