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的作用

2014-02-11宁夏文化馆银川75000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资料

(宁夏文化馆,银川750001)

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的作用

●闫媛(宁夏文化馆,银川750001)

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数据库;文献共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的重要课题。

充分发挥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储藏、保管、信息建设与运用指导的作用,不仅是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社会职能,也是其应有的文化自觉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充分发挥图书馆海量馆藏的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供翔实的参考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历史的沉淀,它所存在的形式具有独特性、多样性、民族性的特点,要做好保护与研究工作,就必须占有足够的文献资源。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资料,这就需要发挥图书馆在文献收藏与整理方面的专业优势,按照相对科学的文献收藏体系,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基本分类,把蕴藏在民间的各种技艺绝活、传统文艺与珍贵习俗文化整理成为翔实的文献存放在图书馆。图书馆在知识组织与书目控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供重要借鉴。[1]

因此,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地方文献工作职能的重要作用。首先,搜集地方特色文化资料。(1)对存在现实完整物质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固定。(2)对残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可能详尽地搜集,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如片段性保护搜集,点滴性挽救搜集;(3)对濒临失传甚至已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挽救性的搜集与挖掘,主要对其所遗留的文化资料,以及在世传承人的技术技能进行挽救性保存。其次,整理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名录的建设。既要有物质性的纸质名录,也要根据当前的技术手段加强数字资源的名录建设,主要包括:起源、发展史、典型特色、文化意义、对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与载体形式等。

2 充分发挥图书馆广泛传播的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

图书馆作为文化性的公益事业单位,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支持研究作用。因此,图书馆要做好非物质文化类文献典籍的借阅管理工作,为那些喜爱、研究、兴趣拓展性的欣赏类读者,提供阅读服务,为他们准备更加科学与专业的专著、第一手资料与珍贵实物等,帮助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加全面详细的了解。这种阅读宣传,既具有针对性,也具有广泛性,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向更宽泛的范围。对于专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图书馆应通过组织专家交流研讨,邀请传承人或有关团体进馆讲座,展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书籍、图片、影音资料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播,在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关注程度和保护意识的同时,也可大大提升图书馆的影响力。

当然,也要建立现代化的宣传与交流平台,根据当前的科技发展水平,可以从三方面做出建设性的努力。(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数字图书馆,让读者在虚拟的网络与图书馆中体验更加真实的文化。(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的宣传网络团队,即图书馆的管理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爱好者与研究者通过网站或QQ群等即时交流平台,让他们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做出专业性的发布与各种话题的发起等,让热爱的人们在兴趣与好奇的满足中去积极地学习与传承非物质文化。(3)建设地域性或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并积极地探索更加科学与完善的挽救、保护与发展办法。尤其是针对那些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应积极地培养继承人与创新者,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与传播,以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3 充分发挥图书馆“数字”信息的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供快捷的服务功能

随着信息应用手段和信息内容的革命,数字图书馆已成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方面信息进行收藏、管理、展示和处理,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传统文化和艺术,并通过网络语言在互联网上存储、传播、交流,更加方便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查询。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口口相传、记录不多或难以推广的民间技艺,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相关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虚拟再现。图书馆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作为创新服务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文献信息中心、学术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的作用,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形态、存在方式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分门别类地以多种形式提供给使用者,使人们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信息,更好地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特色、学科特色、文化特色,彰显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4 充分发挥图书馆善于“保真”的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提供完整的“申遗”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社会记忆,在传承、传播和保护、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更改、曲解甚至损坏的情况,导致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是缺乏最原生态的资料,极大地影响了申遗工作顺利进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档案工作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既要有原始性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也包括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其中,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料包括文化遗产项目基本情况简介材料、申报过程性资料、宣传与保护性资料以及各种原始资料的转化性资料,如视频、图片、模型、文字记录与影像CAD动画模拟制作等。而对图书馆来说,其对原始资料的“保真”功能和档案管理的丰富经验,赋予了它解决这些问题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图书馆要注重调查收集最原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对调查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时,原则上要保持“原汁原味”,确保不失真、不变形。同时,对申遗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编目,建立档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体系化,妥善收藏。

5 大力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并与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相结合

我国地域广阔,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且分布极广,而当前我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数据库数量却十分有限,各地的文献数据库建设相对滞后。地方文献数据库是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与信息平台的开发,完善平台的搜索、展示功能,并将其与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结合起来,实现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共享。

总之,图书馆在充分履行公共阅读平台职能的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纳入馆内的重要工作范围,不仅会极大地提高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必将对完善图书馆服务功能起到积极作用。

[1]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现代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责任编辑]李金瓯

北京东城有了社区亲子图书馆

近日,由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和皮卡书屋合作开设的中英文少儿图书馆入驻体育馆路街道驹章胡同。这是东城区政府与民间机构“联姻”诞生的首个针对特定人群的社区图书馆,这家图书馆将服务内容锁定为“亲子阅读”。

“定制化服务最大的特点就是为某一特定群体提供专业化服务。”该图书馆工作人员说,“本馆的定向服务群体就是少年儿童,让他们到这里来阅读中英文经典,学习到课堂以外的更多知识。”

此次“联姻”也让一直致力于打造社区图书馆、推广亲子阅读的皮卡书屋第一次在社区找到了“落点”。皮卡书屋是一家民办、非营利性少儿中英文图书馆,馆长程欣表示,虽然此前皮卡书屋已经在北京开设了4家分馆,但这是第一家与政府合作入驻社区的分馆,与政府的合作让皮卡书屋离“社区图书馆”的初衷更近了。

——摘自2014年7月25日《中国文化报》

G252

A

1005-8214(2014)10-0103-02

闫媛(1975-),女,宁夏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10余篇。

2013-10-28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资料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