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译者主体性
2014-02-12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 300250)
在80年代初翻译研究领域“文化转向”风潮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因其明确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对政治的强烈诉求在众多流派翻译理论中独树一帜,它对女性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探讨打破了翻译中男性译者主体的垄断地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正式诞生,一般认为是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第二个高潮的结果,是女权主义在文化上的体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不仅为文学研究和翻译活动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角度,更因其推崇的译者主体性理论在翻译界引起一股研究风潮。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背景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崛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并迅速影响了全世界。西方后现代思潮的转向在文学理论和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翻译研究领域也掀起了一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思潮。纵观社会历史,男性在社会各方面的主导地位迫使女性长期处于被动附属角色,性别的歧视忽略了女性自身的才能,也否定女性在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反抗父权体制的女性主义思潮随之出现。女性历来善于以柔克刚,在男性统治的文学领域另辟蹊径,通过翻译文学作品,以赋予女性反抗精神的语言为武器向压迫和束缚她们的男性话语权宣战。在研究领域内的术语“女性主义”出现于19世纪末,是一系列信仰和理论的集合名词,它关注的焦点是女性在社会文化中的权利和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翻译家借助语言这一强有力的武器把女性主义运动和女性翻译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而最终形成的。蒋饶华认为:“女性主义者从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学(cultural studies)等现代理论中汲取了不少养料,力图解构或颠覆,或至少重新评价政治、宗教、文化、语言、艺术等诸多领域里的传统价值体系。在翻译理论方面,她们也持相同的立场,将来自以上理论的影响带进了对翻译的探索和思考中,并最终形成了颇具个性的女性主义翻译观。”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基础——彰显译者主体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借鉴了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判方法,以女性主义运动浪潮为契机,以性别这一长久以来被主流文学所忽视的事实为切入点,反抗父权社会统治。随着译者的地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专家学者开始探寻译者的主体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的译者的“隐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标是要批判将女性压制在社会和文化底层的传统,揭示将翻译女性化(feminized)的过程。为此,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学者在不断的实践中,对译者“性别”这一概念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最初关于性别因素对原作的体现的文学价值和忠诚性的争论体现在对《圣经》的翻译中,传统的《圣经》译作中对于女性赤裸裸的歧视和压迫体现无疑。这种歧视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因此,主张突破传统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也就具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并非是关注译文良莠的语言学术研究,而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宣扬女性主体意识的政治实践。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标是要揭示翻译实践中的女性化过程,通过深入探讨“译者主体性”,质疑以译者性别确立译本地位的传统观念,确立译者的主体身份。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也吸收了文化翻译学派巴斯奈特(Bassnett& Lefevere)的翻译思想,即“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 Simon 认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目的是在于识别和评论复杂的理论,正是这些理论把女性和翻译降到了社会和文学的底层。可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标是要识别和批判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逐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一团概念。翻译和文学创作一样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意识形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长期以来父权社会的统治使译者和读者都忽视了性别差异对语言构建过程的影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利用解构主义理论赋予翻译这一传介过程以权力意识,使这种写作实践活动获得了超越规定标准和准则的更偏重意识形态的存在价值。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对于原著的忠实,否认译者身份的彰显,抹杀了译者的主体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否认翻译是一种机械和默认的语言转换,其目的是通过重写在再创作实践过程中明确女性译者主体,消除由政治和文化造成的性别歧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于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贡献在于充分阐述和彰显性别因素对于写作实践的影响;其次女性主义译者更公开宣布利用译者主体性的这一因素,提倡将翻译作为重写的机会,以反抗文本的男性中心和女性歧视,突显女性在文本中的地位,并以此影响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界定。
提出“性别译者”的概念,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所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过程中的不同,从而丰富了原文文本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并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在此过程中,语言不仅仅是表达工具,更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性别为切入点,对原文在概念层面和术语层面进行支配性的“重写”。 重写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凸显女性主体的手段,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先锋更是发出“让女性的声音在译文中能被听到,让女性的身影在译文中能被看到”的集结号。
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使人们反思诸如译作平等性、文化差异性等层面的概念,传统翻译理论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已经扩展出很多新的视角,并对翻译实践产生了极大地影响。然而,由于女性主义流派繁多,很多极端的女性主义观点及旨在为政治目的颠覆传统的基于建构主义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女性主义译者过于强调对于原作语言的干涉和操纵,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甚至曲解了翻译活动的本质,因此,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也招致不少的抨击和诟病。有批评家指出,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过于情绪化、宗派化、意识形态化、主观化,根本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学术研究”。虽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贡献颇多,翻译活动毕竟不是机械的传介过程,主客观因素对其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若译者出于政治目的过于强调主体性,也就使译作失去原有的客观表达,译文也就成为译者一厢情愿地对于原文的曲解,这对于原作者和读者都是不尊重的。
20世纪60年代的女性主义运动和随之出现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把长久以来受制于父权统治的女性和女性译者联系在一起,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不仅为欣赏原作提供了崭新的角度,更让长久以来被男性占据的文学领域听到了来自女性的呐喊,和自身存在价值的追求。无论是传统翻译理论提倡的“忠诚性”还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的“叛逆性”,都不能极端地脱离原作,否则会“过犹不及”,最终沦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贡献在于把语言赋予了超越单纯的交际工具上升为政治权利关系及意识形态表达的有效载体。总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提高了女性译者的地位,展现出译者主体性,而这种主体性是需要进一步被强调和完善的,以利于翻译研究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Bassnett,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 Culture[M]. London & New York: Pinter Publisher, 1990: 94.
[2]Simon, Sherry.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e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M].London: Rout ledge, 1996.
[3]徐来.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J].中国翻译,2004, (04).
[4]金兵.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译者主体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