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代上海电业史研究述评
2014-02-12梁善明
梁善明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代上海电业史研究述评
梁善明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代上海电业史研究在史料的编纂、电厂个案的研究、城市公用事业与市政建设现代化、租界电业研究、电业工人运动研究等五个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缺乏全面梳理与研究、微观研究不深入、研究理论与方法较为传统、缺少专题性的对比研究等问题与不足。因此,有必要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代上海电业史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评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近代上海电业史研究的若干设想。
近代;上海;电业史;研究;设想
水平在全国更是首屈一指。尽管史学界对电业史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甫一开始,上海便一直是学者们热议的区域。王静雅在对国民政府时期长江中下游电业研究的梳理中,专门就王树槐对上海浦东电气公司、上海闸北水电公司、上海翔华电气公司、上海华商电气公司等电力企业所做的个案研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评析。但纵览全文,不难看出,因时间、地域与文章篇幅的限制,作者对近代上海电业研究的梳理还不够系统,概括也不够全面。因此,本文将结合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对近代上海电业的研究进行更为系统的梳理与评析,拟从近代上海电业的史料研究、各电厂个案研究、城市公用事业与市政建设现代化研究、租界电业研究、电业工人运动研究等五个方面,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代上海电业史的研究现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关于近代上海电业史研究的若干设想。
一、研究现状
1882年2月英国人立德尔等招股筹银5万两,成立上海电气公司,创办了上海也是全国第一个发电厂,并于1882年7月26日下午7时开始供电[1]2,就此开启了上海正式发电与用电的历史,也拉开了近代中国发展电力事业的序幕。目前,随着相关档案资料不断被发现、整理与解读,近代上海电业史的研究不断得以丰富和深入。因此,关注电业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就日益显得重要与紧迫。
有关近代上海电业研究的史料,首推上海市档案馆藏的各历史时期的工商档案与管理电气事业的各机构档案[2]1−10,这些原始的档案成为探究近代上海电业发展的最直接的史料来源。目前,档案与图书管理机构越来越重视原始档案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工作,编辑、公布了一批颇具学术研究价值的档案与文献汇编。例如:上海市档案馆整理有关工部局董事会的会议录,保存了大量租界时期工部局收购、经营、管理与出售电气事业的珍贵史料[3];何品等通过编辑、整理旧上海公用事业机构的发展资料,记录了部分电力企业发展的史料[4];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通过影印原始文件,保存了包括上海特别市内华法水电交涉汇编等在内的史料[5]。
其次,还有通过编纂史志、资料汇编与回忆录等方式得以保存下来的部分史料。例如,李代耕简单介绍了上海早期电业的起源及民众的反应[6]4;黄晞简要介绍了上海电光公司、杨树浦电厂、华商电气公司等电力企业的早期发展状况[7];童世亨以回忆录的形式介绍了其创办浦东电气公司的经过[8];《上海电力工业志》《上海公用事业(1840—1986)》《上海公用事业志》《上海近代史》《上海史》《上海通史》《上海通志》等以志书的形式梳理了近代上海电业发展的历程,保存了许多可资参考的历史信息;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通过采访、搜集与整理当事人的口述回忆及相关史料,保存了部分反映近代上海电力企业、电力人物与电气管理机关等的史料;《上海近代经济史》简要提及了上海公共租界与华界电气事业的发展概况。
关于近代上海各电厂的个案研究,王树槐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撑,对民国时期上海各主要电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个案剖析。王静雅对此有专门的评述:“王树槐以建设委员会档案为主,以电厂为单位,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如上海浦东电气公司、上海闸北水电公司、上海翔华电公司、上海华商电气公司……基本上从电厂概况、组织与人事、设备与发电量、业务概况、资产与财务等方面分析办厂成功或发展的原因及意义。形成了一套电厂个案研究的方法,提出了衡量电厂发展成功与否的标准。”[9]笔者以为,王氏多从企业史出发,采用经济学、管理学与计量历史学的方法,对民国上海各电厂进行个案剖析,从而探讨电力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方式与途径,并指出企业运行中应正确协调与政府、用户之间的关系,兼顾营利性与公益性,具有较强的现实观照。此外,马致中结合相关史料,简要回顾了杨树浦电厂往昔的发展经历[10]。陈宝云通过梳理上海联合电力公司的筹建过程及其中有关争论,揭示了其围绕外资与主权等问题的利益纠葛[11]。
随着城市史研究的日益趋热,专门探讨近代上海城市公用事业与市政建设现代化的论著正逐渐增多。周武以城市照明系统与供水系统的网络创建和发展为中心,对晚清上海市政的演进与新旧冲突做了较为细致的个案分析,进而窥探近代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及其中的困难与矛盾[12]255−273。邢建榕通过梳理近代上海城市水电煤等公用事业的发展历程,分析华洋双方各自不同的心态与举措,进而管窥上海城市近代化的演进与特点[13]。周利敏在梳理民国上海公用局档案的基础上,探讨了上海公用局发展公用事业的政策与具体举措,并对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析[14]。陈文彬通过剖析一场围绕是否适用《商办公用事业监理规则》的官商之争,探析上海特别市政府在管理近代上海公用事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尴尬的遭遇,反映出公用局在民营公用事业管理理念上的传统与落后[15]。严国海以近代上海民营水电业为例,从制度管理学的角度,探讨民营公用企业的运行状况,并认为,就一般的制度构建来说,特许经营合同的保证金制和公用事业价格的成本监管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6]。
随着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引入,租界档案不断得到重新整理与解读,有关上海租界电业的研究正日益受到关注。金丸裕一结合丰富的涉外电业史料,探讨了上海工部局电气处的电气产业政策与具体实践,及其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17]。张芝林从档案学的角度梳理了上海公共租界在晚清发展电气事业的过程,并简要论述了民众对电气照明的反馈与感想以及电气公司与煤气公司的利益纠葛[18]。日本东京大学博士生薛秩群通过考察工部局电气处的出售过程和参售各方的反应,剖析收购前后近代上海电气事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及收购行为本身的意义,进而管窥20世纪2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内电气事业的发展情况及电气事业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关系[19]775−790。樊果结合丰富的一手档案资料,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对1930—1942年上海公共租界中电费调整情况进行量化统计与对比分析,从而探讨美商上海电力公司的调价特征与工部局的监管特点[20]。陈宝云在《上海公共租界电气事业产权变迁评析》中,探究了政府、消费者和产业三方在上海公共租界电气事业产权变迁过程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反映了近代上海特殊的租界体制对电气事业发展的影响[21]。在《上海公共租界电气事业前后两种运营模式之异同》一文中,陈宝云又分别从事业管理、企业融资、发展规模与电气定价等方面分析上海公共租界电气事业前后两种运营模式的异同,说明了电气事业须兼顾营利性与公益性的特点,并指出政府与企业应在公共事业发展过程中应正确扮演好各自的角色[22]。杨琰以上海工部局为研究中心,论述近代上海早期电力照明事业发展过程中,工部局在协调电力与煤气之间的利益纠纷和促进电气公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23]。
史学界曾一度对工人运动史的研究比较热衷。目前,学者们对该领域已少有涉及,但有关近代上海电业工人运动研究的论著也时有出现。《中国电业工人革命斗争史选编》中保存了部分反映上海电业工人开展工运与护厂斗争的回忆性文章。上海的电业党史编纂机构与各电厂结合现有史料,编写了几部反映近代上海工人发展工运的论著,如《上海电业工人运动史》《上海电力公司工人运动史》《上海华商电气公司工人运动史》,使近代上海电业工人进行艰苦抗争的历史原貌得以还原。焦连志等从史学角度论述了上海早期电业的发展状况、电业工人的生存状况与争取合理权益的斗争史实,并分析其历史局限性,指出中共有效的组织领导对电业工人的斗争与成长具有积极作用[24]。
二、存在的问题与若干设想
作为近代中国电业史研究的一个热点区域,近代上海电业史的研究正逐渐从通史与志书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人日益重视的一个学术关注点,并涌现了一批史料丰富、观点新颖的学术论著。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 缺乏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
早期有关近代上海电业的研究多以“历史沿革”这样的词汇出现在通史和方志等著作之中,还有些则是以只言片语的形式尴尬地出现在一些当事人的回忆录和回忆性文章里,甚少有学者从纵横两个维度,对近代上海电业史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上海近代工业史》分三个历史时期对上海近代的电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概括,对抗战前的论述着墨较多,而对1937年以后的介绍较为简略,并未进行深入的分析[25]。《上海近代经济开发思想史》简要介绍了租界工部局、上海市政府与地方士绅等在不同时期对发展包括电力在内的近代上海公用事业的思想、政策、举措与实际成效,对工部局在规划、经营租界内电气事业的论述较多,而对华界电气事业则甚少涉及[26]。总体而言,目前的学术论著或是偏重于探讨抗战前上海电业的发展历程,或是对租界电业史研究着墨过多,或是钟情于探讨某些大型电力公司的发家史,还缺乏对近代上海电业发展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
(二) 微观研究尚待继续深入
当下,学者们对该领域的微观研究多从企业史的角度出发,论述各类电力企业的不同发展模式与发展历程,探讨其在市场运行中应如何正确处理与政府、用户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兼顾企业营利性与社会公益性。从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来看,高层的经营与管理者和基层的电业工人是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不可忽视的两类人群。而在以往的电厂个案研究中,却往往出现厚此薄彼的偏向,即对电厂创办人与经营者论述较多,而对基层电业工人却着墨较少,即使对电业工人偶有提及,也多从阶级矛盾的角度进行论述。另外,从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来看,企业与用户的关系既是最直接最密切的一组社会关系,又是一对最容易产生利益纠纷的矛盾对立体。但许多论著多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着眼,探讨企业经营中如何兼顾营利与公益,而甚少从用户的角度考察电力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以及用户是如何进开展各类维权活动的。王煦通过考察北京市民在电力照明等现代城市公用事业进行的抗议维权活动,从北京市民自身利益出发,分析民国时期用户维权意识的觉醒及社会公众监督的作用[27]。这对启发学人从另一角度探讨电力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好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三) 研究理论与方法较为传统
早期的电业史研究,甚少涉足自身理论阐释与研究,对新理论与新方法的引入运用也不够重视,致使许多研究论著还存在史料罗列、述多论少等现象。对此,师解文等在对电力史和电力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方法及其意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与分析之后,大力疾呼学界应重视电业史和电力哲学的研究工作[28]。
随着新的研究方法与新观点的引入,许多学者借用社会学、企业管理学、法学、计量史学等方法,对已有史料进行重新解读与分析,从而拓展了近代上海电业史的研究视野,得出许多富有新意的观点和成果。例如:近年有学者从建筑学、旅游学、文物保护学等角度出发,提出对近代上海电业遗存的保护与开发的课题。华轲通过分析开展上海杨树浦电厂功能置换和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修缮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对比国际与国内的工业遗产研究现状,总结出我国工业遗存的资源优势,并提出实践中需特别注意的问题[29]。樊良树以石龙坝水电站为例,探讨了从近代市民对电力的认知、电力供应与近代城市化、工业旅游和工业文化遗产、战时能源保障及安全管理等视角展开近代电力史研究的可能与意义[30]。这些对于启发我们大胆引入新的研究理论与方法,拓展新的研究视角,并针对近代上海电业史,展开创新性的专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导向性意义。
(四) 对比研究尚付阙如
在近代电业史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多从城市史和中国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包括电力在内的城市公用事业近代化的历程及其近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与复杂关系,却甚少从产业结构变化、工业区位选择、城乡差异等方面进行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对比研究。张仲礼从近代城市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近代上海在工业结构方面所呈现的“二重性”演进,并强调应注意研究电力行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历史与现实意义[31]。这就启发学者从对比产业结构变化的角度,探究近代上海电业的产业现状、特点与意义。美国学者墨菲结合相关数据,对比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与同时期英国主要工业城市的电业发展情况及电力对其他行业贡献率的差异,指出低廉的电力供应推动了上海工业的发展与市场的持续繁荣[32]225。苏子良从城市史的视角分区研究了近代上海的城市化历程,对包括电力在内的公用事业的发展与杨树浦的工业化关系进行了专题探讨,并对比分析了上海市政府与工部局、外资三方对电业主权与利益的纷争与纠葛[33]352。目前有关近代上海电业的对比论述,多穿插在学者对近代上海的总体研究中,还没有相关的论著运用比较史学的方法进行专题性的探讨。袁为鹏以煤、铁、棉三类基础性的行业为例,结合经济学、历史学与经济地理学,专门对比探究了近代中国工业的布局与区位选择。他在探讨汉阳铁厂厂址的选择时,曾概括性地指出:“纵观汉阳铁厂从最初定议兴办于湖北到最终定址于汉阳大别山下,这一从宏观到微观的决策过程,我们与其说是张之洞本人的抉择,毋宁说是当时特定的政治形势、社会文化氛围、经济技术条件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人文——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4]96思虑至此,笔者不禁发问:近代上海各类电厂的区位选择是否也有相类似的因素,近代上海各类电力企业的创办人又经历怎样的现实抉择……这些或许都尚待通过专题性的对比研究,方能从中一窥究竟。
[1]胡永钫.上海电力工业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2]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指南[Z].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
[3]上海市档案馆.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何品、孙慧.旧上海公用事业机构发展概况资料[J].档案与史学,2003(1,2).
[5]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民国时期上海史料文献丛编[G].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本,2009.
[6]李代耕.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料——解放前的七十年(1879—1949)[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
[7]黄晞.旧中国电力发展史略[J].中国科技史料,1985(3).
[8]童世亨.企业回忆录:中[M]∥《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第三编:74.上海:上海书店,1989.
[9]王静雅.国民政府时期长江中下游电业研究综述[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3).
[10]马致中.杨树浦发电厂今昔[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0(3).
[11]陈宝云.上海联合电力公司筹建始末与争论评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1(2).
[12]周武.晚清上海市政演进与新旧冲突——城市照明系统和供水网络个案分析[C]//近代中国:9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13]邢建榕.水电煤:近代上海公用事业演进及华洋不同心态[J].史学月刊,2004(4).
[14]周利敏.民国时期上海市公用局发展公用事业政策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4.
[15]陈文彬.民营公用事业:“监理”还是“监督”?——关于近代上海公用事业管理方式的一场官商之争(1927—1930)[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2).
[16]严国海.公用事业的特许经营与价格监管——以近代上海民营水电事业为例的考察[J].财经研究,2010(7).
[17][日]金丸裕一.中国の工业化と电气产业[D].东京:东京都立大学,1991.
[18]张芝林.上海公共租界办电始末[J].档案与史学,1998(5).
[19][日]薛秩群.电气事业的主权之争与公私之争——1929年上海工部局出售电气处之考察[C]//胡春惠、吕绍理、徐有威.2009年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选集.上海:上海大学历史学系,2010.
[20]樊果.近代上海公共租界中的电费调整及监管分析:1930—1942[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
[21]陈宝云.上海公共租界电气事业产权变迁评析[J].兰州学刊,2012(10).
[22]陈宝云.上海公共租界电气事业前后两种运营模式之异同[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6).
[23]杨琰.“自上而下”:近代上海电力照明产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1882—1893)[J].兰州学刊,2013(2).
[24]焦连志,等.生存与抗战——上海早期电业工人的成长与斗争探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3(3).
[25]徐新吾,黄汉民.上海近代工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26]马伯煌.上海近代经济开发思想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27]王煦.1912—1937年北京公用事业发展中的市民维权活动[J].北京社会科学,2008(6).
[28]师解文,李爱琴.电力工作者的新使命——研究、应用电力史和电力哲学[J].周口师专学报,1998(2)
[29]华轲.工业遗存功能置换的资源与挑战——以上海杨树浦电厂为例[C]//2013年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工程技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上海,2013.
[30]樊良树.关于中国近代电力发展史研究的若干思考——以石龙坝水电站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3(11).
[31]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2][美]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M].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3]苏子良.上海城区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34]袁为鹏.聚集与扩散:中国近代工业布局[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014-04-01
梁善明(1987―),男,广西柳州人,硕士研究生。
K26
A
1006−5261(2014)06−0107−04
〔责任编辑 刘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