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的科学内涵

2014-02-12陶菊良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异化行为习惯习惯

陶菊良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11)

从孔子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到《大学》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国治而后天下平。”再到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养成教育在中华民族的教育长河中源远流长,“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则是养成教育进一步的时代彰显。

一、高职养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偏差

自从养成教育的概念提出以来,人们对此的争论就没停过,随着高职院校开始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同样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笔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现:教育者对养成教育的认识不尽相同,很多对养成教育的认识都偏离了“养成”的本意,笔者把这一偏离现象称为养成教育概念的异化。

(1)高职养成教育“习惯化”

高职养成教育“习惯化”是指把高职养成教育等同于单纯的习惯养成教育,这一异化概念认为习惯的力量可以变成个人的一种自觉的,甚至是下意识的行为方式。个人所有的品行、素质只不过是习惯的外在表现。习惯一旦养成,就具有高度的巩固性。这种“习惯化”了的高职养成教育窄化了人的综合素质,忽略了人的精神世界。其实,习惯只能在特定环境下外显人的部分内在素质,这一异化概念过度地使行为习惯对象化,忽视了高职学生是以完整的、现实的人而存在的事实。

(2)高职养成教育“学成化”

高职养成教育“学成化”是指把高职养成教育等同于单纯的理论教育,即借“学以悟道”的方式,通过理论学习弄懂道理,在“悟道”的基础上来指导高职学生的行为方式,这一异化概念将高职养成教育划为学成教育的范畴,认为完全可以通过反思和悟道,将“知其然”变成“知其所以然”,最后使学生“行其道”。这种“学成化”的高职养成教育未能真正辨别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区别,错误地将理论学习、观念灌输视作决定行为的关键因素,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3)高职养成教育“德育化”

高职养成教育“德育化”是指把高职养成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在高职背景下,主要等同于高职德育。这一异化概念认为高职德育即为高职养成教育,然而养成教育只是德育的实施载体,它能体现德育的部分功能、承担德育的部分任务,却不能等同于德育,更不能代替德育。这种“德育化”的高职养成教育夸大了养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作用,把高职养成教育等同于高职德育,必然会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利影响。

(4)高职养成教育“智力化”

高职养成教育“智力化”是指把高职养成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认为智力教育即养成过程,养成教育蕴含在智力教育过程中。这一异化概念认为高职养成教育应在智力获得的过程中实现,换言之,高职生只要掌握充分的知识和技能,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保持科学的思维习惯等等,就能实现自我的自我养成。这种“智力化”的高职养成教育把人的全面发展归结为各种能力的提高,或是能力提高的产物,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其他属性。

(5)高职养成教育“职业素养化”

高职养成教育“职业素养化”是指把高职养成教育等同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一异化概念源于高职教育中职业素养训练愈加窄化的教育现状,试想通过生活化的养成训练折射职业素养的养成。这种“职业素养化”的高职养成教育很容易把技能训练当做实践的全部内容,使职业教育领域逐渐纳入技术理性支配,把生产标准变成人际交往准则,造成了人在教育实践领域的工具化趋势,片面地强调了职业性的要求而抛弃了人的其他属性。

二、高职养成教育的科学内涵

养成教育无论是从内涵、对象还是方法都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些片面认识严重阻碍了养成教育的有效实施和广泛推广。作为实现个体终生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高职养成教育能贯通融合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外部环境的熏陶作用,促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他们保持阳光的心理品质,培育学生优秀的职业素养,最终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宗旨。在这里,笔者认为高职养成教育应有以下属性:

(一)高职养成教育仍是一种长期、细致的习惯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强调过,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首先,教育与生俱来的目标便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行是由做正当的事情学来的。”同时,习惯的培养过程是道德的实践过程,也是道德的再认识过程,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能内化为高尚的道德素养。其次,习惯培养是高职养成教育实施的载体,空洞的说理和自省必然导致养成教育的学成化,从而丧失其教育实效。最后,习惯的固化需要细致的监督和长期的训练。有人统计得出,一个行为变为自觉动作需要21天,而将它固化为习惯则要坚持360天。高职养成教育仍然是一种需要依靠长期训练的习惯教育。

(二)高职养成教育是一种严格制度下“亚学成式”的行动教育

学成教育是相对于养成教育而存在的一种教育模式,学成教育讲究通过理论学习,使学习者吸收知识、领悟道德,外显道德要求的行为。首先,高职养成教育是在严格制度下的规范教育。强有力的外部制度约束,能使受教育者在外部制度的限定下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因此,建立一套严格的教育制度是高职养成教育的先导。其次,高职养成教育是“寓治于教”的教育。高职养成教育不是“条件反射式”的单调训练,而是建立在受教育者拥有主动认知、主动吸收的主观意志下,教会学生自我养成。最后,高职养成教育是“寓教于训”的行动体验。高职养成教育不仅要学生“知”,更要求学生“行”,行动结果终究还是评价教育成败的关键。

(三)高职养成教育是以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为目标的素质教育

高职养成教育首先属于素质教育范畴。杜威曾经说过:“任何教育如果只是为了传授技能,这种教育目的就是不自由的、不道德的”。高职生是一群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的群体,高职养成教育的养成内容必然包含思想道德、心理品质、意志力量、行为习惯、职业素养、人文修养等方面,是囊括知、情、意、信、行的全面素质教育;同时,高职养成教育是基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和谐教育,要求我们不能局限在管好学生的“今天”,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不仅关注学生的在校时期,更要放眼于完善好学生一生。

(四)高职养成教育是一种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生活的生活化教育

高职养成教育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进而外化成良好生活方式的过程,是关于“行”的教育。对于处在核心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高职学生,思想素质是学生提升综合素养的引领要素,很难想象一个思想政治素质低下的人会有高尚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蕴含着各种教育资源的大课堂,学生在自己的各项实践中成长。高职养成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一的、脱离实际的说教,而是内化于“有血有肉”的生活化教育,是一种需要在生活中实践而不断内化的教育。高职养成教育的实施要素同样不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更是源于生活的真实体验。

(五)高职养成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为落脚点的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要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培养出来的职业人才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是体现高职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高职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转变为职业人的教育,是通过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较强的职业能力的教育。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也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六)高职养成教育最终是一种活动中的自我养成教育

马克思主义德育论认为:教育的最高阶段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只有在自我认知背景下的自我教育才是高效的教育。高职养成教育首先是“自律”教育。只有将养成教育提升到形成自我养成意识的阶段,教育效果才会持久。同时,这种自我养成教育在情境活动中最易实现。高职学生容易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尤其是党团组织、社团活动的情境教育中,最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实现从“他律”要求到“自律”意识的转变。

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讲:“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却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高等职业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素质全面的职业人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创新研究,通过落实全方位的养成教育实施策略,全面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养。

[1]赵慧玲.从养成教育到人才培养[J].出国与就业,2011

(5):16.

[2]夸美纽斯.大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31.

[3]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13.

[4]黄河清,马恒懿,余缨养.养成教育定义新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0):95-98.

[5]杨瑞,蒋家宁.90后大学新生养成教育的探究[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1(9):66-68.

猜你喜欢

异化行为习惯习惯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上课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