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全面提升教育资源管理的技能
2014-02-12
(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134)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精神与物质形态的总和,是高职学院软硬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彰显和依据。教育资源包括教师资源、课程资源、教学场所资源、设施设备资源等方面,如何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特别是全面提升教育资源的管理效能,对高职学院的内涵发展,直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管好教育资源是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全面用好教育资源并使其教学效能最大化,是当代教学管理必须认真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一般来说,管好教育资源主要是管好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的广泛性更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认真区分而加以运用。
目前对课程资源的分类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说法。广义的认为,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要素都可以列入课程资源。狭义的认为,只有能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才能列入教育资源。笔者倾向用广义的概念来认定课程资源,不论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实物资源、实践活动资源,只要是有利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适用。这是因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多元的、多样的,各个行业需要培养的人才目标不同,课程资源的需求也必然五彩缤纷,但有些资源的使用是共通的,如教师资源、教学设施设备资源、教学智力及智慧资源,在所有教育类型中都会运用。因此,在教学管理中用活用好教师资源,教学设施设备资源,教学智力及智慧资源,是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管理智慧的彰显和基本功的最好体现。本文以三个方面对教育资源管理提出一些拙见。
一、管好教师,提升“第一资源”的质量与水平
在教育资源中,教师作为“第一资源”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作为教学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把教师管好,为其服好务,是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效能的第一要务。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第一负责人,更是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导师和引路人,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如何,不仅影响教书育人这个千秋大计,也影响着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管好教师不仅要提升教师的职业要求与职业能力,更应从“师智”,“师德”,“师能”,“师风”各个方面,对教师任职标准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认定。
1.提升“师智”水平,让教师的知识结构更加“博”、“深”、“魅”
广博的人文知识,深邃的专业知识,充满魅力的学术形象,是教师成为“人师”的必备条件,也是“师智”的根本要求。教师能不能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很大程度体现在“师智”能不能得到学生的公认,教师的“知识超市”提供的“商品”能不能满足学生求知欲的要求。教师要“教书”,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能获得最新的专业知识与理论,能为今后“就业”提供智力保障。教师要“育人”,必须人文知识丰厚,让学生懂得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生命的敬畏,对人的尊严的珍重。知道什么是“真、善、美”,知道怎样才能做“人”。为此,教师必须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使学生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的结果,这样教师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使命。
有鉴于此,教学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为教师提升“师智”水平提供各种条件,比如安排教师进修,组织专业培训,策划学术交流活动,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与完善。
2.提升“师德”水平,让教师的人品更加优秀
“师德”是教师的立人之本,是在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孔子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他对做人最忧虑的地方。教师只有以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去赢得社会的尊重,才无愧为教师的光荣称号。教师必须立志于终身从事职业教育,坚守职业道德操守;爱岗敬业,带着激情去做好教学工作;教书育人,为学生的幸福与健康成长献身;具有博大胸怀,甘当人梯,“化作红泥更护花”,这样的“师德”才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
当前,确实有一些教师“师德”水平低下,教学不认真,学术弄虚作假,人格鄙陋,被学生嗤诋,失去做教师的任职条件。为此,教学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强化对教师“师德”的考核力度,用制度管人,对知识浅薄,误人子弟的教师采取果断措施,建议学院让这种教师离开教师队伍,以净化“师德”的生态环境。
3.提升“师能”水平,让教师的专业能力更加一流。
“师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成效质量的多种能力,是教师通过学习和自身发展达到的能级水平。
“师能”是个体系,它对教师能力有1000多种不同的要求。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师来说,它必须具备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教学情境创设能力,探究教学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就业指导能力,等等,尤其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考核的关键要素。
作为教学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对教师“师能”的认定要有一整套科学、完整、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对“师能”的考核必须多元的,全方位的,这样的考评体系才能够真实反映教师的“师能”水平,才能用详实的数据区分教师“师能”的优劣。为了使教师的专业能力达到一流水平,教学管理部门应当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需要学历培养的用制度鼓励教师“读研”,需要实践能力培养的,通过工学结合的渠道让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去实践。尤其对八零后、九零后的教师,对他们的培养要更有长远战略性,因为他们未来的“师能”水平,就是学院未来的教学水平,所以教师队伍建设,更要立足于“人”的培养与重塑。
4.提升“师风”水平,让教师的文化与品德修养更加纯正
“师风”是教师的从教风格与气度,他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准则,以终身学习、无私奉献为理想追求,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是“师风”的最高标准,也是教师职业精神的体现和深厚知识内涵及文化品位的体现。
教师的“师风”要表现为优秀的学术形象,庄重的仪表形象,可亲的爱生形象三个基本点上,教师的待生态度,民主作风,仪容仪表的美感,教学活动的职业精神,将从精神层面上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这种影响是深远的,会终及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的文化品位,健康的心态与人格,是“师风”建设最需要关注的东西。
作为教学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关注教师的“师风”,在教师考评中,必须把教师的学术形象、仪表形象、爱生形象纳入考核内容,从文化品位与健康心态和人格上,给予每位教师准确的“师风”定位。因为“师风”不好,学风、教风也一定不好,教育风气一坏,教书育人的结果必定是失败。
二、管好计划,让“教书育人”过程更加科学规范
教学计划表面上看只是普通的教学文书,实质上它承载着丰厚的内涵。教学计划是教育理念、教学方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具体体现,是教学蓝图与框架。教学计划充满着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染。教学计划展现着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情境创设,教学媒体优化等智慧,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文化形态。
1.教学计划彰显了职业教育的工作价值观,是弘扬劳动文化的一种教学过程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教学过程是在“全面充分的发挥个人的体力、智力、情感和精神潜力”。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是围绕“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展开的,教学计划的实施最终要实现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技能,甘心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为此,高职学院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平等的公正的价值观,工作中必须敬业、负责与诚信,必须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能够创新与创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安排,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只有教学计划的实施能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与高尚职业道德,这样的教育才能遵循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
2.教学计划彰显了教学智慧和创新理念,是运用教与学原理,为学生整合学习资源的活动过程
教学计划是学院为了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课程设计的要求,科学运用教育资源,制定的实施方案。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活动中的交流技巧等要素,是教学整体活动的支撑点与着力点。教学活动的实践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富有艺术性、创造性、科学性与规范性。因此,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也是教学智慧的运用过程。通过“教、学、做”的统一,实现了“教书育人”的目标要求。正是因为如此,在教学计划实施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服从一定的教学程序,教学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完成,不论什么样的教学与实践活动,都不能脱离教学计划的框架,“另起炉灶”,都必须维护教学计划的权威。
3.教学计划整合了学科与行业的优质资源课程规划,是知行统一、校企结合的教学过程
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开放型、包容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者对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职业教育的课程规划和教学实施为高职学生提供有助于知识内化和能力发展的有价值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乐学、爱学创造了优质教学生态环境。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整合了学科与行业的优质课程资源,融入了职业教育文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职业教育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会在个人幸福和工作满意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了个人职业的统一、完整与和谐,因此,教学计划的实施成为了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正能量的拓展过程。
当前在教学计划的实施中,主要产生三种不良的倾向,一是“乱”,二是“假”,三是执行不到位。所谓“乱”,就是人为地干扰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师随意倒课、停课,让学生摸不着教学规律。所谓“假”就是制定“阴阳”两种教学计划,上报上级领导的是一套教学计划,实际执行的是另一套教学计划,这样做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应付评估,不使某项丢分,实际上学生学到的课程很多在教学计划中并没有列入。所谓执行不到位,就是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相符,特别是一些人文课程,常常被专业课程所挤掉。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和人员认真执行教学计划,随时纠正教学中不良的教风,用制度管好教学计划的执行非常有必要。
三、管好教学设备设施,让教学资源功能的实现最大化
教学设备设施是学院内涵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教学的必备条件。教学设备设施的利用率高低不仅反映学院教学状态的优劣,也反映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及人员的管理能力及水平,是考核教学管理部门及人员业绩的指标性要求。
教学设备设施一般分为五类。一类是校内教育资源,包括教室、报告厅、实验室、实训车间、图书馆、健身房以及其它与教学有关的设备设施。二类是社会资源,包括科技馆、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企业培训和实习基地、文化广场以及一切有利于强化学生人文素质的活动场所。三类是自然资源,包括河流山川、自然风光、特色建筑、名人故居、民俗民风以及一切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要素。四类是信息资源,包括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设备、录像带、光盘、投影仪、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无线电校园网,以及数据共享平台等。五是信息交流资源,包括各类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以及一切通过信息交流活动达到“教书育人”目的,开发学生智力的活动内容。这五类教育资源中,除了第三类自然资源艺术院校利用较多外,其他四类资源都可能成为学院的教学设施的物质支撑,为学院教学提供智力保障。
当前在学院教学设备设施利用中,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利用率畸轻畸重,有的教学设备爆满,如多媒体教室;有的教学设施如报告厅,一年用不上两三次。有的社会资源,学院相关人员并不重视,不能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所以,提高教学设备设施的利用率,仍然是教学管理部门和人员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时,要统筹考虑教育资源的科学利用;实现教育资源功能的最大化。可以借鉴一些院校“智慧校园”工程建设的经验,强化教育资源建设,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展现教学管理部门人员的智慧与才能。
总之,全面提升高职高学院教育资源管理的效能,可以从抓教师、抓计划、抓教学设备设施入手,通过提升教学资源制度建设与支持度,不断强化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要从弘扬学院文化的高度,提升教育资源建设的文化品位,通过强化“企业与行业元素”,创新管理模式,从管理中要效能,从制度中要品位,全面提升高职教育教学的品质与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徐钢,宿静.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祁连山,田福安.教师专业化五项修炼[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周广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刘冬菊.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