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继续社会化的障碍及对策
2014-02-12李建玲
李建玲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继续社会化的障碍及对策
李建玲
(河南工程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系,河南 郑州 451191)
为适应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农民必须进行积极的继续社会化。目前农民继续社会化存在着认识不足、渠道不畅、经济支持欠缺、社会结构不开放等障碍。提高认识、拓宽渠道、加大经济支持力度,建立开放的社会结构是促进农民继续社会化的主要策略。
城镇化;农民;继续社会化;障碍;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策略。之后,我国城镇化率便以每年1.35%的速度递增,2011年,城镇人口已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可见,我国已将城镇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未来数年城镇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我国将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我国的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更是人的城镇化,就是要把农民真正地转移到城镇中来,实现农民与城市社会的实质性融合,无疑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环节。我国农民的市民化过程不仅要求城镇具有较高的接纳农民的能力,能在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还要求农民的自身素质、职业技能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生活方式、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做出积极的改变[2],也就是说,为适应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生活的需要,农民必须进行积极的继续社会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继续社会化的成败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在城市中的生存与生活,而且也影响着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继续社会化的不成功,不仅使农民在城市生活中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而且也会出现城镇新居民和原有市民相互防范、相互隔离现象,从而增加社会管理的难度,威胁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一、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民继续社会化的障碍因素
(一) 认识不足
认识不足是阻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继续社会化的根本原因,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市民化进程。认识不足表现有二:其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继续社会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他们看来,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继续社会化可有可无;农民继续社会化投资大,见效慢,任务艰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农民继续社会化使农民具有知识和技能,拥有更强的权利意识,农民闹事现象会增多,农民更加难以管理,工作难度将会增加。其二是农民自身继续社会化的主动性不强,存在着观念滞后现象。首先,农民普遍缺乏终身教育观念。在我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人过三十不学艺”是农民普遍奉行的观点,而且根深蒂固,严重制约了农民继续社会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对河南省S村成年农民的调查中发现,有的农民认为自己年龄较大,家庭负担也比较重,不适合再学什么技能,参加学习和培训不仅花钱,还浪费时间,耽误赚钱;部分青年农民认为“读书无用,挣钱为先”;大多青壮年农民认为自己不会再有什么出息,没有学习的必要;而该村老人普遍对“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不以为然,认为青壮年主要任务是“挣钱”,而不是“花钱学习”。其次,由于知识和视野的限制,多数农民对日益增速的城镇化进程以及城镇化对农民角色转变的要求缺乏深刻的体会,鲜有求知的紧迫感。河南省S村进城务工人员大多从事繁重、简单的体力劳动或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他们的待遇比较低,难以在城市立足,问及“如果在城市混不下去怎么办”,几乎所有人都回答“回家务农”,在他们大多数看来,进城务工是暂时性的,而“根”还是在农村。这种观念限制了农民在更深、更广的领域和范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也限制了农民融入城市。
(二) 渠道不畅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继续社会化还遭遇渠道上的障碍。农民主要是通过与自己相联系的各种社会关系、社区、学校和大众传媒等获取信息,获得进步和发展,但目前农民这几种获取信息的渠道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农民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是以家庭与亲戚为主的血缘、亲缘关系和以邻里关系为主的地缘关系。这两种社会关系网络具有很高的同质性,不利于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也不利于农民职业技能的提高。技校和成人学校是农民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场所,但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学校数量较少,费用较高,培训项目不多,远不能满足规模庞大的农民的需求。再加上国家对非学历教育不重视,资金投入不足,这些学校或培训机构硬件较差,高素质教师严重短缺,教育教学不能实现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广播、电视、杂志、图书、网络等大众传媒本应是农民获取城市信息的有力渠道,可如今很多地区广播已经退出农民的生活圈。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电视机普及率不断提高,电视节目不断丰富,成为农民接收和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农民文化程度和自身生活状态的局限性,农民在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偏向性,主要以文化娱乐为主,这种情况限制了他们对城市信息的了解。再者,由于农民工作忙、受教育年限有限、收入较低、图书阅览场所受限等原因,我国农民还没有形成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在调查中,多数农民反映他们打发闲暇时间的方式是“看看电视,和熟悉的人唠唠嗑,或者几个人聚在一起打打麻将或扑克”。在网络使用方面,农民中网民数量仍比较少。据对河南省S村的调查,该村有2000多人口,家庭中拥有电脑的基本没有,即便是在S村所属的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个人电脑的普及率也相当低。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农民远离互联网,不能有效地使用网络,处于比较严重的“信息隔离”状态,这使得农民缺少许多了解城市生活的良机。还有,基层政府对农民继续教育组织乏力,作用有限。调查发现,现今我国的大部分农民工聚集地区和农村的多个行政村,政府组织农民进行继续教育的规模不大,次数也不多,如S村所属的当地政府虽举办过几次培训,但由于力度不够而收效甚微。
(三) 经济支持不足
资金欠缺是农民继续社会化的瓶颈。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虽有较大提高,但农业生产成本却大幅上扬,农民的子女教育、医疗健康、住房建设及人情消费等支出增长迅速,制约了成年农民自身的教育投资,再加上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继续社会化回报少、效果不显著等原因,农民继续投资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虽然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这种投入主要用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和对困难农民家庭子女高等教育的帮扶上,而成年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投入严重短缺,致使我国农村成人学校举步维艰,数目不断减少,培训质量下降严重,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村继续社会化投资不仅面临着农民自身投资受限和政府投资短缺的现状,也存在着其他社会主体投资性积极性较低的问题。如:大多用人单位极力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愿在农民工继续教育上投入资金,甚至有些用人单位认为农民工流动性较大,因而拒绝对招用的农民工实施培训,拒绝承担农民继续教育的职责;民办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因投资农民教育成本大、时间长、回报少,再加上招生困难、政府支持不足等原因,也鲜有参与农民继续教育投资的。
(四) 社会结构不开放
农民参与城市社会生活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继续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因素[3]5−7,但我国社会结构的相对封闭性严重制约着农民参与城市社会生活,阻碍了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民继续社会化的顺利进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城市和乡村长期隔离,城乡几乎处于一种隔绝状态,农民与城市市民在文化素质、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交通状况大为改善,信息传输日益发达,人口控制有所松动,为农民进入城市和了解城市提供了可能,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社会资源享有权的差异,使得我国农民的城市迁移行为是有限的、短暂的和局部的,农民成为农闲进城务工、农忙回乡务农、定期在城市和乡村流动的两栖人,这造成了农民对所生产生活的城市社区难以产生归属感。再加上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民在城市中从事着“脏、累、险”的工作,他们的收入待遇普遍较低,较低的收入决定了他们消费行为的低廉性、居住区域的边缘性和聚集性,进城务工人员只能选择城中村或城市较远的地方居住。这种状况限制了他们与城市居民的交流和互动,使得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疏离感。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与城市处于严重的隔离状态。这制约了他们对城市行为规范的学习,影响了他们城市性和现代性的提升。
二、应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继续社会化障碍的策略
(一) 提高认识是农民继续社会化的首要条件
切实地转变观念是农民继续社会化的关键因素,而推动农民继续社会化观念的转变,至少要提高两个认识:一是应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对农民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党和政府应把农民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将其纳入我国国民教育整体规划中,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考核中,制定科学的、长远的农民继续教育规划方案,建立农民继续教育的考核、监督机制,明确农民继续教育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改变“可搞可不搞,可认真搞也可敷衍塞责”的认识,改变只在会议、报告和文件中重视而实际却并不重视的局面。二是提高农民对我国现代化、城镇化发展趋势的认识,改变其“读书无用论”错误观念,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此,需要政府、学校、农民自身等多方面努力。首先,政府要积极地组织农民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使农民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具有高度的认知。政府还应制作相关方面的教育宣传片,通过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宣传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使农民认识到继续学习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次,学校要加强农民在校子女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教育和城市适应性教育,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观念,并通过他们带动成年农民学习观念的提升及其对城镇化进程中自身继续教育的重视。再次,消除制度障碍,继续扩大农民的外出流动量,提高农民融入城市的积极性,鼓励城市居民和农民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发挥城市居民对文化渴求的示范作用,使农民认识到自己在城市中的边缘位置与自身素质有密切关系,督促和激励农民积极地转变学习观念,提高继续学习的自觉性,使终身学习成为习惯和需要。
(二) 拓宽农民继续学习的渠道
拓宽农民学习的渠道是农民继续社会化的重中之重,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采取措施:一是建立农民继续社会化培训基地。政府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具有公办性质的农民继续教育培训中心,也可以选择具有相当实力的成人学校或培训机构作为农民继续教育培训的场所,对农民进行邻里同事关系、心理健康、法律、育儿、卫生健康和非农职业技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二是以政府为主导,利用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民间团体等资源组建农民继续教育宣讲团,采用包括讲座、展览、会议、技能培训等形式,在节假日或农闲之时,在各个乡村或城市郊区、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工厂企业及其生活的社区开展农民的非农就业技能培训和城市融入教育。三是充分地利用城乡社区内的报栏、宣传栏、文化墙、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开展农民继续社会化的宣传活动。政府应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利用社区内的宣传媒介,向农民介绍与城市生活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应鼓励农民使用互联网,对农民使用互联网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与此同时,要专门建立农民城市融入网络服务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就农民文化技能的提升和城市适应性问题开展一系列远程教育讲座,使农民能够利用互联网开展继续教育的学习。四是扎实开展城乡社区图书馆建设,努力实现图书馆的基层社区全覆盖;加强社区图书馆管理制度建设,合理地安排社区图书馆开放时间,提高农民借书、读书的方便性,使农民能够合理地安排工作和学习时间,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继续教育和学习;增加社区图书馆的馆藏图书数量和书籍内容覆盖面,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五是基层社区组织应定期开展社区邻里活动和多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4],为农民和城市市民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并建立有效机制确保农民和市民能够稳定、长期地交流,促进农民和市民的相互接纳。
(三) 加大经济支持力度
为农民继续社会化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是农民能够继续学习的先决条件。针对目前我国农民继续社会化资金投入不足的现实,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大对农民继续社会化的经济支持力度:一方面,要提高农民工资收入和失地补偿收入,完善农民的医疗、养老、住房等各种社会保障政策,加大对故意拖欠农民工资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农民的合法收入得到保障,切实地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加强农业科技的教育和推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农民有较强的经济能力对继续社会化事宜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政府应对农民的继续教育给予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每年政府可以从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农民继续教育资金[5]52−53,对农民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或农民自身继续教育进行补贴,使农民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师资力量有较大增强,以保障农民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培训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农民继续教育基金的领取,必须是在农民确实接受了培训并取得了相应证书之后方可,这样可以保证农民继续教育基金不被挪用和冒领。另外,政府应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农民继续社会化建设,并制定相关政策,积极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金融支持等手段,鼓励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社会团体等参与农民继续教育培训。
(四) 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局面,建立开放的社会结构
开放社会结构的建立,有利于农民积极地参与城市社会,增加其城市生活的经验和经历,增进农民对城市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利于农民和城市居民的交流和互动,从而习得适应城市生活所必需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等,使其具有城市性和现代性。因此,开放社会结构的建立,是农民继续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农民城市融入问题的必经之路,更是我国城镇化的必然选择。从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来看,开放社会结构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相关制度的调整与改革,而且需要城市建设等方面的调整与改革。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局面,加快户籍、教育、社会保障等制度的调整和改革,确保农民进城务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其次,要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快劳动关系的立法建设,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在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方面能够获得与城市市民相同的劳动待遇。再次,要加强城市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促进城市市民和“新居民”的融合和交流,减少城市社区居民对农民的排斥和敌视。另外,还要加快公共服务特别是住房保障制度创新,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扩大农民城市生活空间,从而增加农民与市民的社会互动和交流,为农民融入城市社会提供机会。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08].http://cpc.people.com.cn/18/.
[2] 关云龙.失地农民的继续社会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
[3] 张春龙.进城农民行为规范再社会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1.
[4] 姚秀娟,彭兰岚.社区教育:外来务工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径——以深圳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7).
[5] 童华胜.城市化进程中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继续社会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责任编辑 叶厚隽〕
On the Obstacl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Farmers’ Continuing Socia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LI Jian-ling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Zhengzhou Henan 451191, China)
The farmers have to continue being socialized actively to meet the needs of urbanization. The less awareness, blocked access, money shortage and unopened social structure restrict this socialization progress. The main solution is to raise their awareness, expand the channels, increase financial support, and establish an open social structure for overcoming these obstacles.
urbanization; farmers; continuing socialization; obstacles, solutions
2013-11-04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项目(2013B084)
李建玲(1976―),女,河南淅川人,讲师,硕士。
C91
A
1006−5261(2014)04−00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