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思考
2014-02-12王亮清
王亮清
(河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1 新型农村社区体育的现实意义
1.1 新型农村社区及意义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四化”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规划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比喻道:“小康不小康,看看咱老乡”,一语道破了广袤农村才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之天机,道明了没有农村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社会小康之道理。基于此政府花大力气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亦应运而生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点而备受关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当前各级政府施政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合村并镇集中居住、完备生活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等措施的实施,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健全了生活保障,提高了生活质量,缩小了城乡差别,协调了社会发展。
1.2 新型农村社区体育及价值
学界之前所说的社区体育是指没有成立新型农村社区前的城镇社区体育,是实现全民健身途径之一,它与城镇化建设相伴而生,属于社会体育范畴。学界基本认同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大众体育三者之间可以相互代替[1]。社会快速发展给人们工作、学习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还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比如常见的“文明病”、“亚健康”等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高层的关注,随之强化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强调: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建成小康社会重要内涵,是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全民健身不光是城镇居民的事,还包括广大乡村居民。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国情、政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不平衡,广大乡村居民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公共体育服务。虽然政府试图改变这种局面,比如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等,但整体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值得欣慰的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在顶层设计上为扭转乡村全民健身被动局面提供了契机。
新型农村社区体育伴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而生,属于社会体育范畴,是实现全民健身的又一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担负起活跃居民生活、端正居民生活态度、满足个体需要、促进居民健康、融洽邻里关系、提高幸福指数的责任,还能发挥其“润滑剂”、“解压阀”的作用,和睦相处凝心聚力,使居民生活质量得到升华与提高,助推建设美丽家园,建成小康新农村。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善亟待新型农村社区体育突破以往城镇体育和村落体育的局限,面向更广泛的社区居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2 休闲体育是新型农村社区体育的必然选择
2.1 休闲及意义
现在所谓的休闲是舶来品,学界对英文“Leisure”有三种理解:第一种理解为没有强迫性色彩或自由的时间;第二种理解为尽到职业、家庭与社会责任之后,个人能够尽情从事的活动;第三种理解为一种精神状态,也就是个人心理感受到的放松与愉悦氛围。目前学界较为认同的休闲概念是:人们利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并能够从中获得快乐与愉悦[2],实现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3]。
休闲源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它标志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表达着生存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反映着时代风貌,它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紧密相连,并相互作用。未来学家预测2015年前后部分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让人们生命中50 %的时间用于休闲[4]。值得注意的是东西方休闲方式有着较大差异,东方休闲注重的是心灵的惬意和轻松,而西方休闲则充满着运动和刺激。
2.2 休闲体育及价值
休闲体育来自于英语“Leisure Sports”,学界也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为休闲体育是指为了丰富文化生活,调节精神,善度余暇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消遣、娱乐、放松、获得积极性休息,陶冶情感,以健康、高尚、文明、科学的方式度过余暇时间,它强调的是参与体育活动主体的活动时间;第二种解释为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进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通过挖掘其蕴藏的各种身体活动形式,在欢悦和谐的氛围中日积月累的实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恢复体力,抵御疾病,调节心理,调节情操,激发生活欲望,培养高尚道德品质,改善人际关系,满足精神追求以及享受高质量的人生乐趣等目的,它强调的是参与体育活动主体的身体活动;第三种解释为不管什么体育运动项目,只要把它作为一种休闲体育运动,从而达到欢欣鼓舞、身心快乐、心情开朗、消除疲劳等休闲体育的目的时,都可以称之为休闲体育,它强调的是参与体育活动主体获得的心理效益,即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笔者认为: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以直接或间接的体验,满足需求的一种自觉自足的社会文化活动[5]。是现代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更为符合现实。
休闲体育经学者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便在国内各个阶层产生强烈反响,使国民“零距离”接触到西方休闲与休闲体育的同时,更感悟到东西方休闲与休闲体育观念上的冲撞、思想上的震撼与行动上的启迪,真正意识到实现小康与身体健康及享受生活同等重要。解决温饱问题后的一句“往上升的是年龄,往下降的是生命健康质量”口头禅,提醒着人们“请客吃饭不如请客流汗”。通过全身心地投入、欣赏和体验休闲体育运动的乐趣,消除身心的禁锢,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在大汗淋漓中得到宣泄和补偿。正是因为休闲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高级形式[6],旨在满足大众休闲生活中健身与娱乐的身心需求[7]。所以,休闲体育才具有并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3 休闲体育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一个事物的产生与变迁都与其存在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即使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都是指人民大众的体育,可以相互替代。但是二者也都具有鲜明的历史烙印,如果先做一个假设:倘若人民大众的体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称为群众体育,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称为社会体育,那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否称为休闲体育?如果假设成立,则休闲体育代替社会体育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目前,中国社会仍处于转型期,经济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虽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初级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多大改变,地域差异、贫富差异、体育分配差异等不正常现象仍很严重。因此,转型期仍要持续一段时间,休闲体育在中国也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休闲体育代替社会体育还有一段路程。路虽说漫长,但不能不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成果带来的希望。
3 新型农村社区开展休闲体育的有利因素
3.1 较完善的群众体育行政管理网络体系
建国之初,毛泽东主席就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动员令,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贺龙元帅出任第一任主任。以后,除台湾省外,全国县以上政府机构均相继成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8]。群众体育司-处-科自上而下负责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加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人民体质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中国体育事业迎来了第一个黄金发展期。改革开放30多年,全国县以上政府机构相继恢复,并壮大了体育运动委员会(现称为体育局或教体局),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群众体育行政管理网络体系,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推出与实施,更是强化了群众体育司-处-科的职责和任务,促进了群众体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3.2 丰富的群众体育科研成果资源
群众体育是中国现代体育三大支柱(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之一,群众体育科学研究领域聚集着一批高职称、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丰富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新型农村社区开展休闲体育提供有益的借鉴。不同地域新型农村社区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经济基础,社区居民的体育爱好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势必影响着对体育的认识,项目选择、时空安排,以及场地器材均有不同的诉求。因此,在开展新型农村社区休闲体育的过程中要制定出切实可行、合理科学的实施方案,充分利用丰富的群众体育科研成果资源,成立相应的服务机构,创新工作机制,研发简单适用的休闲体育健身方法、内容和用品,为新型农村社区开展休闲体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3.3 强烈的社区居民体育意愿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四化”协调发展使得高产稳产保粮区、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生态宜居农村新社区协同建设与发展成为现实,居民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村民集中居住,空闲时间增加,健康长寿意识增强,以及体育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促使富裕起来的居民体育意愿逐渐强烈,社区居民强烈的体育意愿不仅为新型农村社区开展休闲体育提供了便利,还为新型农村社区休闲体育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驱力和原动力。
3.4 席卷发达国家的休闲体育热潮
工业革命后,西方发达国家的休闲体育迅速得到普及与提高,并席卷整个欧洲、北美,成为影响全世界发展的一个潮流。形成这一潮流的原因笔者不想多言,但需要解析这一潮流的三个特点:其一是重视休闲体育教育,美、英、德、日等西方国家无一例外地都将休闲体育教育置于重要位置,在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上都安排了大量的户外运动课和体育理论课,系统讲授、学习和掌握休闲体育的知识与技能,扩展学生休闲视野,丰富学生生存技能;其二是重视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休闲体育必须有产业作支撑,以休闲体育为内容的体育产业已成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三是重视休闲体育消费群体,发展休闲体育同样需要休闲体育消费作支撑。研究资料显示:美国的休闲消费已占GDP的7 %,在英国运动休闲对GDP的贡献率为1.7 %,俄罗斯为1.9 %。能否说发达国家休闲体育的今天就是中国休闲体育的明天?
3.5 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城乡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建设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3万个,投入经费达到118.3亿元[9]。到2015年要在全国50 %的行政村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建设10年拉动40万亿投资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2013年7月30日中央强调: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沈阳强调:体育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要把体育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促进群众体育全面发展。这些强有力政策的支持都为开展新型农村社区休闲体育夯实了基础,从国家层面上为新型农村社区开展休闲体育营造了良好氛围。
4 新型农村社区开展休闲体育的影响因素
4.1 新型农村社区休闲体育自身的局限性
目前看,可供新型农村社区开展的休闲体育项目并不多,局限于传统的篮球、乒乓球、秧歌和一些民间体育项目,略显单一、枯燥和乏味,难以激起居民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持久地参与休闲体育的热情。
4.2 保障机制薄弱
工作保障机制是新型农村社区开展休闲体育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决定着开展的效果和质量。能否开展和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基于健全的工作保障机制,否则长期有效地开展新型农村社区休闲体育将成为一纸空文。目前尽管我国乡镇、行政村的文化大院(站点)有专职或兼职人员,但是负责体育的专兼职人员却少之又少,数量和质量都达不到新型农村社区开展休闲体育的需求,况且开展工作所需的财力和物力也处于窘境。如果解决不好工作保障机制,那么新型农村社区开展休闲体育必定会受到制约。
4.3 监管机制尚不健全
《河南省建设体育强省规划纲要(2013—2020年)》中要求:到2020年河南省所有社区都要建体育组织。由主管体育的领导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并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共同开展好本区域、本社区的体育工作。但是,从实际调研资料看,许多社区的领导机构并没有真正发挥管理监督作用,分工不清、责任不细,缺乏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4.4 学校教育“重文轻体”
中国从古至今重文轻武,“一介武夫”等贬义词枚不胜举,视休闲为“游手好闲”,视休闲体育为“玩物丧志”和“不务正业”,这种错误的、陈旧的不良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号召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争做“三好学生”的时代,学校体育教育也未摆脱“小三门”的命运。直到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社会和学校仍然存在严重的重智育、轻体育,崇尚“体静心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教育观念,学生休闲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难以形成爱护身体、珍惜健康、崇尚休闲体育锻炼的浓厚氛围。城市教育尚且如此,那就不难想象广大基层农村中小学教育会是何种情景。错误的、陈旧的不良教育观念势必会对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产生不良影响,一定程度上阻挠休闲体育的开展。
4.5 健身意识薄弱
农村居民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和操持家务,闲暇时间有限,又加上居住环境相对闭塞,导致信息交流、人际交往不畅,致使接触新鲜事物滞后。造成体育健身意识薄弱,并产生诸如“身体无病等于健康”、“田间劳作等同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城里人的事”等等不良体育健康观。这些不良的体育健康观短期内不会随着入住新型农村社区而发生根本改变,肯定会左右部分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体育言行,会对开展休闲体育产生不良影响。
4.6 娱乐方式不良
近些年,新农村建设带来了社会巨变,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精神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但是,相对于城市社区居民而言,还有不小的差距,娱乐途径少、条件差、一些不良的娱乐方式,例如成年人赌博打麻将、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等仍然盛行乡里,不仅腐蚀着居民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更有甚者还会导致发生恶性治安案件,干扰休闲体育的开展。
5 新型农村社区开展休闲体育的建议
5.1 坚定信念持之以恒
既然休闲体育是新型农村社区体育的重要选择,那么就应该从现在开始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区休闲体育,纵然新型农村社区开展休闲体育还有漫漫征程,也要抱定信念攻坚克难、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开展休闲体育,早日迎来新型农村社区休闲体育的春天。
5.2 借助政府力量,建构多样性休闲体育健身平台
在新型农村社区开展休闲体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完善的群众体育行政管理网络体系和丰富的群众体育科研成果资源的优势,借助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顺应休闲体育热潮,开展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休闲体育活动,让广大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积极地参与到休闲体育活动中,享受休闲体育的乐趣,满足休闲体育的意愿,提高健康素质。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新型农村社区休闲体育,加深居民的认同感,唤起全社会对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与支持。辖区内深度推进青少年儿童“健康第一”教育,加大青、中、老年体育健康教育力度,促使抛弃不良的娱乐方式,倡导科学健身文明生活,共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果。
5.3 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保障机制
新型农村社区休闲体育自身的局限性,缺失的工作保障机制,以及形式化的管理监督机制都会阻碍新型农村社区休闲体育的深入开展。但是,面对席卷西方发达国家的休闲体育热潮和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育工作者,尤其是热衷于农村体育工作研究和从事农村体育工作的同志们要有历史责任感,积极探索解决新型农村社区休闲体育自身的局限性,缺失的工作保障机制,以及形式化的管理监督机制等问题,建立适应新型农村社区休闲体育发展的工作保障体制和监管机制。例如,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年龄、性别和体质特征,丰富休闲体育活动项目内容,改革活动组织形式,克服新型农村社区休闲体育的自身局限性;健全新型农村社区休闲体育工作组织机构,建立“政府+高校+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工作保障体制,提供必要的资金、人员和设施支持;完善监督与评价机制,责任追究和行政惩罚执行不力和适当行为等等。最小化不良的教育观、体育健康观和娱乐方式对开展新型农村社区休闲体育负作用的影响,促进新型农村社区休闲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1]袁明煜.休闲体育驻足中国的现实困惑与出路[J].体育学刊,2013,20(1):33-37.
[2]李洪国.制约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困境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2):47-51.
[3]田松青.休闲经济[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4]李相如.论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方向[J].体育文化导刊,2012(5):12-15.
[5]刘国永,彭程.政府主导下的我国休闲体育发展举措与实施效果[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6):1-5.
[6]包呼和.休闲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休闲体育面临的挑战与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2):20-23.
[7]《体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
[8]许立群.5年完成23万个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惠及亿万群众[N].人民日报,2011-03-24(03).
[9]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的通知[EB/OL].(2011-02-24)[2013-10-1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2-24/286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