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问题逻辑

2014-02-12刘希良周前程

探索 2014年3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现实马克思主义

刘希良,周前程

(1.长沙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022;2.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福州 350001)

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不是纯思辨的产物,而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不断认识世界的结果。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创新和发展的逻辑就是实践的逻辑,也就是现实问题的逻辑。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样,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发现、研究、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源于实践,理论作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P22),因此必须从实践中,从现实问题自身的发展中才能达到对理论的准确理解。“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P289-290)只有抓住时代问题,科学研究并解决时代问题,理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问题逻辑是科学的理论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逻辑,准确把握并解决现实问题是进行理论研究的关键点,也是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和前提。鉴于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把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作为理论工作的中心任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理论,这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遵循现实问题的发展逻辑或实践发展逻辑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现实问题的理论提升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3](P603)这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是因为它与实践的一致性,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发展在思维中的反映。“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4](P544)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内容是从对现实问题和历史发展的批判考察中得到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的根本原因,也是经典作家的理论自信之所在。“只要我们的原则还没有从以往的世界观和以往的历史中逻辑地和历史地作为二者的必然继续用几部著作加以阐述,一切就仍然处于半睡半醒状态,大多数人还得盲目地摸索。”[5](P320)

(二)马克思主义寓本性于现实问题之中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实质是要求人们把理论的研究转换为现实问题的研究,克服理论研究的抽象性和虚无性,致力于解决人们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避免理论研究与现实生活脱节。所以经典作家强调,“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6](P537)强调其研究的对象“是在某个时候确实发生过或者还在发生的现实过程。”[3](P603)马克思主义就是从这些考察中得出的结论,这些结论也只有置于其产生的具体环境才能得到正确理解。所以,这些结论“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但是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只是在人们着手考察和整理资料——不管是有关过去的还是有关当代的资料——的时候,在实际阐述资料的时候,困难才开始出现。这些困难的排除受到各种前提的制约,这些前提在这里根本是不可能提供出来的,而只能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7](P526)如果离开了这些结论产生的现实生活基础,共产主义就将变成一些毫无意义的公式和空洞的说教,丧失其作为科学理论的性质。

(三)马克思主义以解决现实问题求创新

理论创新需要实践基础,需要实践的推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8](P106)。所谓问题,就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具体环境对人的生产生活的制约和提出的要求。这种具体的历史环境,一方面为人们的生存发展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也限制着人们的思维活动、认识方式和知识范畴。“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9](P40)另外,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步深入和完善的。马克思主义也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才能保持与现实的一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9](P49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之一就在于始终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于实践的发展变化,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共产主义者不是把某种哲学作为前提,而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目前在文明各国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7](P672)

(四)马克思主义融理论创新于现实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但这种改造只有通过不断解决现实问题才能实现。为此,马克思主义在运用时就必须根据实际要求适时改变理论的内容和形式,而不能公式地应用,因为“在历史科学中,专靠一些公式是办不了什么事的”[10](P166)。而这种创造性的运用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经典作家在坚信其理论正确的同时,强调其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P5)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3](P5)。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正确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紧密结合各国具体实际,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昭示给人们的最基本的经验。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9](P436)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时代问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邓小平理论是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结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根据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和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11](P347),成为当时决定社会主义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意味着要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进行重新思考,进而对“文化大革命”乃至建国以来的全部历史进行评价。为此,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条条框框,不迷信本本,而是根据国家的现实和群众的需要,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途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这一探索的伟大成果和历史结论。它既把中国建设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分开来,也把它与经典作家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区分开来,成功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问题,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命题和实践目标:“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12](P261)具体而言,根据邓小平的理解,这条道路主要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因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党的领导;二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而不是别国模式的中国版本,因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照抄照搬;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也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好的做法和经验,因而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和改革开放。这都是基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特别是深刻反思和总结建国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得出来的,是实践的产物,不是从本本中得出的。用邓小平的话来说:“现在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总结的结果。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12](P223)总之,邓小平理论正是解答文革后社会主义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结果,中国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从而就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实际生长点,决定了其基本内容和面貌。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解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的结果

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道路,指明了方向,但改革开放后不久,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正如胡锦涛所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我们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13](P589)。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以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信仰危机、腐败等问题对党的纯洁性带来挑战和危机”,[14]导致“一些人中存在着对共产党的‘信任危机’问题”[15](P553),使党的执政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严重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党的领导密不可分,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持续扩大,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群体和阶层愈益多样,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愈益多元,社会利益关系愈益错综复杂。面对新情况新变化,如何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确保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顺利进行,便成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正是为了科学解答这些问题,江泽民代表党中央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明确了方向。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作为理论创新的主题,是因为“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就不能更好地前进”[16](P335)。

(三)科学发展观是解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问题的结果

历史的车轮跨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一方面,“天翻地覆慨而慷”,随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不断增加,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进一步增强,中国以全然不同于前一次跨世纪的面貌进入新的征程,日益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和倾羡。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日益激化,社会整体进入矛盾凸显期和冲突多发期。在此情况下,重新审视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厘清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等关系,就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的重大现实问题。而要解答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要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发展不等于增长,必须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发展不等于经济社会单方面事业的突飞猛进,不等于部分地区部分社会群体持续获益,不等于以破坏资源环境和牺牲后代人发展为代价,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从而为发展确立了科学标准。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3](P559),使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在当今中国实践中得到运用和发展,“展现了人类解放理论的新视野,昭示着人类解放的新途径”[17],从而确立了发展的价值标准。这样,科学发展观就把发展的科学性与发展的价值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为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校正了航标,同时也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和发展。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方面的内容,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都是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提升,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新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并取得伟大成果的辉煌范例。

“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3](P597)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问题逻辑性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遵循问题逻辑而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同样必须遵循问题逻辑,必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15](P304)。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和人民的共同期待,为中国梦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和发展亟待解决的新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应着眼于: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8](P8)。但是改革开放是有风险的,“搞现代化建设,搞改革、开放,存在‘左’和‘右’的干扰问题”[12](P248),是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还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事关改革开放成败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就这些重大问题进行理论回答,以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从而坚定人们追求和实现中国梦的勇气和信心。具体而言,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发展的科学层面上,应根据实践的发展就未来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路线、蓝图等进行认真研究,就所有制改革、收入分配、社会阶层变化等进行深入探讨,做出创造性的符合社会主义性质的阐释,提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改革方案和制度措施,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感受和认知;在社会发展的价值层面上,应丰富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涵,不断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以“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不断增强对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13](P712)。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推动时代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要科学研究并准确把握实践中的问题,就“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1](P21)。就是说,任何现实问题的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弄清其历史演变、现实状况、未来趋向的基础上,以“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19](P359),因此经典作家要求各国马克思主义者从各自具体情况出发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20](P458)。这对于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言,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全面总结中国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深入挖掘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和时代意义,科学阐释中国梦所蕴含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坚持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7](P287)。就是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社会变革的主要推动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切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都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完成。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所以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8](P750)。另一方面,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立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是实践证明确保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充分体现,因此坚持群众路线理应成为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此外,坚持群众路线还是克服当前学术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使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根本途径。如据中国社会科学报最新调查显示,学术界的“四风”问题根源“主要原因是当前的学术研究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化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受访学者一致看重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重要作用”[21]。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1]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资料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4]董振平,秦宁波.邓小平的纯洁性建设思想体系及内在逻辑[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3).

[1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刘同舫.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之升华[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1).

[1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资料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张杰,吴运亮,唐红丽.学界“四风”问题:形式主义最突出,中国社会科学报[N].2013-08-05(A01).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现实马克思主义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抉择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