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4-02-12郑嘉恺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郑嘉恺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0)

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郑嘉恺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0)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在新媒体条件下,高校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作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人际关系更加脆弱,信息发布趋于失控,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

一、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信息传播与交流上的“无屏障性”增添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在新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在时间、空间上都处于“无屏障性”状态,从而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为严峻的挑战。另外,由于大学生从网络中所获得的信息资源具有难以控制性和不确定性,这就使一些大学生在不良信息的长期影响中道德观念和思想认知产生偏差,从而影响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新媒体的这种负面影响不仅削弱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功能,还加大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和道德观念的难度。

2.新媒体的互动性和虚拟性容易造成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和心理信任危机

由于新媒体传播技术有着较强的互动性和虚拟性,人们多选择化名或匿名的方式交流,言语真实性和规范性无法保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大学生会把网络中的信任危机带到现实生活中去,造成自身真诚性的相对缺乏,进而影响生活中良好人际关系的确立。同时,网络中虚拟的角色交往和间接的心理交流也减少了大学生交流中的心理负担,从而使他们表现出异常坦率与真实的一面。当这种表现固定下来之后,就会与他们现实中的表现形成较大的差异,容易导致他们出现双重或多重人格,引发人格障碍或心理信任危机。

3.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

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把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有效地连接起来,并模糊了二者之间的界限。在长期的网络聊天和交流中,大学生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剥夺独立性知觉,从而在“虚拟时空”中逐渐失去自我和理性。面对新技术传播媒体带来的挑战,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政策以及教学目的等都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从而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增添难度。

4.新媒体技术的广泛传播与应用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媒体技术广泛传播与应用的大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媒体素养决定了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对新事物的认知程度。由于受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和新技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认同感,这也决定了他们常常是新兴媒体技术的最早接受者和推广者。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为处于信息传播的劣势地位,再加上他们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重视不够,他们在网络技术使用、新事物的感知和新观念的更新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和应用,通过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1.开放性的信息传播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形成的网络体系,不仅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还有信息传输快捷、覆盖面广和交互性强等优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作用下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教学资源,并在吸纳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更好地创新。同时,也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来更加主动和大规模地传播正确的政治理论和思想,从而拓宽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新媒体的快捷性和灵活性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

一直以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且辅之以座谈、谈心、讨论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和手段。在新媒体条件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凭借博客、手机短信、网络论坛等快捷、灵活的优势来拓宽和丰富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新媒体可以将教育内容通过语言、文字和图片等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给大学生,使得大学生接受的思想教育更为直接和深入,也可以突破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3.信息传播的平等性和多边性可以增强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信任度

由于人们的思想具有隐蔽性特征,许多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并不愿意向教师吐露内心的想法,这也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阻碍。新媒体信息传播手段的虚拟性可以使大学生在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时,消除心理戒备,大胆地向教师倾诉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

4.新媒体的双向互动性可以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网络提供的文章和形式多样的资料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他们在同一时间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这种双向互动性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还可以让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5.新媒体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可以使人们在虚拟的环境中交流,减少自身的心理防范,从而缩小人们心理上的距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利用论坛、短信、博客、QQ聊天等信息传播形式来使教育双方更好地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条件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有效措施

1.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他们个性化成长

在新媒体条件下,信息传播模式是从“大众”到“小众”的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个体通过信息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中来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在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重视“理论灌输”的教育观念,通过教育角色的良好转换来实现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2.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新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注重从高校、家庭、社会以及个人等多方面来构建网络立体化教育体系,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形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新媒体技术应用的研究,积极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教育内容的更新来引导大学生加强对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的关注,从而让他们在立体化的学习教育中增强自身思想的敏锐性和洞察力,提升综合素养。

3.建立、健全信息监管机制,促使新媒体技术信息监控实效性的提升

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信息,相关部门要在各个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对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技术的管理和监控,积极推进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立法执法,通过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建设来净化网络信息,为大学生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

[1]陈长旭.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青年文学家,2012(6).

[2]刘旭.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郑州大学学报,2013(5).

[3]胡莎.新媒体给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金田,2013(2).

[4]徐晶,胡雨霞,李玲.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5]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2).

[6]何国强.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9).

编辑 朱荣华

G641

A

2095-8528(2014)01-073-02

2014-04-26

郑嘉恺(1990-),男,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