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与开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对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
2014-02-12张明霞
张明霞
(外交学院 基础教学部,北京 100037)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的守正,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的开新。
一、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的基本主张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解,人民群众是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阶级或阶层。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包括:群众历史观、群众实践观、群众动力观、群众利益观、群众发展观等。
(一)群众历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全部历史的创造者,神学观念中的上帝不能创造历史,也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唯心主义把“人类的历史变成了抽象精神的历史,因而也就变成了同现实的人相脱离的人类彼岸精神的历史”[1](p292)。而旧唯物主义,“只要他一转到社会和历史方面,以道德形式出现的旧形而上学就占支配地位,于是他就像骑在一匹真正的瞎马上,由这匹瞎马驮着无望地兜圈子。”[2](p418)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个人的思想行动是现实社会的折光和反映,封建时代骑士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和思维,在工业革命时期是对旧社会的幻想和留恋。马克思、恩格斯不赞成英雄史观,他们认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地或不明显地,直接地或以意识形态的形式,甚至以被神圣化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3]在历史发展中,孕育出多种形式的英雄史观,在尼采那里有过,在鲍威尔那里有过,在黑格尔那里有过,在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也有过。马克思、恩格斯在给斐·拉萨尔的信中明确指出,拉萨尔不懂得人民群众的作用,漠视农民和平民阶级的力量,把以骑士济金根为代表的贵族反对派写成革命的真正代表,犯了“把路德式的骑士反对派看得高于闵采尔式的平民反对派”[2](p171)之类的错误。
(二)群众实践观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工人群众本身是最好的支点”[2](p470)。不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水平随理论觉悟而变化,“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p11)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对“批判的批判”的观点予以严厉批驳,“批判的批判认为人类就是精神空虚的群众,这样它就为思辨认为现实的人无限渺小的论点提供了最明显的证据。”[1](p265)他们把不合时宜的活动和群众的关系搬出来,使许多对象和人物变成了“群众”,又使“群众”变成了一种对象和人物,忽视了群众关注什么以及对此有多少热情。“绝对的批判”也存在很多错误,它把“群众”同“精神”的斗争规定为全部历史的目的,把“群众”宣称为“卑贱”的“纯粹的无”,把群众作为“物质”而把“精神”当作真理同物质对立起来,把精神和群众的对立等同于“批判”和群众的对立,精神成了历史中的永恒材料,群众成了社会发展的暂时现象。“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p287)人民群众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活动,社会舞台上就少了主角;如果没有群众的参与,历史就成了少数人的“清唱”。
(三)群众动力观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2](p592)人民群众是一支巨大的力量合体,但是,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这些力量是杂乱无序的,一旦置于具有强大的思想“磁场”中,就会被规整到一个方向上,形成作用一致的“空间向量”。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每一个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这样,法国国民的广大群众,便是由一些同名数简单相加而形成的,就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汇集而成的那样……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4](p566)在力量被抵消的情况下,其“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支配社会”[4](p567)。自然动力和社会动力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只不过社会发展的动力更多地注入了人的因素,是人的能动性给自然社会打上了人的活动印记。
(四)群众利益观
群众利益的实现方式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色调,当社会发展远离群众利益时,群众对社会发展的激情也会消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p286)利益就像晴雨表,能反映群众的思想倾向,一旦利益链条断裂或被扭曲,就会引起群众的行为和观念的变异;利益就像试金石,能准确判断群众的价值取向,一旦不能正常表达利益诉求,社会的发展结构也会畸变。“正是自然必然性、人的本质特性(不管它们是以怎样的异化形式表现出来)、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联合起来。”[1](p322)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绝对的批判”造成一个循环怪圈,形成“超越一切群众利益的自己体内的循环”,而群众对此毫无兴趣。“批判的批判”把群众描述为“顽固不化的群众”和“不满意的群众”,认为群众冷酷无情、自私、盲目且无信仰,这与资产阶级叫喊的“群众是可鄙的群氓”并无二致。“真正的运动和对这些各不相同的社会倾向的改造不仅没有日薄西山,而且只是在现在才真正开始。这一运动将不会像批判的批判所希望的那样以纯粹的,即抽象的理论为归宿,而将以实实在在的实践为归宿,这种实实在在的实践决不会为批判的那种绝对的范畴耗时费力。”[1](p354)未来社会里,群众利益迥异于宗教及资产阶级所标榜的利益,它以社会主体最日常和最主要的形式表现出来。
(五)群众发展观
人民群众的未来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致的,其结果是不再有阶级差别,不再有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能够谈论真正的人的自由,谈论那种同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技术进步是工业社会的典型标志,“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而总是仅仅从外在的有用性这种关系来理解。”[1](p192)它不是单个人力量的表达,而是群体类本质力量的外显。与此相伴的是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5](p120)不过,悖论也是明显存在的,“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5](p147)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警示人们,群众觉悟的提高不会自动发生,需要外界引导和灌输。“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1](p46)这是思想升华过程、物质增长过程和社会进步过程。
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及其时代化形式
从党的二大提出的“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到党的六大提出的“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的重要论断;从党的七大定位的群众路线是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到党的八大对群众路线的明确概括,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识的不断深化。
(一)以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表达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作为历史活动主体和推动历史前进决定力量的具体体现。毛泽东认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6]“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对共产党人的行动准则提出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群众的地位被推向至上,群众的利益被置于崇高地位,共产党员的行动目的、行为方式和目标原则,都要由群众来评判,它要求共产党人“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7]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具体体现,表达了共产党人践行群众路线的决心和信心。
(二)以判断标准体现群众路线:“三个有利于”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群众路线的又一体现形式。邓小平指出:“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8]“反映群众的要求”与“合乎群众的实际”既是价值取向又是实践标准,既是判断思路又是认识前提。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群众是看效果的,“我们的群众路线,不是满足于那个热热闹闹,主要的是要做经常的、细致的工作,做人的工作。这是一点一滴的工作,这样的工作积累起来,才有我们伟大的成绩。所以,我们要搞得深入一些。我们党的历史,我们党的传统,有热闹的形式,但是归根到底,我们是实事求是地做深入的工作。”[8]“三个有利于”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立场和群众观点,并与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相互呼应。显然,如果群众不高兴,表明我们的做法可能有问题;如果群众不赞成,表明我们的路线有问题;如果群众不满意,意味着我们服务群众的目标没有达到。“只要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地做工作,把道理向群众讲清楚,就能得到群众的同情和谅解,再大的困难也是能够克服的。”[9]“三个有利于”标准把社会发展、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放在一个统一的目标下考虑,反映了社会历史的运行规律,表达了为人民谋利益的强烈愿望,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和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的具体体现。
(三)以利益表达形式体现群众路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群众路线息息相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10],这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和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党的领导、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接受人民的监督。这里既有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我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需,诚心诚意为广大群众谋利益,道理正在这里。”[11]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通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我们党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我们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个根本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12]因此,“真正掌握和实践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也就能真正掌握和实践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就从根本上懂得了政治。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真正同群众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就会一身正气,什么歪风邪气也刮不倒。相反,如果脱离了群众,脑子里没有群众观念、群众利益,就会成为歪风邪气的俘虏。”[13](p1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既符合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目标和任务,展示了共产党人为民谋利的胸怀和境界。
(四)以健康的理念体现群众路线: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群众路线在政治理论和哲学基础上的拓展,是时代精神的凝结和表达,其在群众路线上的基本要求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当好人民公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4]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维护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工作都要从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科学发展观是具体的方法体现,“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保证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15]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督促、保证作用。要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做到机关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干部坚守一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16]因此科学发展的方法、目标都与群众路线密切联系。
(五)以未来蓝图体现群众路线: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不是某个人的愿望,而是中华民族的愿望,它需要凝聚群众的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位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17]中国梦的依靠是人民群众,并且不断为人民群众造福。“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18]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服务人民的过程,“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来进行,尤其要关注各方面困难群众。群众生产生活遇到了什么困难,要千方百计加以解决,能解决的要抓紧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19]
上述方面的表述体现出共同的特征:一是尊重群众实践,集中群众智慧,这是“从群众中来”;二是服务群众生活,体现群众意愿,这是“到群众中去”;三是循环往复,不断探索和总结良性循环、螺旋上升的路子,这是群众路线的实践规律;四是思想和实践的一致性,把思想变为现实,这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机制。总体上看,群众路线由政策选择、教育导向为主开始向规范化、制度化、机制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群众路线的服务对象和具体形式趋于多元化,重视民生问题和社会建设是新形势下群众路线的基本着力点。
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和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的一致性
从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延伸和发展起来的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
(一)在群众路线的理论要求和思维方法上,都致力于提高理论水平和深化社会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人应该通过实践证明思维的真理性、思维的现实性。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承袭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维逻辑,把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看成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认为无论是什么工作,最终都要靠群众来完成。没有广大群众的努力,再简单的工作、再好的工作思路和方案,也不可能实现。要做好群众工作,首先是相信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是团结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后是依靠群众,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凝聚群众的力量,真正为群众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作的好与不好,最终靠人民群众裁决好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13](p18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就是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就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正确的群众观,包括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理解群众、关心群众,在工作中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依靠群众,真正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代表群众利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准则。
(二)在群众路线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信念上,都要求依靠群众和服务群众
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的基本要求是为社会的大多数人服务,他们认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p42)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源于群众,必须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这不仅仅是理念定位,更是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邓小平强调“拿事实说话”,用实践和实绩取信于民,“人民是看实际的”[20](p296),“人民,是看实践的”[20](p381)。中国共产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要从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高度理解和把握群众路线,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
(三)在群众路线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上,都致力于人类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解放”将会消除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裂,使个体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成为类存在物,使人自身的社会力量不再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出现并同自身相分裂。“人的解放”的主体是广大无产阶级,这并不局限于实现人自身的解放,还要扩展到其他领域。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标志是未来生活的美好。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载体是共产主义社会,它既是人的实践场所,又是人的发展空间,也是人的解放的必然环节。中国共产党致力于维护和发展群众的利益,把人民群众的发展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需要的满足和自身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维护人们的利益,是衡量群众路线落实效果如何的根本标准。对共产党人来说,一切活动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利益为代价,要致力于提高人的素质、改善人的发展环境。在这里,生产力的标准、社会进步的标准、实践的标准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联系起来,体现了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坚持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统一,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统一。
(四)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依赖路径上,都致力于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理论的作用效果不是靠激情就能达到目的的,它需要实践的推动。如果实际生活缺乏精神活力,精神生活无实际内容,那就根本谈不上思想贴近现实或现实贴近思想。中国共产党一贯强调知行合一,强调群众路线的理论要求与实践目标的一致性。“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面想象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的情况。”[21]好办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归根到底来自人民群众实践。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胜利,都是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和创新分不开的。群众路线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执行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路线的实践形式是创造和创新,这也和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完全一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
[8]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8.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9.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2.
[1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37.
[12]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451.
[13]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4]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0-14.
[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46.
[1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015.
[17]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人民日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
[18]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29、30.
[19]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2-28.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1]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