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4-02-12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不仅语言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非语言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的长久影响也存在着天壤之别。一直以来,人们只注重语言交际,认为言语是传递和领悟信息的唯一途径,忽落了非语言行为在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仅如此,在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这种问题。无论师生,都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这不仅是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是出于对学生实际需求的考虑。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无疑会使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更加完善。
一、掌握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的重要性
人与人交流除了语言这一工具,还要借助非语言的方式来传达思想感情和信息。Levine和Adelman通过研究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多达93%。伯德惠斯特尔认为语言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左右,萨莫瓦等研究专家也持同样观点。在相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流都要借助于非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更何况是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行为由于受历史和文化的长期影响,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某些同样的非语言行为在不同国家代表不同的意思,比如在中国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但是在阿拉伯地区、印度、阿尔巴尼亚等国家意思正好相反。所以,在高职公英课堂中,融入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不与教学目标冲突,而且会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所提高,更会增添课堂教学环节和学生参与环节的趣味性,拓展学生英美文化层面的知识。
掌握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无疑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了解非语言文化有助于克服交际障碍。掌握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衍生出的特有非语言行为,活学活用,可以让沟通更加顺畅。有的非语言行为并不为两种文化所共有,比如英美人将食指和中指交叉,食指放在中指上面,表示希望事情能办成功,一般在作出应允和发誓时使用,但是在中国不存在这种手势。所以在交际时,非语言和语言结合使用,会使表达更完全。而且,掌握非语言行为也是避免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的方式之一。英美人士在和中国人交往时,最容易对隐私的理解产生误会。英美人士认为自己的私人物品他人不经允许无权碰触,即使是对家人也是如此。但是中国人相对随意,看到熟人新买的一支笔放在桌子上,中国人会自然而然的拿起来看看,殊不知对英美人来说,这就是对隐私的一种侵犯。所以了解这些禁忌,在交流时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其次,非语言行为相对来说更加真实可信。非语言行为不易有意识控制,有时甚至是完全的下意识行为。比如害羞时脸红,害怕时脸色苍白,手脚发抖等等都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在实际交际过程中通过观察对方的非语言行为,可以进一步分析出其真实想法和心理活动。
二、分析学生在非语言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的问题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实际情况,我以本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对象是会计电算化专业1年级的学生,参与调查学生人数为192人,其中有2%的学生有与外国人接触的经历,但接触时间短且不频繁。44%的学生通过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2%的学生通过四级考试。调查问卷主要考察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知识,共20题。
通过统计此次调查问卷结果可知,学生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知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在所有的3840道答案中,错题数1978题,占总数51.5%。例如判断题“与久未见面的外国好友见面,为表明热情和欢迎,握手时要双手紧握,并且要保持一段时间。”有58%的同学判断“T”。事实上,英语国家礼节性的握手是,两人握手后马上松开,两人之间距离也随即拉开。但是中国人却认为握手时抓住不放,然后相互靠近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热情友好。英语国家的人对这种中国式握手感到非常尴尬。又例如多选题“王英(女,25岁)去她的英国友人Smith夫妇家做客,下列哪些行为是得当的:”,答题情况为A 王英进门后,男主人帮她将外套脱掉并挂起(8%) B 王英准备了一束鲜花作为礼物(98%) C王英比预定时间提前20分钟到达Smith夫妇家(88%) D 用餐时,王英用手剥虾皮(25%) E 王英称赞女主人穿的衣服很漂亮,并且摸了摸女主人所穿衣服的材质(11%) F 喝汤时,王英为了方便将碗端了起来(36%)。正确答案应该是ABD,A和C答案学生存在的争议比较多,在英语国家,访客来到家中,主人会帮客人将外套脱掉挂起,这点无关性别,但是在中国异性之间这种举动则显得不得体。而且,中国人认为比预定的时间提前到会比较有礼貌,但是西方人喜欢准点或稍微迟到几分钟,因为主人可能还没有准备好。学生们往往忽略中外交际礼节方面的诸多细节,这些均是非语言交易中最应注意的地方。
在分析调查问卷和与学生进一步交流之后,发现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方面学生主要存在两点问题:一是容易推己及人。学生一般认为与外国人交际和与中国人交际没有什么区别 只要有礼貌,不做出有所冒犯的行为就可以了。但是殊不知某些行为在中国是有礼貌且正常的,但是在西方国家的人看来恰恰相反。二是固有偏见难以消除。学生虽然没有直接接触过西方文化,但对其已经有先入为主的印象,比如“美国人不养老”、“美国人对待感情很随便”、“英国人很绅士”等等,这些印象有好有坏,但无论怎样,它给跨文化交流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三、提高高职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对策
1.结合高职教育特色,优化课程内容
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融入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当中。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经
过改革后,多采取模块化教学法,但是跨文化课程教学模块却缺失严重。优化课程设置, 增加跨文化非语言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和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在授课环节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结合使用,借助视频、场景模拟、小组讨论和真实活动任务等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比如可以通过相关视频了解真实英美社交场景,然后学生讨论总结中外间的差异;也可以虚拟面试、用餐、作客等场景请学生参与其中。
2.注重教师相关能力培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授课效果。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授课教师虽然接受
过多年的英语专业学习,但是与英美人交流的机会毕竟和个人经历有关,有多有少,有过海外生活留学经历的老师更是凤毛麟角。这就造成任课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层次不齐。学校要为老师创造学习的平台,鼓励老师个人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进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定期外派老师海外交流学习,或者聘请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学者教授进行培训讲座,还可以聘请外籍教师直接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
3.创造跨文化学习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一方面要提高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例如加强图书馆的综合服务
功能,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籍、杂志和报纸拓展中西文化知识面,定期举办读书会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提供场所供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宽学生了解多元文化文化的渠道,如英语沙龙、文化讲座等,让学生有兴趣主动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
结束语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是英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尝试提出几点建议。在公共英语课堂中,学生对非言语交际行为与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才能在实际中更好地结合使用。脱离非言语的配合,孤立的语言行为难以实现交际目的,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洛雷塔.A.马兰德罗,拉里.巴克.非语言交流[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4]Andrew Leckey. 美国真相:被中国人误读的美国[EB/OL].[2013-5-6]. http://www.lwdf.cn/wwwroot/dfzk/headingeast/2499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