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02-12杨军剑
杨军剑
大众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军剑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哲学部,河南 郑州 451400)
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面向实践,面向大众,应当在了解、研究大众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考察大众实践。研究大众价值取向问题,应从大众价值取向的理论视角、现实实践、负面因素多维度剖析。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让兴国之魂走向大众实践,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
价值取向;大众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社会都需要有核心价值观作为共同的导向,以建立起广泛认同的价值标准,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基于当代中国语境,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更要凸显社会主义的价值意蕴。要廓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问题上的诸多纷争,就必须面向大众,面向实践,在了解大众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考察大众实践。无疑,这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精华”
党的十八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同时也是一个重大部署,就是进一步明确了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提出了“三个倡导”的重要理念,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升和凝练,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华,又体现了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要求;既包含世界眼光和国际视角,又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历史和实践证明,作为支撑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理应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而号召力只能建立于崇高之上。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过去、现在和将来,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必须在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现实需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包含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又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同时它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不能不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不能不凸显社会主义社会鲜明的政治方向,必然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而且必须应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也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和作用的发挥一定要与现实相衔接才有意义。没有催人奋进的时代目标和人民大众追求“出彩人生”的现实需求,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就会缺乏现实的基础和动力,更难有效推进和发展。
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研究大众价值取向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是一个民族的“主心骨”[1]。“三个倡导”全面体现了这些基本要求和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出的时代性原则,使作为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转化为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出的制度性原则,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出的大众性原则,要求其必须采取通俗易通、简洁明快、便于普及践行的方式切实融入人民大众的性情心理、思想意识和精神血脉之中,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精神支柱。特别是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仍然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种复杂环境下,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对大众价值取向问题的研究。
(一) 大众价值取向的理论视角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亚当·斯密曾说:“无论你认为人是如何自私,但在其本性中显然还存有某些天性,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并把他人的幸福当成自己生活的必需。”[2]5价值取向是一种选择,是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行为倾向。它是某些价值观成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人们可将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倾向加以研究,也可把它作为一种人格倾向予以探索。文化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而价值取向就是文化的灵魂。价值取向是介于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判断均需通过价值取向才能在实践中实现,因而价值取向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他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价值取向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倾向或人格倾向予以研究和把握[3]。在实践中,价值取向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主体的积极开拓进取和拼搏精神。
欧美国家推进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之所以成效显著,与它们的政党和民间组织的发起参与,宗教和大众传媒的思想教化,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引导,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运行保障等做法,密切相关。借鉴其经验,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具有一定的启示[4],即积极动员,壮大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力量;联动对接,打造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平台;建章立制,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保障。2011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如何加以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的研究在三个层次上展开,即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原则,探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总的来看,研究思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原则,针对当前的社会实际,侧重推陈出新,注重代表性和人民群众的认同度;理论自觉表现在从建构价值体系走向凝练核心价值观,追求既便于大众接受和认同,又有助于文明的传播和传承;实践路径探讨注重寻找大众文化价值取向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契合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各地方、各领域、各行业、各单位的核心价值观或“精神”的提炼活动得到拓展和充实,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中得到共识和体现。概括来讲,核心价值观建设将从概念的理解变成实际的践行,从对价值理想的追求变成创造价值的行动,从由上而下的传播变成由下而上的升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推进文化体制创新。相比资本主义抽象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广泛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比如人民主体、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民主法治、理想信念、个人品德、道德建设,等等,它们作为共同的价值基础,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遵循的价值取向。人民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也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群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并以此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随着社会转型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多样性,人们的思想呈现多元化特点,大众价值取向也必然多元、多向、多维、多样,因此,关注和研究大众价值取向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些书斋学者冥思梦想的理论性问题,而是一个必须靠各级组织及各方力量协同参与、共同谋划的重要的实践性课题。
(二) 大众价值取向的实践引领
1. 党和政府主导下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
以系列教育活动为重要承载,通过具体的学习教育活动把复杂的理论问题变成千百万人的自觉实践,这是多年来我们党在这方面做过的有益尝试。比如,在党内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党史宣传的“大年”活动,即2008年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1年围绕建党90周年开展的改革开放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今明两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都属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2. 新闻媒体引导下的“最美精神”诠释
近年来,新闻媒体发挥正能量,集中宣传了一批各行业的先进典型事迹,包括党员领导干部、科技工作者、政法干警、解放军官兵、普通劳动者、英模群体、大学生群体、自主创新团队等的先进典型事迹;组织开展了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活动。学习宣传这些先进典型,对于弘扬社会正气、展示社会新风、提升社会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众多平民模范、草根英雄,形成了风靡神州的“最美现象”。“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婆婆”陈贤妹,“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卫士”高铁成,“最美的哥”李泽勇,“最美护士”何遥,“托举哥”周冲等,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善行,用自己的坚守和执着,充分展示了群众“身边的感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人民日报社、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制作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很好地发挥了新闻舆论的社会导向性。《身边的感动》由《人民日报》要闻版人物专栏“身边的感动”汇编而成,旨在通过身边的平凡人物,普通群众的故事,展示普通百姓的崇高精神与高尚品质,体现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寻找最美消防员”“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等一系列富有创意又落地有根且令人感动的大型公益活动,通过深入寻找、发掘、宣传有代表性的时代标兵,在社会上竖起了旗帜和标杆,在群众中确立了楷模和导向。
3. 国民教育常抓不懈,丰富多彩
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既要建构三位一体(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立体化教育网络,又要注重社会实践的开展。在这方面,党和政府是下了大力气的,一方面加大教育的投入,一方面注重加强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学校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基地、社会公益活动等,从内到外唤起青少年价值观的内在自觉,引起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激发起他们价值观的内在修正。尤其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
社会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以其独特的精神价值使其具备显著的教化功能。在当代中国,志愿者队伍正在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积极投身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如,放弃休息时间到社区帮扶别人;远赴深山教书育人;以奉献为乐,维护大型活动秩序;地震等灾后义务心理疏导,等等活动,无不向社会传递着巨大的正能量。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内“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的“雷锋车”组49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学雷锋。正如一家四代人都享受过“雷锋车”服务的一位老人说,“雷锋车”的工作看似微不足道,却换来老百姓的方便,就像下雪天路滑,有人在你脚底下撒上一把沙,让温暖在人们心间传递。河南邓州“编外雷锋团”执着弘扬雷锋精神50年,自成立16年来,先后23次“扩编”,从最初的3个营发展为16个营,成员由560人发展到4856人,是全国最大的学雷锋志愿者团体[5]。这些都充分说明雷锋精神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都会有它存在的时代价值。
5. 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基于日常生活的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它必须存在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才能获得生命的活力;必须把日常生活纳入视野,关注民生,体现民意,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功能;必须脱离传统宣传手段的窠臼,而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对接,才能够解决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官热民冷”的“两层皮”现象。“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活动评选出来的道德模范,向大众生动地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性、可行性和普遍性;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活动,既传播了核心价值观念,又增强了人们对价值观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活动,可以让人民群众享有快乐的文艺、体育活动和休闲服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力的平台和依托,诸如此类的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或做法,如同一盏盏明灯,引领人们,教育人们将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 大众价值取向的负面因素剖析
1. 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
一是君重民轻思想。这一思想的典型表现就是封建的“三纲五常”,它为“权力高于一切”奠定了理论基础,阻碍了民主思想的进程。二是男重女轻思想。这一思想的典型表现就是“三从四德”,目前这种思想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还非常普遍,它阻碍了社会的平等进程。三是封建迷信思想。几千年来的占卜之术、鬼神崇拜、求佛成仙等思想,阻碍了现代科学的发展。四是消极的为人处世思想。几千年来养成的官场潜规则、处世潜规则,使社会交往非常复杂和势利化,人与人交往总是互相设防,留有余地,人在处理公与私的问题时,往往采用人情大于法律、人情大于公理的做法。
2. 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
大众文化是落实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最重要的管道。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作为产量最高、观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化形态,在塑造国民特别是普通大众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值得警醒的负面影响和价值误区。首先,当前我们的文化氛围以“文化消费”“大众娱乐”为关键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明星的娱乐八卦一直是大众茶余饭后必不可少的谈资,打开电视机迎面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选秀相亲节目,随手拿起身旁的报纸头版头条便是“金马影帝花落谁家”,诸如此类。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传媒行业,面对全民娱乐这一势不可挡的大潮,传媒人为求得生存而不断迎合大众需求,本无可厚非。但从另一角度来讲,大众传媒对受众有导向作用,在明知过度娱乐对社会产生危害的情况下,却对扭曲的娱乐价值观置之不理,这就是没有履行职业传播者对受众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其次,当今大众传播所折射出来的审丑疲劳引人深思。芙蓉也好,凤姐也罢,不管是选秀婚恋节目的视听轰炸,还是网络语言的滥用恶搞,这些热闹背后,人们应该理智地看到人为炒作下的肤浅娱乐,它表现的只是在浮躁生活下精神追求的苍白无力。另外应该看到,逆向激励对道德价值观念的树立危害也很大,比如,做了好事反被诬陷,见义勇为却被误解,等等。这些现象如果不匡正,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人跌倒在地,就没人敢立即去扶,因为少数的行骗行为足以伤害大众的爱心和友善。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一方面市场经济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念,如竞争意识、等价交换、优胜劣汰、利益最大化等思想意识,但其本身所固有的功利性、实效性等价值追求也呈现出负面影响。加之在中西文化、价值观念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一些不同于我国民族传统的、非马克思主义的、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逐渐流入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填充了因传统价值失落留下的空白区域,社会价值观极易发生异化和分化。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涌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结成利益共同体,他们的价值选择更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来选择和评判,这就为现实的土壤增添了与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分歧、冲突的种种杂多成分,从而导致有的人宣扬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怀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淡化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甚至冲击、淡化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这些倾向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警觉和警惕。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
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功效,关键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并使之成为全民族的共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实质,就是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社会大众的内在信念(内化于心),并进一步转化为大众的社会行为(外化于行)。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锲而不舍,常抓不懈,持续推进。
(一) 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6]9。让兴国之魂走向大众实践,科学理论就要与时俱进,同时要面向实践,面向生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凝聚人心,让大众认同,另一方面要符合大众价值取向,它不仅要靠国家强制力来推行,而且要以大众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实现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自觉的有效统一,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社会得到认同和倡导。所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实践,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根据新鲜实践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这也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不竭源泉。
(二) 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一方面是价值内化的过程,即从理论向心理转化的过程,就是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积极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情感、意志和信念,实现价值内化;另一方面是理论践行的过程,即从价值认同向价值行为转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及相互创生,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三) 以宽广的世界历史眼光,博采众长,扩展大众价值取向视野
这是说,要站在全球化和世界历史的视野中去思考和谋划,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体系的关系。不同文明体、国家、社会都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这些核心价值观及其形成过程和机制都可以为我们构建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借鉴。
(四)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实践,重建现代价值秩序
在大众生活实践的碰撞和交流中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源头活水,准确、恰当研判大众价值取向,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这要求人们要从社会治理和善治的角度,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高度,从解决复杂利益需求的维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问题,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平台、载体、组织的建立,形成一种可称之为共同治理的机制,引导复杂利益需求的组织化表达,使社会公众有机会深刻体验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
(五) 着眼重点人群,充分发挥典型宣传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这是说,要把践行的着力点放在重点人群上,即放在官员和学生两个群体上。这里特别强调,官员的个人品德如何对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非常重要。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领导干部言行不一的表现,自然会引发群众的反感,不利于崇尚先进、学习典型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更难发挥领导干部在道德建设中的表率作用。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行和执政行为所带来的价值观的社会效应必然反映在党和政府的道德形象上,影响道德风尚。所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履行职责中保持职业操守,在日常言行中讲美德,守公德,重形象,成为实践公民道德规范的表率。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党和政府要大力改进和加强典型宣传,充分释放典型宣传的社会正能量,给群众以光明、温暖和希望,满足人们的精神渴求,鼓舞、激励人民大众的信心,积极引领大众价值取向,培植、树立新风正气。
[1]张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和保证[N].学习时报,2012-11-19.
[2][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赵康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3]徐玲.价值取向本质之探究[J].探索,2000(2).
[4]潘玉腾.欧美国家推进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科学文摘,2011(3).
[5]魏联军,焦景宏,冯海波.河南邓州“编外雷锋团”执着弘扬雷锋精神50年[EB/OL].http://news.xinhuanet.com/yzyd/mil/20130228/c_114838584.htm.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The Public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Socialism Core Values
YANG Jun-jian
(Party School of Henan Committee of CPC, Zhengzhou Henan 451400, China)
To advocate and cultiva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first we should practice oriented, open to the public, to examine public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the mass value orientation, we should analyz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the practice, and the negative factors. It is the only way to cultiva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fforts to promo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popularization, let the soul of a country to public practice,
the value orientati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ocialism core values
2014-03-16
杨军剑(1970―),男,河南商丘人,副教授,硕士。
D64
A
1006−5261(2014)06−0024−05
〔责任编辑 叶厚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