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社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14-02-12练志宁
练志宁
(广东培正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830)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1]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围着课本转,围着教师转,围着考试转的现象日益固化,以至于本来是丰富的、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变成了空洞的、没有温度的理论说教,造成高校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厌恶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日益严重。[2]有鉴于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高校体育社团由于拥有丰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上其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团队性、体验性等特点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如何利用高校体育社团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何使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透过高校体育社团活动而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生信念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路径的内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起源于隐性课程理论的研究,1966年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 (P·Jackson)在《课堂中的生活》一书中提出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它不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而是常采用“迂回”“渗透”的教育形式,以不被人注意的形式存在于校园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中,让受教育者去自我感受、自我领悟、自我提升;将受教育者引入正确的人生旅途,进而培养成知礼、诚信、勤奋、有充分职业准备的人才。[3]
所谓路径,有道路、达到目的地的路线以及办事的门路、办法的意思。[4]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这里是指达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通道与方法。
2 高校体育社团的概念与特点
2.1 高校体育社团的概念
高校体育社团是指在高校范围内,由高校学生自发组织的,自主参与的,以特定体育活动为载体的群众性体育组织。[5]
2.2 高校体育社团的特点
2.2.1 项目多样丰富
体育项目的丰富性决定了高校体育社团的多样性,调查显示,目前高校体育社团少则7个,多者达15个以上,多样化的体育社团为在校师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与活动平台。
2.2.2 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和活动规则
调查显示,在管理方面,目前高校体育体育社团普遍分为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外部管理即接受上级部门的管理。如社团联合会、院团委等。内部管理即社团内部事务的具体分工。在活动规则方面,几乎所有的高校体育社团的训练与竞赛等活动都能与该项目的最新竞赛规则接轨。
2.2.3 参与自愿与管理自治
高校体育社团在体育部门或校团委的宏观指导下,社团内部事务与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具有很大的自主权,社团能否蓬勃发展,除了学校管理部门必要的支持外,主要与社团骨干的组织管理能力有关,因而学生自治是高校体育社团最大的特点。在参与方面,体育社团队是以学生兴趣为基础,自愿性加入为原则面对所有学生开放。
2.2.4 企业化运作
调查显示,高校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学校拨款、会员费以及社团到校外争取到的赞助费。其中学校拨款极少,只有每年承办全校性的单项比赛才有一定的比赛费用,体育社团的日常运转主要靠收取会员费来维持。因此,高校体育社团会员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够维持正常的日常开支乃至盈利。为了生存与发展,高校体育社团有强烈的内在动力去获得盈利,扩大影响和创造品牌。比较成熟的高校体育社团已基本具备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特征。
3 高校体育社团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优势
3.1 高校体育社团的多样性提供丰富的符号价值
每个高校体育社团均以特定的运动项目为载体进行组织与活动,体育社团建构的物质环境与核心理念,必然强烈的体现该运动项目的精神传承与价值理念,因而,某一体育社团必然具有该项运动的符号价值。比如:跆拳道社团具有礼仪、自律的符号价值;篮球社团具有竞争、协作的符号价值;街舞社团具有激情、自我的符号价值等。学生加入某一社团及参与社团活动时,必然是以认同该符号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则为基础。高校体育社团能够让参与者无形中接受某种符号价值的方式使其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2 明确的规则有利于契约精神的培养
定期开展特定项目的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社团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各种体育活动都有明确的运动规则,参与者遵守相应的规则是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体育活动规则的契约性能够使高校体育社团会员潜移默化中建立公平、民主、平等、协作等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
3.3 自愿参与和自主管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自愿参与以及自主管理是高校体育社团的特点,体育社团中,没有师生之间天然的权威——服从等级关系,社团成员最大限度实现了平等的关系,成员之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在活动中,成员间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看做是自由意志的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3.4 企业化运作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角色体验
一方面,社团内部明确的分工必然需要设置大量的职位,如某职业字院的篮球协会分为策划部、宣外联部、财务部、竞赛部、训练部、裁判部、秘书处传部等。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体育社团已具备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特征。出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社团骨干必须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好顶层设计,然后在所在职位上竭尽所能保证社团的顺利运作,才能够在众多社团竞争中免遭淘汰的命运。在这过程中,参与高校体育社团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角色体验,帮助学生加速社会化的进程,为其毕业后的创业、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目前校体育社团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现状
根据隐性课程理论,隐性课程所涵盖的内容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这部分课程有意识地被某些人或机构所隐蔽,这些人或机构知道这种被隐蔽起来的课程是什么和藏于何处。例如,在教科书中常体现“文以载道”,也就是教学的教育性,这部分内容的呈现是隐蔽的而不是外显的,但同时又是“隐藏者”有意识这样做的;二是这部分课程是无意识地被隐藏起来的,没有人去有意地隐藏它,如师生间的日常交往,这种交往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常是无意的、非计划的。[6]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管理者虽然知道高校体育社团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有利于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并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持。但高校体育社团是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所起的作用仍然处于无意识的阶段。目前很多高校体育社团仍然面临着活动场地、运动设施少,活动经费小不足、体育教师指导力度小、学院领导不够重视等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如何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有意识地利用高校体育社团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来达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5 加强高校体育社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有效性的对策
要加强高校体育社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应该是教育者有意识的行为。首先,教育者必须能够清楚意识到高校体育社团中隐藏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什么,以及它藏于何处,然后才能有意识地加以干预。在此,以高校体育社团作为路径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所有能够使学生的思想、态度、人格、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往健康积极的方向引导的内容的统称。按照隐性课程理论,这些内容主要隐藏于三个方面:即物质方面、制度方面和文化、心理方面。加强高校体育社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对策,也应该由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5.1 进一步强化高校体育社团的符号价值
教育者可以通过物质环境的优化和美化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换成一种信息储存于有形的载体中,受教育者身处这样的环境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这些信息,受到陶冶与熏陶。[7]根据这一逻辑,要强化高校体育社团物质形式的符号作用,可以通过做好如下三个方面作为抓手。
其一,教育者应给予高校体育社团必要的经费、场地等支持,要求其保持活动环境的整洁有序,同时强调社团活动时,必须统一服装。统一服装对内能增加团队成员在社团活动中的存在感、认同感与归属感,对外起到强化团队形象,展示团队文化内涵的积极作用。其二,团队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团队发展的精神动力,它的存在能使团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与感染力。因此,教育者应要求高校体育社团必须形成自身的价值理念并凝练为精简文字的队训。比如北京大学山鹰社把山鹰精神“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巅”作为团队的精神传承,[8]成为团队成员共同的信念与行为准则。第三,要求高校体育社团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利用QQ、博客、微博、论坛等新的媒体形式加大自身的影响力。
5.2 加强体育社团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
体育社团的相关管理制度与活动守则是教育者以及体育社团核心理念的具体表现,是团队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教育者,完善社团外部管理的顶层设计,监督引导团队做好团队内部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是制度育人最重要的工作。
在外部管理方面,要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是举办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致的相关主题活动,比如体育优秀社团评比展示、体育社团文化节、体育社团活动展演等方式,通过活跃体育社团活动方式既使参与活动的人接受某种教育,又给予体育社团向外部的人展示团队形象与传递团队价值理念的机会。内部管理的制度设计上,为了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可以在教育者的主导下,把握团队内部规则建立时具备以下要素:团队岗位竞选化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精神;团队队员招聘拟公司化以加速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团队决策民主化以培养民主集中精神;财务收支透明化以培养廉洁自律意识等。通过以上度制的建立,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者预设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3 加入拓展训练以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
资料显示,传统课堂式学习的吸收程度约为25 %,而要求学员参与实际操作的体验式学习吸收程度高达75 %。[9]这也解释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近年来,拓展训练作为新兴的体验式的培训方式传入我国后迅速兴起,这种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的体验式教育手段,能把活动中所寓意的道理和观念牢牢扎根在团队和每个成员的潜意识中。拓展训练这一特殊的教育手段成为对传统课堂教育的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将拓展训练引入到高校体育社团活动中,是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得力手段。高校体育社团每周都有固定的团队活动时间,如果能在社团指导老师带领或安排下,将一些不需要复杂器材,简单易行的、具有特定主题的拓展训练地面项目按计划穿插在团队活动中。这一方面大大丰富了社团活动的内容。另一方面使特定主题的、抽象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了针对性、可操作、流程化的渗透方式。加入拓展训练,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已不仅是学生进行体能和技能的训练的平台,更是学生接受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等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
6 结束语
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日益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今天,高校体育社团以其丰富的符号性与角色体验平台等优势逐渐受到教育者的重视。要加强高校体育社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应通过强化高校体育社团的符号价值,以制度育人的角度来完善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以及在团队活动中有意识加入拓展训练等方式,使学生按照教育者引导的方向接受预设的、隐蔽于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其思想、态度、人格、价值观、行为方式的方面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1]郭晖.美国隐性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时代报告,2011(8):42.
[2]郭培芳.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10-11.
[3]徐国飞.试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73-74.
[4]百度百科.路径[EB/OL].(2013-10-06)[2014-02-22]. http://baike.baidu.com/view/59642.htm.
[5]曾令川.论大学生体育社团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2(23):326.
[6]360百科.隐性课程[EB/OL].(2013-06-09)[2014-02-22]. http://baike.so.com/doc/5591785.html.
[7]姜铁汉.素质教育下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22(2):48-50.
[8]360百科.北京大学山鹰社[EB/OL].(2013-06-22)[2014-02-22]. http://baike.so.com/doc/6426696.html.
[9]360百科.拓展训练——户外培训[EB/OL].(2013-03-14)[2014-02-22]. http://baike.so.com/doc/5342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