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业“五能”“四促”型理论教学体系构建
2014-02-12吴思莹
吴思莹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中国目前正逐渐发展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专业人才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到2015年,我国旅游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良好、规模适当、结构较为合理、与旅游业发展相匹配的旅游人才队伍,旅游人才效能显著提高,旅游行业人才聚集能力显著提升,旅游人才竞争实力显著增强,为把我国建成世界旅游强国奠定人才基础。因此,旅游人才的培养极大程度地制约着旅游企业与整个旅游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目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如旅游人才稳定性较差,人才聚集能力较低;旅游专业人才整体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素养;旅游人才的培养缺乏有力的支撑,旅游人才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能力也很弱。这就造成旅游专业人才的总体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新兴旅游业态的不断涌现,如旅游地产、旅游会展及旅游装备等业态的出现,更是加大了旅游专业人才与行业发展的差距。
(一)人才培养目标没有突出专业性
目前,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以培养基础扎实,有较强理论知识的高素质、高能力的旅游行业人才。大部分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自身特色。现今的旅游管理专业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发展方向,而是与如酒店、会展等其他专业与领域进行交叉与融合,形成了多种培养方向,但其课程设置主要是以管理类的课程为基础,专业课程设置杂而不精,缺乏对学生的专业服务意识及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无法满足专业需要
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课程则能够更全面、具体地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由于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专业性,导致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程缺乏合理性,缺乏完善性,无法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多是以学科特点为出发点,缺乏对旅游行业的现状、市场发展及市场需求的了解。因此,目前,大多数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管理类课程较多,而相关的旅游技能课程则较少。
(三)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体系
高校旅游专业的教师缺乏与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的沟通与联系,有的教师甚至与行业脱节,讲导游的没做过导游,讲酒店的不了解酒店的运作,严重缺乏实践经验。这也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关于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的重要原因。
(四)理论课程缺乏实践活动的支持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师自身水平的限制,导致高校旅游专业的理论课程缺乏实践活动的支持。目前,高校旅游专业的实践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集中实践以及学生自主实习三种形式。
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部分专业课是作为某一门理论课程的补充存在的,即将一门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而实践课程所占学时较少,内容也基本上与理论课程相差无几。而集中实践以及学生自主实习基本上就是将四年的本科课程学习分阶段进行,前三年集中学习理论课程,最后一年集中进行实践实习。有些学校将最后一年的实践实习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由学生自主实习,这种状态下学生缺乏专业的指导,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岗位,因此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但也有一部分高校在最后一年为学生安排实习岗位,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学生安排实习内容,使学生真正得到实践课程的学习。但这种形式也存在着问题,即难以保证理论课程内容与实践活动的有效链接。
二、“五能”“四促”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通过对目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的分析,为更好地培养旅游行业的专业人才,使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能够与市场需求接轨,我们提出以“五能”为目标、“四促”为手段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五能”“四促”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五能”作为旅游人才规格的培养目标,即培养能从事管理工作,能进行实际操作,能进行职业生涯管理,具有发展潜力,能创新创业,能爱岗敬业的旅游专业人才;以“四促”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大双师比率,以促进企业人士与教师的交流,通过加大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来促进学生专业理论学习,通过加大技能大赛获奖率,更好地促进职业素养养成,通过加大实践教学比率,促进专业技能提高。
三、构建“五能”“四促”型理论教学体系
(一)以“五能”为培养目标,整合理论课程体系
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主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旅游行业以及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
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着不分主次,缺少核心的问题。以“五能”为目标来整合课程体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近年来,旅游行业越来越关注开发和销售旅游产品,这就需要更多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者。因此,以“五能”为培养目标,整合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开发理念,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从而为旅游行业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该课程体系中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以“五能”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要考虑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及相关课程的整合,课程之间要有横向及纵向的联系。整个课程体系中设置了饭店管理概论、前厅与客房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关于酒店和旅行社的管理能力;旅游服务礼仪、导游实务、急救知识、旅游服务心理学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形体训练、化妆与理容、黑龙江导游基础知识、导游词创作与讲解、营养学等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能力。另外还特别设计了SYB课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二)以“四促”为培养手段,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五能”型旅游人才的培养要以“四促”这个培养手段为保证,打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界限,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既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又要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
1.在理论课程中融入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
将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融入理论课程中,能够使学生对资格考试的内容记忆得更为深刻,可以大大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而通过加大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例如在课程设置中开设导游实务及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
2.针对技能大赛,开设相关理论实践课程
针对一些旅游行业的技能大赛,开设相关的理论实践课程,如旅游服务礼仪。同时倡导学生自主开展锻炼职业技能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沙龙、导游大赛等,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促进其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的相结合,加大技能大赛获奖率,更好地促进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
3.加大师资力量,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加大师资力量,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种途径是提高现有教师的自身素质,加大“双师”比率,如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进修,鼓励专任教师到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通过这种途径不仅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又能够使教师接触到旅游企业的实际运营。另一种途径则是邀请旅游行业的业内精英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或者开办讲座。通过这种途径可以为旅游专业的教学带来更多行业前沿的信息以及旅游企业经营的实践经验。通过师资力量的培养,加大双师比率,促进企业人士与教师的交流,从而达到提高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提高是改进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首先,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国外旅游名校对教师除了基本的学历要求外,一般都非常重视职业证书和从业经历。在加强“双师型”教师方面,如参加全国性的专业知识培训、选派教师到办学经验丰富的重点院校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委派教师到旅游企业实践作为师资培养的重点工作之一,使教师能积累和更新实际经验等;其次,应拓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积极地把旅游企业中一些有一定学历、一定教学水平的业内精英、优秀员工请到学校来讲课,实现课堂与职业的零距离对接;积极地邀请旅游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或客座教师,定期为学生开办讲座,拓宽学生视野,突破习惯性思维。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旅游行业的特点就是非常突出其专业性,因此要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就要打破理论课程一统天下或实践课程占次要地位的传统培养模式。将一些理论课程改变授课模式,变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导游实务、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英语等课程变为理论实践课,既有理论的讲授又有实践的训练。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加大实践教学比率,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
旅游专业“五能”“四促”型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是以“五能”为目标、“四促”为手段,对现有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旅游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袁媛.中国旅游人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2]孙宝鼎,刘佳.基于行业需求的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2(17):141-142.
[3]陈萍.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人才培养的探讨[J].中国人才,2013(6):146-147.
[4]尹元甲.“四对接,零距离”培养旅游专业人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7):151-152.
[5]王海莉.基于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才智,2013(4):116-117.
[6]李德志.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下的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