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G环境下学术类期刊的发展趋势

2014-02-12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学术类学术期刊稿件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170)

正当3G网络方兴未艾之际,4G技术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相较于3G技术,4G网络系统带宽更高,可集3G与WLAN于一身,能够传输更高质量的视频及图像,并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20Mbps的速度上传。届时,不仅语音、短信、彩信,高清视频会议、实时视频监控、视频调度等高带宽实时性业务均能在4G网络下实现。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4G牌照,宣告我国通信行业正式进入4G时代。

传输速率的显著提升使人们获得信息的速度更加及时、便捷,移动阅读正在成为一种时尚与阅读习惯,并急速激发出大规模的潜在阅读用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随身随意地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实现传播者与受众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时时交流与互动。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期刊出版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而学术类期刊由于它的特殊性,一方面有比较稳定的为理论研究需要而阅读的用户群体,但发行量小、影响面窄;另一方面期刊社又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保自己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且良性发展。这就要求学术期刊工作者能够正确认识当前的危机,具备与时俱进地发展眼光,突破传统期刊的办刊思路,在未来的数字媒体浪潮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前行。

一、4G技术的普及将为学术期刊出版带来的改变

(一)打破传统期刊出版周期的思维局限

传统期刊出版往往以某一时间周期为限,设定出版日期,如周刊、月刊、季刊。但进入数字出版时代这种带有明显周期性的限定很可能被打破,实时发布成为抢夺出版物市场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学术类期刊普遍出版周期较长,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谁能最先获得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并最先发布,谁就能成为业界的领军人物。因此,对学术研究成果的争夺也必将进入白热化,重大学术成果或优质稿件的首发权将成为各大出版机构争夺的焦点。2010年10月,中国知网在国内率先推出数字出版服务,即在期刊正式印刷出版之前,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出版媒体,出版期刊印刷版已录用定稿的稿件。这一过程大大缩短了从成品到用户获取之间的时间。同时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按需打印。更有甚者,很多传统的商业期刊都已建立自己的免费微信订阅服务,用户只要申请加入便可以及时获得相关的期刊出版信息。如《三联生活周刊》就每日不定时地将最新的文章内容对微信订户进行发布,使读者先睹为快。这些无疑都对传统期刊出版构成严重威胁。

对此,学术类期刊工作者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认清形势,打破出版周期的思维局限,可以借鉴先进期刊的工作经验,借助媒体网络平台将最新的研究成果、重点稿件进行简要的介绍与宣传,使读者能够及时获得所需信息,增强阅读欲望。

(二)根据用户不同需求,满足个性化定制服务

数字时代的到来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的期刊面向大众的定制服务已无法满足人们快节奏地阅读需求。特别是大批的手机用户,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是理论研究者,“浅阅读(只求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成为这部分人的主要阅读方式。他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是通过文章标题,直观、简捷地浏览各自想要了解的信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进行深入阅读。针对那些利用零散时间进行自由阅读或学习需求的用户,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无疑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就要求出版方根据不同类型数据库的“点击”频率,锁定相关专业信息的高端用户,以便通过定制服务向特定的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这其中一项重要因素,就是基于4G数字通信媒体定性分析用户的阅读意向,从而锁定特定的用户群。走分众化的发展道路,将一份期刊根据受众需求的不同“衍生”出不同版本,每个版本有所侧重,更具针对性。

同时,在4G数字通信时代面向手机媒体的个性化出版也将成为期刊社的一个重要利润增长点。传统学术期刊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也可寄此得到转变。

(三)富媒体形式为学术期刊出版带来根本性变革

在4G技术大流量高速传递的影响下,未来的出版物不但可读、可听、甚至可视、可感。流畅的数字传输,舒适的用户体验,可使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经过整合以富媒体(即包括二维、三维动画、影像及声音的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用户面前,最大限度的调动用户的视觉、听觉等多项功能融入到学习之中。如《21世纪英语报》,在向用户发布信息的同时注意了图像与视频的结合,用户与媒体的互动等,使内容生动活泼,富于感染力,特别是针对英语学习的用户,这样的视频资料更有助于提高用户的学习兴趣。

而未来学术类期刊的出版也绝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字一种单一的形式,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等院校必须首先抓住学校这块学术阵地,整合优质学术资源,开发可供传播的内容。如生物类学术论文,普通文字很难表达清楚DNA序列的排列组合模式,而在富媒体形式下运用3D技术完全可以清晰明了地呈现出DNA序列,使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它的排列过程。而社科类学报,如教育管理方面涉及到公式计算的内容,例如学生的配比、包括管理人员的配比等,如果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计算模型,用户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输入数据从而得到各自想要的结果,这样一来便很好地实现了前台交互的效果。

二、学术期刊的应对之策

(一)把握内容质量,以不变应万变

无论技术怎样发展,一本期刊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要回到内容质量上来。传统出版正是给人们提供了这样的内容源泉,“内容为王”的定理终究不会改变。目前,尽管有的学术类期刊已经开始积极尝试自主网络化出版,但绝大多数学报依然依赖于大型数字传播平台,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媒体数据库。而出版方与技术服务方、运营服务方所关注的问题并不在一个层面。高校学报出版方更倾向于出版物内容的学术性、严谨性、创新性,而技术方和运营方则更多地关注于用户的体验以及基于用户基数衍生的其他经营模式。特别是在学术期刊“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形势下,把握住出版物的内容质量依然是学术类期刊以不变应万变的长久发展之计。

(二)实现编辑出版流程深度数字化

由于快节奏的出版需求,传统的稿件采编流程明显跟不上时代步伐。尽管一些期刊社已实现网络投稿、出版上网、网上搜索等功能,但要想全面实现数字化出版尚需对整个编辑出版流程进行深度数字化提升。

传统学术期刊的办刊模式多为闭门办刊,稿件的取舍与修订完全取决于编辑及审稿专家的知识水平和眼光视野。但是在网络环境下,一篇稿件自进入网络采编流程就始终有作者、编者,甚至读者的共同参与,以往的编辑单向流程将被打破。办刊的各个流程和环节都将不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采编软件的应用将使作者随时查看稿件的编辑进度,参与稿件的修改与审读,大大提高稿件的编辑效率。同时读者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参与期刊的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版面设计、发行管理等各个环节。同时,编辑更能够利用网络追踪学术前沿、提升选题策划质量,优化稿源质量。

(三)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用户对网上付费阅读逐渐认可,并成为一种消费趋势。截至2013年6月,中国知网的全球注册用户数已超过4000万,中心网站及设在全球的镜像站点年文献下载量突破30亿次,成为全球最受推崇的知识服务品牌。?在信息化浪潮和全球化的趋势下,无论是有着几十年办刊经验的老刊物,还是新锐期刊,其信息都是呈几何系数倍增的。在这一发展形势下,学术期刊工作者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目前,期刊社提供的数据资源价格与价值明显不符。近年来,学术期刊大多以每年几百元或一两千元的价格把全年期刊的电子版权直接提供给一个或多个期刊数据库,这其中还包括期刊数据库应该付给作者的稿费和编辑的编校费。如此贱卖,显然违背了期刊的价值。此外,这种行为也蕴藏了一定的法律风险。各学术期刊在加入数据库时都签约承担了获得原刊作者入编授权并支付其稿费的义务。但很少有期刊社与作者签订相关的入网协议。大多数期刊社通常只采取了刊登版权声明的做法。通过该声明以要约的形式获得数字版权转授权。这就为日后的知识产权归属买下了隐患:1.声明是否是要约的质疑;2.要约双方权责对等问题。学术类期刊虽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也要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吴壮志.4G时代传统出版何去何从?[N].新华书目报,2014-02-13.

[2]李朋,范旗,朱奇勇.4G助力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猜你喜欢

学术类学术期刊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国际学术类会议的收费研究和经验探讨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上海质量》学术类文章投稿须知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入选2018学术类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学术类期刊的发展路径——《技术与创新管理》与其他学术期刊的对比研究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