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体化政治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2014-02-12刘文科张文静
刘文科,张文静
(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2.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航空学院社科部,河南,信阳 464000)
作为新时代的新型政治形态,媒体化政治无疑对人们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网络比较发达的当代社会中,媒体化政治在增强政府与民众的政治沟通,促进政治发展和维护政治稳定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价值。然而,媒体化政治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在当代政治生活中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认识和理解媒体化政治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媒体化政治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后果,对促进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媒体化政治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政治民主化
在当代社会,政治民主化已成为人们衡量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志,成为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主要价值取向。实现政治民主化需要各种社会条件的支持,包括经济发展状况、教育水平、城市化水平、公民的政治文化心理等。在影响政治民主化的诸多因素中,大众媒体的发展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可以说,没有大众媒体的迅速发展,现代政治的民主化不可能顺利进行。特别是在媒体化政治时代,大众媒体的发展及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现代政治关系产生冲击,迫使权力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正不断地侵蚀和动摇着现代社会的纵向管理结构,使权力结构发生重组,它“削弱了旧权力系统的每一根支柱,最终改变着家庭生活、商业、政治、民族国家以及全球权力本身的结构”[1]。媒体化政治时代的权力结构正从纵向朝着横向发展,权利越来越接近权力,最终为权利与权力的一体化铺平道路。
同时,媒体化政治彻底改变了现代政治过程,使现代政治过程的民主化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无论是政治选举、政治决策、政治管理,还是政治监督,在媒体化政治时代都发生了跨时代的变革。现代政治过程正在克服它的先天不足,即因政治信息传递的滞后与失真而使民众难以真正把握政治过程和难以实现完全的政治参与。在媒体化政治时代,民主政治过程的先天不足将可能得到克服,广大民众的政治参与逐步扩大,直到实现完全的政治参与,从而在实现民主的道路上迈开了革命性的步伐。在政治选举方面,越来越多的电子技术手段应用到我们的政治生活中,如电子投票、电子公告板等,促使代议民主不断向直接民主转变。在政治决策方面,越来越多的公民和利益集团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中来,促使一元决策中心在向多元决策转变,同时,传统的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正遭遇挑战,社会信息呈网络式无中心结构的分布使得社会日益趋向无中心化,越来越细分化的信息追求降低了公众对社会团体的依附,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设计出既能兼顾多数人利益亦能代表少数派民主权利的新机制。在政治管理方面,建构数字化政府或媒体化政府,实行政务公开,通过多元化的信息交流渠道,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交流互动,不断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实践的创新,提高社会政治治理的综合效能。在政治监督方面,推行政务公开,打造透明政府,使政治过程逐步透明化。此外,各种论坛、博客、微博等交流平台的发展壮大,为民众监督政府行为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弥补了现有监督体系的缺陷和不足,“使得一切权力和掌握权力的人,被置于大众的眼皮底下,从而增强了腐败和滥用权力所面临的道德压力和政治风险,有利于推动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最终消除腐败行为”[2]。
(二)提升政府能力
政府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包括政府的治理理念、职能划分、机构设置、人员素质、评估体系等。在影响政府能力提升的诸多因素中,我们必须重视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在政府实施治理过程中所催生的变革。在政府过程越来越受大众媒体影响的媒体化政治时代,政府不得不主动适应媒体化政治的新形势。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催生了“以提高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速度为目的,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政府行政管理过程”[3]的数字化政府或媒体化政府,它是信息技术与政府治理创新高度融合的产物,具有“组织机构的虚拟性、行政程序的动态性、公众参与的民主性、多方沟通的互动性、治理方式的透明性”等特征[4]。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性政治改革浪潮已经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融合成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当今世界各国,从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无不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政府治理过程中。数字政府或媒体化政府的建设为简化政务流程、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维护和完善社会民主及提高政府责任和政治透明,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数字化政府的盛行和发展态势无疑对政府能力的改善和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西方政治体系的生态而言,新媒体技术的软件和硬件构成了西方政治的环境,所有政治均被电子媒体所包围,全部政治生活生存于电子媒体之中”[5]。在媒体化政治时代,数字化政府显然对提升政府的各种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政府治理方面,依据数字治理的概念,数字治理强调的是一种多方共同协商共同参与的互动管理机制。因此,“电子治理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的集体协商过程,这个过程中包括多元行为主体、丰富可靠的信息互动、合作协商的运作程序,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实现善治为总体目标,关注于解决人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最终实现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6]。在政府公共服务方面,成本更低、兼容性更强、效率更高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发展为社会服务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平台,使政府在提供传统服务的同时,亦可提供在线服务,突破传统金字塔式信息传递结构中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为向公众提供更迅速、更高效、更便捷、更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奠定技术基础。在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政府在议程设置、政策制定及政策执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及信息技术在宣传、解读、监督和反馈等方面的功能与优势,有利于促进公众意见的互动式决策机制的形成,保证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效率。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及时通过官方媒体多种渠道发布权威信息,及时控制消除各种不实信息引起的恐慌,维持社会稳定,既使公民的知情权得到保障,也利于为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提供舆论支持,统一公众认识,使上下一心,还可展现一个临危不乱、果敢冷静的责任政府形象,化危为机。
(三)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政府形象是政府内外公众对政府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是政府状况的综合反映,即政府的整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的总和[7]。良好的政府形象不仅包括客观的实在形象,也包括其外在反映形象,而且在多数情况下,政府的外在形象往往比实在形象更能影响政府的合法性及其权威。因此,在现代信息社会和传媒时代,由于人们对外界的认知和判断越来越依靠各种媒体,大众媒体成为广大公众认知政府的重要渠道,通过广播、报纸、杂志、电视及互联网络上的宣传与营销,公众能及时了解政府的政策、行为、公共产品等,从而形成关于政府的认知和评价,即公众对政府的认知和评价很大程度上受媒体宣传的主导。大众媒体的选择偏好及宣传策略,成为塑造或制约政府形象的关键性因素。在媒体化政治时代,政府形象几乎完全是“跃然纸上”的,经由媒体越来越立体化地出现在公众视野,政府的媒体形象决定着政府的前途和未来。因此,塑造良好的外在政府形象,不仅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其政府能力的重要体现。
媒体化政治时代,良好政府形象的塑造,不能仅寄希望于大众媒体,更需要政府的自身努力,在公众面前拿出一份优秀政绩的同时,熟悉媒体逻辑运行规则。杰克·富勒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最常见的报道对象——首先是政府和政客——已变得特别精通于支配新闻事业的种种规则。因此,他们策划事件,做出关于公共政策的决定,其目的只是为了在电视或报刊上买个好。”[8]其首先体现在充分发挥了各种媒体所具有的公共通道功能,使其成为各种政治和社会力量进行政治沟通的最佳对话平台,消除由于信息传递不畅而引发的误解甚至积怨,寻求共同目标最终实现共同目标。其次,在政治市场化中利用媒体平台进行政治做秀和民主表演的同时,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特别是当遇到政府和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发生的脱节环节,更应重视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尊重客观事实及新闻传播规律,及时公布更新权威信息,使新闻事实走在谣言之前,消除公众疑惑,树立一个负责任有能力的良好政府形象。此外,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交融的全媒体时代,大众媒体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在政府形象塑造中也正产生积极影响。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第一次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在线互动交流时还强调,互联网已发展成为重要的思想文化信息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应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和领导也越来越重视利用媒体监测舆情,关注民生。树立政府公关意识,成立相对应的管理机构,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新闻媒体素养,整合政治营销策略,对大众传播媒体正确引导,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移动媒体、网络媒体(如门户网站、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等新媒体配合传统媒体,全方位、立体化打造动态、良好的政府形象。
(四)提高政治监督效能
政治发展经验表明,权力及其运行过程需要监督。在媒体化政治时代,政治监督具有覆盖面广、便捷迅速、反馈互动及时、影响大、能够及时纠正政府不当行为等特征,正不断拓展政治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使政治监督更加便捷、高效。
首先,政治监督也是拥有第四种权力的大众媒体的天然职能,在商业化浪潮中面对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双重驱使下的必然选择,急受众之所急,想受众之所想。其次,在丰富现有监督体系的同时,为广大民众监督政府行为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生产力的变革必然会导致政治关系的变化及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大众媒体或社会公众可以借助广播、电视,特别是在互联网络基础上衍生出的新兴媒体,比如公共网络社区、博客、微博、智能手机等,因其信息传播速度的即时性和广泛性,公众参与人数庞大,更加便利地关注事态进展,促进观点的相互交流,快速汇聚成舆论压力,实施政治监督,使政治过程更加透明。再次,电视及网络平台的发达使政党、政府及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更高频率地经由广播、报纸版面或电视镜头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内,对政府部门和政府人员从政治规范到行为和道德等各方面进行监督,对好的事迹进行积极宣扬,而一旦发现政府官员腐化、渎职、违法等行为,就会立即公诸于各大媒体,使其在社会激起强烈反响,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如西方历史上盛行的“揭丑运动”以及目前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网络反腐等,对规范政府行为,揭露腐败、震慑腐败、建设高效廉洁政府都具有重要意义。“使得一切权力和掌握权力的人,被置于大众的眼皮底下,从而增强了腐败和滥用权力所面临的道德压力和政治风险,有利于推动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最终消除腐败行为。”[2]最后,政治监督不再仅仅是单向的,更加多元、便捷化的政治参与也使更多政府议程之外的社会问题,比如对弱势群体的忽视、效率低下、社会不公等,将公众的愿望、诉求等传递给政府,同时也使相关职能部门更加便捷地了解实际情况,及时纠正不当行为,从而减少政策制定时间、降低政策偏差,提升政府效能。
二、媒体化政治的消极影响
(一)公民被想像成消费者
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助推器,无论是对于促进社会进步,还是对于公民形成良好的政治意识、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都发挥着其他途径难以比拟的优势。同时,我们要防止受商业化趋势的影响,大众传媒在追求效益这架天平上,过分倾斜于经济效益,而忽视其社会责任。态度严肃的新闻应将公众视为公民,致力于传播他们行使民主权力所必须的信息及政治理念,但这已经逐渐被商业化趋势中的营销理念所取代。大众传媒的商业化发展倾向将公众视为只能掌握自己政治命运的孤立的消费者,而非公民。商业化的倾向不断使信息在交易中发生嬗变,旧有的对新闻和娱乐分类显得越来越没有意义,商业化的操作使新闻和娱乐的价值融合日趋明显。不仅报纸、广播、电视、门户网站等娱乐性信息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重大政治新闻所占主流报纸的版面及电视频道的黄金时段的时间和数量也逐渐被压缩。为了迎合公众需求变化,提高收视率,以往那些严肃的新闻也不断的以娱乐化方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一些媒体为了提高关注度,甚至不顾新闻的权威性而刻意编造出一些虚假新闻来欺骗公众。此外,随着消费价值的扩展,对受众的过度细分和新闻事件的技术化处理而导致公民集体体验的缺失。人们对个人消费的愉悦感压倒了对集体公共事务的考虑,公民正逐渐失去其扮演公民角色的兴趣。同时,随着商业化趋势的发展,公民个人的价值选择更加功利化、价值目标更加短期化、价值主体更加自我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公民的国家和社会责任意识逐步淡化,政党忠诚度下降,公民投票率降低,与政府的对抗性不断增长。此外,越来越多的公众由于消费能力不够强大或生活方式不同而被传媒的商业逻辑排除在外,甚至被排斥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之外。由于公众更多时候围绕着的是消费价值,因而公众的语境已经变成了一种消费化的语境,政治领域逐渐让位于私人领域,消费主义话语逐渐替代了真正的政治话语。我们对于自己的理解,从政治的角度讲,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消费者,而不再是一个公民,这些趋势都将不利于公民品格的塑造与培养。
(二)政治稳定受到更为严重的挑战
一般认为,政治稳定指一国政治系统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稳定的政权体系、合理的权力机构和有序的政治过程等三个不同层次[9]。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秩序的稳压阀,或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对于维持社会政治稳定,推动政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挑战。在政治参与方面,媒体化社会如果控制不当,容易导致“参与爆炸”,引发与当前政治制度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状况出现。政治发展的历史实践已经多次证明,“如果政治参与突破政治体系所能容纳的限度,就会削弱政治体系的有效性,继而动摇政治体系的合法性”[10]。也就是说,媒体化政治时代由于大众媒体对广大民众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动员超出一定的合理限度,必将导致参与爆炸,进而影响政治稳定,甚至会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范。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促使大众媒体在人类政治生活中的影响日益拓展,公民缺乏理性应对“信息风暴”的能力,在各种信息的不断轰炸之下,很容易失去辨别能力,人云亦云的盲从。其次,大众传播与传统的人际传播及组织传播相比,具有传播范围大、信息量强、途径和形式更加多元、更新及时、速度快等特点。现代政治系统的开放性和民主化使大众媒体和社会公众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和权利参与政治生活,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日常活动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在媒体和公众的视野之中,政府在做什么、怎么做、绩效如何等,公众和媒体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快速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而政府机构和官员在强大的舆论压力面前,不得不疲于应付,消耗公共资源,有时甚至为了过度讨好民众和媒体,而不断变更政府议程。再次,部分媒体为了迎合公众的猎奇心理,获得高额的商业回报,不惜使用各种手段泄露政府机密,披露官员隐私、政治丑闻等,使政府和政党的公共形象受到损害。在政治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分化加剧,那些对现实不满者、持不同政见者甚至恐怖组织等,也积极利用媒体平台散布政治谣言,进行政治煽动,诋毁甚至攻击政府。此外,我们还不能忽视由于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而产生的信息鸿沟,一部分人凭借信息霸权将另外一部分人逐渐排除在媒体视野和政治活动之外。这些不断出现的新因素都会对社会政治稳定构成潜在的威胁,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重视。
总之,媒体化政治对现代政治社会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深刻理解媒体化政治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媒体化政治的积极影响,避免其消极影响,从而促进现代社会的政治发展,为公民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繁荣的政治社会。
参考文献:
[1][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刘江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8.
[2]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属性与政治功能[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
[3]Hsinchun Chen,Lawrence Brandt,Valerie Gregg.Digital Government:E-government Research,Case studies,and Implementation[M].by Springer Science and Business Media,LLC,2008,p:6.
[4]黄珍潇.试论美国数字政府治理.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M].2011.
[5]刘文科,张文静.第三代政治传播及其对政治的影响[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5).
[6]刘伟.电子治理:协商民主视野下电子政务发展演进的新路问[J].广西社会科学.2008,(9).
[7]廖为建.政府公共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47.
[8]方延明.媒体与政府形象的关系研究[J].江淮学刊.2004,(5).
[9]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4.
[10]罗海林.论网络对政治发展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