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风险与机遇的辩证关系及风险转化为机遇的可能性

2014-02-12袁初明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机遇发展

袁初明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论风险与机遇的辩证关系及风险转化为机遇的可能性

袁初明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在研究应对风险的过程中,分析风险与机遇的辩证关系,探索风险转化为机遇的可能性与实现途径,无疑为风险的防范提供了一条新思路。风险与机遇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风险中孕育着机遇,风险转化为机遇既需要客观条件,也需要主观条件。

风险;机遇;辩证关系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段话一方面指出了我国防范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也指出了风险与机遇共存。当前,科学认识和正确防范风险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研究风险与机遇的辩证关系,探索风险转化为机遇的可能性与实现途径,无疑为风险的防范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一、风险与机遇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1.风险与机遇的相互联系

首先,风险与机遇都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它们都不是那种常态出现的东西。出现的可能性有多少,什么时候出现等都是不可确定的。也正是不确定性决定了两者具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其次,风险与机遇都具有人为的因素。风险的产生越来越打上了人类的烙印,风险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影响也是通过人类的感知而体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价值评价,风险也没有好坏、积极与消极之分。而机遇能否为人类所用,与人类的主体能动性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这样说,如果机遇没有被人类所利用,机遇的价值也不能够体现出来。

再次,风险与机遇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处理得好,风险完全可以变为机遇。同样,机遇如果没有利用好,也会变成风险,在实践中,风险与机遇之间的相互转化大量存在着。

最后,风险与机遇的主体一般具有同一性,风险的主体往往也是机遇的主体,那些能够在风险中勇于承担责任的主体往往是最可能发现机遇的主体,而那些不能够正确对待风险,不能够勇于挑战风险的人也往往会失去更多的机遇。

2.风险与机遇的区别

首先,从两者出现的时间来看,机遇往往出现于变化的、不稳定、特殊的时期,例如重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转型,以及影响比较大的社会事件,政府的重大决策等,而风险则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

其次,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看,风险虽然也有其自身产生的原因,但我们更多是把风险作为产生某种后果的原因来考虑,而机遇则刚好相反,我们在考虑机遇时,主要是把机遇作为形成某种结果的条件来考虑。

再次,风险大,不一定机遇就大,相反,机遇大风险也不一定就大,两者不是对称的关系。机遇与风险往往是相伴相生的,但是并不是我们冒的风险更大,获得的机遇更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机遇与风险虽然具有一定的区别,但两者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我们研究风险与机遇相互关系的目的在于如何在风险中发现机遇、利用机遇。因此,如何化风险为机遇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风险中孕育着机遇

研究风险与机遇的辩证关系目的就是要找出风险中可能蕴含的机遇。吉登斯就认为风险有消极的一面,同时,风险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一面,“风险是一个致力于变化的社会的推动力,这样的一个社会想要决定自己的未来而不会任由它走向宗教、传统或者自然界的反复无常。”[1]而贝克也指出了风险作为机会的可能性。“现代性变得具有反思性,这意味着与其无法预测的结果、风险及其基础的含义有关。……对我来说,启蒙运动不是一个历史学概念和一系列思想,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动力,……许多理论和理论家并不承认风险社会的机会,‘坏东西’的机会。”[2]

风险之所以可能孕育机遇,原因在于:

第一,从机遇与风险的各自特点来看,机遇一般在不稳定的特殊时期出现,是事物内外部因素处于复杂变动之中的特殊时期,而风险存在的基础就是不确定性,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具有不确定性,这两个不确定性是风险转化为机遇的前提条件。在这样的前提下,人类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不确定性的发展趋势转向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整个社会历史演变的过程来看,一个朝代到了末期,往往是各种矛盾凸显的时候,整个社会存在各种风险,同时也为广大人民改朝换代提供了机遇。

第二,从主观方面来看,人类在面临风险时面对巨大的考验,人类的发展甚至生存都受到很大的挑战。在这危机关头,人类会反思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和一些错误的观念与当前面临的风险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这些不恰当的行为。更主要的是,在面临风险时,往往能够激发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甚至一些在平稳时期很难挖掘的潜能也得以发挥出来,这就增加了人类把握机遇的能力。所以,风险存在转化为机遇的可能性。

第三,从客观角度来看,社会发展处于非常时期往往机遇较多,在这样一个时期,存在于社会上的一些惯有的规则、习俗,甚至人们的思想、观念都会有大的改变,长期束缚人类的陈规陋习可能被打破,一些新的能够适合社会发展和应对风险的制度和政策能够应运而生。这也正是机遇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原因所在,而风险就有可能提供这样一个非常态的社会环境。

第四,从风险意识作为人类对社会发展问题的自我反思的角度来看,风险意识是人们对发展过程中一些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的反思。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扫清障碍,消除发展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这就为人类社会寻求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机遇。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风险转化为机遇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主观条件,也就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人民群众树立风险意识。二是客观条件,也就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社会是一个系统,它是否能够正常运转,一方面要看它的各个子系统的运行情况,另外还要看各个系统之间相互是否协调。当一个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时,那么它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也就更强。

三、风险转化为机遇的客观条件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是关键,但外因也不可或缺,事物存在的时机、环境、条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事物的发展变化,风险在转化为机遇的发展过程中也离不开外部因素的作用。风险转化为机遇的客观条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方面的条件。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硬道理”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化风险为机遇同样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实力的支撑;政治是保障,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保障社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减少风险的有力屏障;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先进的文化素质是识别风险的基本前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也是防御风险的有力武器。在信息社会,科技在识别风险、寻求机遇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一,经济条件。

首先,制定周密的预防风险的政策、制度需要经济基础做保障。预防和控制风险,主要从制度安排上入手,要建立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要健全通畅的信息流通渠道。而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

其次,发展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全体人们的聪明才智投入到经济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去,从而相应减少了各种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经济发展是顺应民心的利国利民的事情,也是最能够让人们集中精力认真就去做的事情,从而减少了各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的声音。

再次,经济发展本身就是防御风险的主战场,是寻求机遇的最好时机。发展是一种变化,而变化容易导致风险。特别在当今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情况下,风险难以避免。经济领域是风险产生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预防风险的主要场所。我们所说的机遇一般也是指经济发展的机遇,改革开放就是最大的机遇。

第二,政治条件。

首先,稳定的政治环境是预防风险的前提。邓小平指出,“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3]不稳定的政治环境是风险产生的诱因,它会造成很多不确定性。相反,稳定的政治环境能够减少不稳定因素,为经济建设提供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增强我们的经济实力,从而更好地预防风险,减少社会中的风险。

其次,稳定的政治环境能够激发广大人民寻求机遇的积极性,为广大人民利用机遇创造良好条件。邓小平认为稳定与机遇并不是对立的,他提出在稳定的基础上去寻求机遇,只有在稳定的政治环境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才有时间、有精力、有强烈的愿望去创造、发现、利用机遇。

第三,文化条件。

首先,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培育风险意识的基础,可以提高整个社会认识风险的能力。文化与风险意识的关系在玛丽·道格拉斯以及斯科特·拉什那里论述得最为透彻。在他们看来,风险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他们称之为风险文化。以文化的视角来看待风险,更加注重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将会极大地增强社会对风险的预防能力。“如果用‘风险文化’的思想来解读‘风险社会’这一概念,那么对社会风险的评价标准将会发生一些变化;或者至少可以说,社会风险预警机制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4]

其次,高水平的教育事业能够培养大量视野开阔、具有远见的高素质公民,这样的公民更能够预见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的高低与这个国家、民族的教育事业是分不开的,而整体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一个人的高素质表现在他能够全面地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以及对事物发展未来趋势的准确判断。这些素质正是我们在预防和控制风险中最需要的能力。

再次,较高水平的文化素质能够增强人们规避风险、寻求机遇的能力。对风险的认识与人们的文化水平有很大关系,一个文化水平更高的人,更容易认识事物的本质,也更能够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对风险这个人类的认识对象也是这样。同样,机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能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它出现的概率很小,而且很不容易被人抓住。它需要人们对事物内部的矛盾有比较清醒地认识,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去利用好机遇。这就要求我们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有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抓住机遇。

第四,科学技术条件。

先进的科技可以提高人们预见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可以增强人们发现机遇的能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但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揭示和利用,也能够促进人与科技的和谐发展。正是在人与科技的互动中,科技不断得到创新,人们预见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现机遇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和普及,也能够增强人们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意识。科学研究工作培养了人们追求真理、崇尚真理、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乐于献身的科学精神,也培养了人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良好理念。科学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不仅构成了科学家们所共同遵循的科学道德准则,而且还深刻地影响到社会其他成员的精神面貌和道德观念,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利于风险意识的培育,更能够提高人们对风险的认识能力。

其次,科学技术进步还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减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风险。科学的生活方式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就是要用科学的知识指导生活,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地安排生活,用科学技术的成果和产品丰富生活。科学的生活方式能够让人们减少各种不科学的行为方式,并减少由于不科学的行为带来的风险。

最后,科技技术能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能够提高人们发现风险的能力,还能够增强人们在风险中寻找机遇的能力。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科学技术又能够增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科学技术是人们防范风险的有力武器,也是人们发现机遇的良好工具。离开航海技术的进步,人们是不可能发现新大陆的,没有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也不可能进入太空遨游。

四、风险转化为机遇的主观条件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又提出“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以人为本”不但包含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的含义,它也有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层含义。在化风险为机遇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特别需要的是人民强烈的防范风险的意识和创造机遇的意识。

第一,要善于在风险条件下创造机遇。

我们不但要善于抵御风险,还要善于在应对风险中创造机遇。机遇可遇,也可求,在风险转化为机遇的过程中关键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机遇能否创造的问题上,有人认为机遇是一种偶然性,人们只可能消极等待机遇,而不能够人为地去创造它。也有观点认为机遇是可以创造的。培根就认为,贤者造出机会多于发现机会。机遇可以人为创造的观点充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说善于把握机遇是一种艺术,那么创造机遇则是一种才华。在当今社会中,各种事物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信息流通越来越顺畅,事物之间的组合方式不断变化,变化创造机遇,这些都为人们能够创造机遇提供了有利条件。

创造机遇要在准确认识风险中存在的各种必然性和偶然性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巧妙利用风险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的关系,为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要善于识别风险中蕴藏的机遇。

发展离不开风险,而风险中又往往孕育着机遇。机遇时常出现,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够把握住。能否识别机遇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指出,“时机的把握,可以决定一整个民族的前途,把握得当,其民族便能主宰其它民族的命运,把握不当,自身的命运便成为其它民族的目标。”[6]风险产生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在风险中寻觅机遇,同样离不开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考察。庞元正教授指出:“机遇产生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之中,而事物的发展变化相互联系又是各种矛盾又统一又斗争的结果。对于中国的发展而言,国际间各种矛盾的发展演化,并不总是只存在着有利的因素,有时可能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同时并存,有时有利因素就潜存于不利因素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从宏观战略的眼光看问题,全面分析矛盾的发展变化和可能存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才能审时度势发现我国发展所存在的机遇。”[7]我们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对立中去寻找机遇,从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中去寻找机遇。从风险表现出来的不利因素中去寻找有利因素。

风险的产生源于事物内部的各种因素的此消彼长的冲突。风险的产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但是也与一些偶然性的因素有很大关系。而对这些偶然性因素的把握就是机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同一,是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揭示了发展道路的总体趋势,而偶然性则是人类对具体发展道路的选择,人类到底如何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所创造的机遇影响。

一个社会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风险往往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遵义会议就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充分利用党面临的巨大风险中存在的机遇,作出了重大的抉择,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袖地位,从而使党在以后的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个转折点,由此而开始的改革开放也是在面临国内外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抓住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这个巨大的机遇,从而取得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飞速发展的巨大成就。

所以,机遇往往出现在矛盾突出的时期。邓小平就说过,“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8]机遇的识别对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毛泽东就说过,“这种善观风色和善择时机的聪明是不容易的,惟有虚心研究,勤于考察和思索的人们可以获得。”[9]

第三,要善于利用风险中蕴藏的机遇。

识别和创造机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好机遇,正如庞元正教授所指出,“发现和捕捉机遇,这是抓住机遇的前提,但是要真正做到抓住机遇,还必须把握机遇,用好机遇。否则,就会如邓小平所说,看到的机遇也会丢掉。”[10]利用好机遇,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及时有效地把机遇转变为发展的有利条件。在信息社会,人们的机遇越来越多,但是机遇消失得也越来越快,机遇的时效性就要求我们在面对机遇时,要采取迅速、果断的措施,否则,再好的机遇也是一句空话。邓小平就曾经提出:“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11]。江泽民也指出,“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我们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是中华民族建设和发展难得的一个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集中精力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抓得早、抓得紧、抓得实、抓住不放、抓到底。”[12]

其次,要把机遇与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紧密结合起来。机遇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但是,机遇要真正发挥作用,还要与具体的主客观条件结合起来,这样,机遇才能够真正从一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1]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0.

[2]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4-195.

[3][8][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4,369,375.

[4]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4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6]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544.

[7][10]庞元正.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论邓小平的历史机遇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5.(2).

[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14.

[12]江泽民.在内蒙古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0-10-1.

On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and Opportunity and the Probability of Risk into Opportunities

YUAN Chu-ming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China)

In the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risk,analysis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ks and opportunities,explore the risk into opportunities and realization way,provides a new train of thought is to guard against the risk of.Risks and opportunities for both correlation and difference,risk breeds opportunity,risk into opportunities requires not only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subjective conditions also need.

risk;opportunity;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024.4

A

1009-6566(2014)05-0012-05

本文为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课题12KS22)发展风险成因探析及风险意识的培育。

2014-07-08

袁初明(1974—),男,江西上高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后,主要研究发展哲学、环境哲学。

猜你喜欢

机遇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RCEP与房地产机遇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用科技创造机遇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