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设计性实训课程模式研究——以人才替代性为视角
2014-02-12徐黎
徐黎
会计专业设计性实训课程模式研究——以人才替代性为视角
徐黎
(南阳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会计专业人才是有层次性的,大学会计教育的定位应是培养替代性较弱的高端会计人才。大学会计教育的共性是培养学生的会计理念,使学生学会按照会计思维思考和处理会计问题,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强化会计专业设计性实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会计;替代性;设计性实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而实训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在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实验教学多数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其教学内容只是理论教学内容的翻版,其教学方式只是把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练”,这与创新型人才目标不匹配。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高校将当前的验证性实训转型为设计性实训,通过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化、实验教学内容的重组以及实训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学生在设计中进行信息收集、交换、分析和判断,获得知识和能力。
一、会计专业人才替代性分析
会计是服务于企业的,会计专业的市场定位和培养目标必须立足于企业需求。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都要围绕着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来进行。
(一) 会计工作岗位层面分析
就企业而言,会计的岗位工作大体分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两个层面。
会计核算层面的工作,是按照固有的会计模式和核算程序进行的,其内容包括对企业供产销等日常经营活动中原始凭证的收集、记账凭证的编制、会计凭证的输入和账表信息的输出等。从事程序化核算工作的会计,一般不需要通过思考、分析、判断进行创新,因此只要经过短期的会计知识培训即可胜任工作,属于低端会计人才。
会计管理层面的工作,指按照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采取灵活的方法和程序组织会计工作。从事管理层面工作的会计属于高端人才,应具备较强的会计思维能力、从企业内外部获取信息的能力、沟通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会计决策能力,应该能够洞悉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有效地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开展创新型活动,例如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的决策、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与测试等。
(二) 会计专业人才的替代性
会计专业人才的替代,主要是指非会计专业毕业生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替代,另一层含义是不同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之间的替代。
低端会计人才的培养完全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渠道多(主要由社会培养机构承担),周期短,规格低,被替代性强。目前,企业对低端会计人才基本上没有设定门槛,只要求能够明白账理并能按照程序工作就可以了。低端会计人才知识结构单一,供给增长快,目前已经供大于求。同时,一些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经过短期培训之后即可胜任低端会计工作,这加剧了低端会计人才市场的竞争。
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一般是由高校承担的。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教育,并按照不同的市场定位和特定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较强,因此高端会计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强。目前本科综合性高校(包括师范类高校)都开设了会计学专业或财务管理专业,大都力求通过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来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所培养人才的不可替代性。但是,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目前大都处于口头阶段,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极少体现特色专业的要求,因此各层次高校所培养人才的规格雷同,没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各个人才层面上均展开竞争,导致了人才的结构性失衡,核算型会计人才过剩,管理型会计人才不足。
二、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 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率先提出来的,其核心理念是:企业资源、能力和知识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他们还特别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整合资源的能力。企业好比一棵大树,树干和枝干是业务单位,树叶、花朵和果实是最终产品,而为所有这一切提供营养并起支撑和稳固作用的树根就是核心竞争力[1]。
核心竞争力理论后来被国内外教育学家和教育管理学家频繁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主要观点有: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特色;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校园文化;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水平的教授;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制度和运行机制;等等。归纳以上观点,大学核心竞争力具有三大品质:一是学不到,即不可模仿;二是买不来,即与主体不可分离;三是偷不走,即不可转移。大学竞争力体现于学校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之中,并在以后的生存发展中长期起作用。资源整合能力其实就是学习能力,有了学习能力,特色、文化、制度、师资都不难形成和获得。大学之所以称为“学”,说明它是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而“学力”的强弱,特别是“学力”自主性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的地位。
(二) 大学会计教育的定位
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两种。会计人才职业培训主要是指直接与市场对接的社会培训,它只就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会计岗位进行培训,以考证培训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周期短,办学成本低,主要定位于为企业培训会计操作人员。会计人才学历教育主要是指大学会计教育,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研究型会计教育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理论课程占主导地位,实践课程强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口径较宽,培养的人才基础扎实,专业拓展能力强。应用型会计教育以市场为导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专业课程设置面向行业而不针对特定的岗位,培养的人才通用性强。大学会计教育的共性是培养学生的会计理念,使学生学会按照会计思维思考和处理会计问题,并具有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大学会计教育是培养高端会计人才的,低端会计人才培养工作可以交给培训机构。大学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不同于职业教育,大学会计教育要以职业判断、创新能力培养为主旨,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实训教学方法。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七条规定“存货的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这里的“合理的费用分配方法”,是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而不同的方法选择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会计人员应当能够预见到自己的选择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这要求学生要有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三、会计实训模式分析
(一) 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训是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且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假设对相关理论进行验证(如验证借贷记账法在企业里是如何应用的),从而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理论知识的技能。验证性实训通常只涉及一门课程的知识,因而依附于课堂教学,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是封闭式的,有固定的操作程序和确定的答案,学生只需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例如,各高校开设的基础会计实训课程,从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户直至编制会计报表,学生只需按规定的会计流程进行操作,显然属于验证性实训。
(二) 设计性实训
在设计性实训中,学生必须对多学科、多渠道的学习资源进行整合,这是设计性实训与验证性实训最主要的区别。对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它既是产生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对能力的体现。设计性实训又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它除了要求学生博采其他学科知识之外,还要求学生在实训项目选定后自主地安排工作计划,完成实训任务。
设计性实训的优势在于:
1.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是因为“提出问题”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意识[2]。设计性教学摒弃了传统的“接受学习、被动模仿”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其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在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导入设计性元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从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上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
2.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成不变的会计制度和方法是不能满足企业会计工作需要的,企业会计要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学会如何学习知识。与验证性实训不同,设计性实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它不是让学生靠模仿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验证性实训有利于学生通过研究和探索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现代企业会计工作不是靠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不同层次会计人员的通力协作才能顺利进行。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有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掌握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技能。会计系统本身也是一种信息系统,它在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的同时,也依赖于他人的信息。例如,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和提取金额就需要设备管理部门、市场开发部门的信息支持。科学的决策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因为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且可能在某些认识上存在偏见,而集体决策可以取长补短。争论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思想碰撞可以产生智慧的火花。设计性实训以团队为基础,需要团队成员的协同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时,就需要协调和沟通。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自发产生一个个“权威”,这些“权威”正是大学会计教育所要着力培养的领导型会计人才。
四、会计专业设计性实训的操作
一般说来,会计专业的设计性实训教学,应依次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1. 实训项目的选定。实训项目的选定是设计性实训的基础。实训项目应当具有研究的价值,即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与难度、较好的开放性,应有多种解决方案并适于学生分工合作,应使学生通过大量讨论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实训项目还必须有一条能够贯穿多门课程知识的主线,具有重组多课程知识的功能。例如,成本会计课程中的“品种法”就是比较理想的实训项目,它涉及材料费用分配、工资费用、折旧费用的分配、完工产品成本计算、登记账户等多个程序,可以提供多个工作岗位,适于学生分工合作,而且可以给学生创造认知冲突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团队组建。实训项目是由团队来完成的,项目选定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组建团队。团队成员要具有互补性,包括性格、知识结构、性别等方面的互补性。
3. 实训过程控制。实训过程控制是实训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为了保证实训质量,每个团队都应当根据实训目标制定周密的方案,内容大体上包括分组拟定工作提纲、岗位分工、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及时间安排等。
4. 成果展示。成果展示环节既是实训工作总结阶段,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果展示是由各个团队推选代表进行主题发言,展示集体研究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辩论和交流,反思实训过程中存在的疏漏和不足,从而激发团队成员继续进行探索性学习的欲望。
5. 成果评价和考核。设计性实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因此,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应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标准应具有开放性,也就是说应当引入一些非定量的指标(如学生的参与度、小组发言的积极性等),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化,除了指导教师之外,学生也应该参与评价。教师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出勤、设计的合理性、结果的可解释性等;学生评价应以团队成绩为基础,即根据团队成员贡献大小分配分数,因为个人绩效毕竟建立在团队绩效基础之上。
[1] 郭秋平.自主学习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以哈佛大学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81―185.
[2] 龙慧灵,熊黎,龙海明.论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社会科学家,2010(8):119―122.
[3] 陶云龙.谈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44―147.
〔责任编辑 张继金〕
2013-11-06
徐黎(1963―),男,河南邓州人,教授,注册税务师,硕士。
G642.0
A
1006−5261(2014)04−01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