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关性问题的思考
2014-02-12马家骧
马家骧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 741018)
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关性问题的思考
马家骧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 741018)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之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绩的、土地的城镇化,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新型城镇化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发展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城镇化;经济发展;思考
一、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1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3%;2012年末,中国名义城镇化率达到52.6%,今后中国将会经历一段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蓝皮书称,按照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达到40%-60%时,“城市病”就进入了集中爆发期。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政绩和商业的城镇化
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是当前城镇化进程的最大受益者。2014年初,在“新型”城镇化的口号下,很多省份上调了城镇化率目标,城镇化俨然成为一场竞赛。各地人为造城的风气还在蔓延,盲目扩大城区面积已成为一些地方城镇化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暂住”人口甚至远远高于常住人口;部分因大规模造城、扩区而出现的“空城”、“鬼城”中,城镇人口比建筑物数量还要少。这些城市的未来很可能会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样,一面是已经建立好的规模庞大的新城,另一面是所造新城在建成之日起即成为人气冷清、房屋空置、商业凋零的“鬼城”。
2.土地的城镇化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球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为1.95,而中国该数值仅为1.05,2012年底我国城镇化速度与工业化进程相差15个百分点,人口的城镇化严重落后于土地的城镇化。大量的土地已划进了市区,但是大量的人口并没有成为相应的市民,这种伪城镇化由于缺乏人口支撑、产城融合而导致大量新城建成即变成空城。实际上,“人”的城镇化正是中央新一轮城镇化改革方案的核心内容。可是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大约1.5亿左右的“半城镇化”人口(以农村转移人口为主),他们在城市生活、工作和居住,但是仍然游离于城市的边缘而无法成为真正的市民。究其原因,“土地财政”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方政府享受着城镇化带来的收益,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在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城镇化正成为地方政府敛财的一个工具,土地出让金收入已是很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年上半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城镇建设用地出让数量和金额都比去年同期上涨一倍以上,可见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如果不切断地方政府“卖地生财”的动力机制,“人的城镇化”永远赶不上“土地的城镇化”。
3.不可持续的城镇化
城镇化进程应该更多是市场主体的自发选择过程,人口向城市集中,源自于城市优越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可是中国当前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推动,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所以很多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产业支撑、牺牲环境资源的情况下,单纯追求城镇化速度和规模。其结果必然是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空城”“鬼城”现象凸显、子孙后代的利益受损,违背了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城镇化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坚持科学发展,防止违反规律人为造城,以免出现“有城无市”和唱“空城计”。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要求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做到统筹兼顾,避免出现单一化和片面化。新型城镇化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分布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与区域经济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落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尚未取得与其经济体量相对应的经济强国地位。究其原因,部分在于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建立、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政府对市场干预太多、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而且这些因素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也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1.国民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缺乏内生动力。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如果采用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来发展经济,会很容易出现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失衡,如果再加上外需不稳,该国发生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就会成为必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着国内和国外需求的持续萎靡不振。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投资的持续拉动,尚未形成需求、投资、出口三者协调拉动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建立。
2.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
最近几年,几乎每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了“调结构”“转方式”的工作方针,这反映出政府高层已经意识到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可是在现实经济政策的执行中,“保增长”似乎更加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调结构、转方式的效果还不明显,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其实调结构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可是在中国,政府主导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倾向于采取大规模投资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特别是近年房地产投资热席卷全国。在经济结构方面,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必然导致第二产业占比居高不下,而且其中很多是重复投资建设,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效率低下。目前我国第二产业总体上大而不强,缺乏核心技术,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作用不明显;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基础薄弱,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化才刚刚起步,吸附在农业上的大量潜在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为城镇人口;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4.6%,而且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带动的就业岗位难以吸纳城镇化转移的人口,因此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3.政府对市场运行干预太多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可是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初步框架,是一个很不完善的经济体制。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只能说是一种“半市场、半统制”的经济,政府和国企依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支配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虽然商品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但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的市场化程度总体上偏低,因而城镇化过程中生产要素的使用充满了行政干预色彩。第二,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很不清晰。依据现行法律,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并没有获得承包地的永久使用权,更不能抵押、转让、出租这种权利。由于目前中国农村自治制度不健全,大多数地方的土地产权实际上由少数干部控制,在城镇化的热潮下,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民“被上楼”现象并引发了众多群体性事件。第三,虽然新旧“36条”已经实施多时,但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近些年,民营经济的发展遭遇“玻璃门”、“弹簧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布局调整遭受到较大阻碍,国企改革停滞不前,在有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
4.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公有制和共同富裕,其发展成果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可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结果是,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总体上却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偏离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统计局2013年公布的基尼系数显示,2008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最高点0.491,之后逐步回落,2012年基尼系数为0.474,表明当前国内居民贫富差距依然较大。近年来,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中国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区域、行业之间,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我国基尼系数值的贡献在60%以上。
三、对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关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1.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内需载体,也是推动中国一系列改革的“抓手”。它一头牵着工业化,一头牵着农业现代化,是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的有机结合。《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已经编制完毕,其确立了“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三原则,基本对应着社会公平、城市规划、土地改革和可持续发展三大目标。
(1)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载体。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建立的重要支柱,它通过促进国内市场延伸以推动经济增长。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带来的需求增长,可以分为外延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是指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消费数量随之上升,对相关产品的需求必然增加;内涵式增长则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随之增强,增加对相关产品的需求,这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新型城镇化创造内需的机理如下:一是新型城镇化本身的进程会带来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需求,特别是城镇基础设施、房地产投资和相关消费的飞速增长,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二是新型城镇化带来的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产生了巨大市场需求。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就业方式,影响了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总体上提高了他们的消费倾向和消费层次。三是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和郊区转型,形成了新的市场需求。郊区的城镇化会带来该特殊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转变,提升消费水平。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长期压抑的农村消费需求必然被释放出来。
(2)新型城镇化推动相关领域改革的深化。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城镇化,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城镇化,所以它的推进必然会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通过城镇化这一“抓手”,可以推动许多以前不容易推进的一系列改革。在初步拟定的“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初稿中,将规划期末中国的城镇化率定为80%,围绕这一目标,规划还提出了有关土地、户籍、城市群方面的实施路径。通过推动新型城镇化甚至可以改变利益格局,新型城镇化也是促进改革的压力,地方政府在压力下自然会探索一些制度创新,改革目前存在的不合理制度。如此,则城镇化红利和改革红利就能相互推动,形成叠加效应,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新型城镇化带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迈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推手,其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逐渐缩小城乡差距的进程。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共同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新型城镇化除了能消化工业化带来的供给增加外,还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劳动力和其他相关支持。新型城镇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工业部门会加大对农业部门资金、技术、设备投入,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显著增强。而且,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可以节约大量土地资源。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村庄用地达2.5亿亩,人均达229平米,远超150平米的国标上线,空闲住宅面积约占村庄用地总量的10%-15%,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不减少耕地、不增加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可腾出约9000万亩的用地空间。所以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样,新型城镇化也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因为城镇人口的聚集而兴起繁荣,并随着城镇居民消费方式的变化而转化升级。在金融服务业方面,新型城镇化吸引金融企业在城镇集中,激励金融企业开展更多的金融创新和竞争,提高整体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实体经济增长。
从本质上说,城镇化是一个市场选择的问题,因而应该更多地视其为结果指标。政府应该转变其职能,为城镇化的推进扫清各种障碍,而非直接推动城镇化发展。在市场的作用中,最根本的是经济发展带动的城镇化进程。
2.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之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工业化是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步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社会生产力的变革过程。新型工业化是以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为标志的工业化,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据有关专家学者的测定,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拉动效应,可分别从产业非农化、就业非农化和狭义工业化三个角度来考察。其研究表明:产业非农化、就业非农化和狭义工业化率都与城镇化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对城镇化率都具有显著的正向的领先的带动效应,领先期为3年左右。在今后的城镇化推进路径中,可以通过产业集群战略带动城镇化,实现产城融合,避免“空城”、“鬼城”的出现;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3.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相互协调
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既是一种过程,同时又是一种手段。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农业现代化必然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构成新型城镇化重要的人口来源。比照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现状,当前中国农村存在大约2亿剩余人口尚待转移,可以预想大量农村转移人口向城镇集聚,必然带来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其次是发展现代农业可以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节约大量的耕地,因而可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多的建设用地资源。在城乡二元土地属性下,农村土地流转的补偿标准太低,很多农民并不愿意出让土地。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将提高农村土地的出让收益,这样可以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保障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土地资源需求。再次是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然带来消费的升级,需要更多安全放心的农产品供给,这正是农业现代化的使命所在。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将大大提高高质量农产品的供给能力,满足城镇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城镇化提供物质支撑。同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将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升级,这种城乡产业良性互动机制能够促进城镇化健康推进。●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A Jia-xiang
(Party School of Tianshui Municipal Committee,Tianshui 741018,China)
The report of the party's 18th national congress determines a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which has profou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some distinct era characteristics.There are many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early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Th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engin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basic power of pushing the new urbanization,which promoting each other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study
F291.1
A
1009-6566(2014)05-0055-04
2014-07-10
马家骧(1963—),男,甘肃清水人,中共天水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