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2014-02-12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一、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基本内涵
1.学校和二级学院
在高职院校中,各部门按照职责的分配形成了上、下级从属关系,相同职责的部门又相互联系构成平行结构。因此,学校、院(系)和专业教研室构成学校内部的三级管理结构。院(系)作为基层教学单位,由若干教研室组成。二级学院是介于校和专业之间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组织,是我国近年在学院制改革中由学院演变而来的新的产物,它介于校级与专业管理阶层之间,是集行政、科研、教学于一身的组织机构。各学校的二级学院在规模、性质、设置方式上均有很大差异。
2.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组织模式是由校、院或者系两个层次构成。校级教学管理通过教务主管部门,以宏观管理方式制定全校范围内的部署和安排,对院系教学管理进行监控和指导。二级学院是学校的下属教学单位,是按照专业来设置的教学基层组织单位,它具体承担着制定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质量和管理教学行政等的一线工作。
二、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实现了“学校——院系”的二级管理模式。但高职院校在校院两级管理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大量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二级学院缺乏教学管理自主权
在现行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下,多数学校的教学管理采取了权利集中的方式,学校层面掌握了教学管理过程的全部决策权力。作为学校的教务主管部门实际上成了位于校领导之下的亚校级权力中心。这种体制下使得二级学院面临着在教学基本建设上缺乏自主权、在课程管理上缺少自主权等诸多不利现状。二级学院缺乏教学管理自主权,导致二级学院只能执行校级的决策,无法及时从本学院的专业角度提出咨询建议或反馈意见,及时进行管理上的调整,使得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感到力不从心。
2.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监控体系不健全,教学管理队伍稳定性较差
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普遍存在监控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使得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缺乏全面约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二级学院管理的有效实施。由于基层教学管理岗位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工作量与收入不成比例等因素,导致优秀教师不愿从事基层教学管理工作,造成二级教学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基层教学管理队伍稳定性较差。
3.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在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管理体系下,受教学经费、硬件设备缺乏等的制约,造成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相对落后,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利用率较低,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4.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不完善,缺乏激励机制
不完善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对高职院校二级管理造成较大的影响。在现行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缺乏对教学问题的发言权。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考评指标没有学科、专业差异的区分,在全校范围内使用同一标准,使得教学考评体系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加上缺乏教师激励机制,这些均造成教师积极性差,无法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
三、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在实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权职,注重组织内部协作
在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下,学校与二级学院之间的权职应该进行优化,使其适用于新的教学改革需求的。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和二级学院应在职能与权力方面分工明确,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如今,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趋于组织化,组织内部的协调性分工是保证组织实现目标性活动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明确权职,注重组织内部协作。高职院校设置组织管理机构应该顺从这一模式:①在机构设置上,以职能部门为单位设置机构;②在管理层次上,应该实行院校两级的有序管理。在日常校园秩序的管理过程中,学校与二级学院这两级管理主体应该各司其职;在教学活动、实践活动、学生工作中各部门应该加强协作,避免不必要的越权管理、重复管理。
2.优化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管理体制创新的一种,管理体制中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共同构成管理体制建设。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在构建过程中就应该充分考虑优化制度:①在高职院校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废除那些不合时宜的制度以顺应时代的发展;②高职院校的制度优化还应该是结合自身的客观条件,分析自身优势、劣势、竞争与机遇,循序渐进的进行。某些隐形的制度缺失也应该被发现并完善。制度建设必须配合学校建设的第一要务而进行,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发现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解决与优化。
四、改革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若干建议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应逐步形成以学校统筹协调、二级学院自主管理的多样化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促进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提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制多样化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学分制、学年/学分制交互的差异化学制。学分制是按照学院招生计划,以专业划分,制定教学计划,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学生可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对优秀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培养。学分制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以良好的师资条件、较好的教学条件、较高的管理水平为前提,否则将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学年/学分制以原来的学年制为基础,低年级采用学年制,高年级采用学分制,将学时折合成学分,并设置选修课,学生完成一定学分方能毕业,能够弥补学分制的缺点。
2.加强高职院校对二级管理监控,合理授予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决策权
全面加强高职院校对二级学院管理的监控,包括建立健全学校对二级学院的行政、人事、财务的监督办法;保证学校对二级管理监控落实到位;宏观进行教学资源整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教学管理质量。同时对二级学院合理分权,适当授权,给予二级学院必要的教学管理决策权,使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特点,高效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3.加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加大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硬件投入,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化设备,配置更为高效的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中应充分运用网络等信息化技术,充分发挥文件管理软件的作用,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日常管理,如应用成绩管理软件、教学评估软件、选课软件等,以此来减轻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4.优化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优化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加大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建立激励导向机制,逐步实现权利的下发和转变,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应逐步建立学术型、技术型、实用型、文化补偿型等多层次结构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专业特点,对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进行细化和客观化考评,从而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提高二级学院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待遇和地位,提高基层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总之,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不断优化管理制度,提高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小琴.高校二级管理中西部管理及改革探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4).
[2]马玲.二级管理体制下高职院级教学管理问题浅析——以九江职业大学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07).
[3]叶小琴.高校二级管理中系部管理及改革探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4).
[4]卢雅红.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多样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5.
[5]李子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5).
[6]蒋国平.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理论与探索[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