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师在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2014-02-11李晓通张予云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大学生体育

李晓通,张予云

在高等教育中,各学科知识的教学都更具思辨性、综合性、启发性和指导性,教师的作用更为突出,大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在健康教育方面,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表现四个方面对健康进行了重新定义。说明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已进入更深的层次,健康概念也被赋予更广泛的内涵,覆盖到更广阔的领域,更具整体性、广域性、协调性、联系性和发展性。在目前的大学教育环境中,学校仍只把学生体质健康作为评价学生健康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各种具体的评价标准也围绕这一指标制定。然而事实上这种做法很难对学生的综合健康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大学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充分展现作为其最基本职能的育人属性[1],不容忽视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培养。首先从学生的健康主体着手,剖析影响他们体质健康的主观因素,以此为参照,不断完善自身知能结构,转换工作思路,多角度提高学生的健康认知和体质健康水平,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1 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特征与功能

1.1 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由于相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对未来的种种设想,多数学生开始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健康认知能力已成为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师对学生认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思想层面,结合认知心理学原理,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应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独立性和内视性。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信息获取能力,可以借助多种手段获取自身体质健康信息,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独立判断,并且在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进行返观内视,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客观评判;其次,联系性和思辨性。健康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具有联系性,健康水平与先天禀赋、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具有关联性。这些内、外部的各种要素是一种客观的思辨性的存在。大学生在健康认知方面应表现出较高的逻辑思辨能力,善于发现各健康要素之间的联系;再次,能动性和调控性。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在一定目标的支配下,认知能力常常能转化为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意志力,并且不断调控情绪状态,发挥更高的效力。

1.2 健康认知能力对大学生的健康促进功能

健康认知能力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和生活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下几个方面:首先,良好的健康认知能力有助于学生对自身身心健康的自我诊断。通过一定量的健康和卫生保健知识的习得,制定运动处方,选择保健方案,保证良好的体能和心理状态,满足学习和生活的各种需要;其次,健康认知能力决定了他们健身活动的实践能力。健康的标准为大学生设定了一个可延续的良好的身心状态,并且要求学生寻求适合自身的路径保持下去,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科学地统筹学习和生活,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再次,良好的健康认知能力是确立科学的健康观的前提。大学生的健康观是建立在一定健康认知水平基础上的一个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的概念,既表现为表露出来的健身习惯及日常行为,又能反映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素养。而健康观可以看作他们自身素养的一部分,是他们卫生保健知识、运动情绪、健身技能、生活情操等的综合表现,具有更深刻的教育意义。

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对自身体育生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基本任务。教师应深刻认识这一点,并以此为指导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知能结构和工作方法。2003年就有研究者提出,大学健康教育应构建包括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的课程目标体系[2]。这一观点至今仍具有代表性。

2 现阶段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状况的教育学评判

2.1 体育运动常识与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不足

健康与卫生保健知识具有广域性和专业性。我国学生主要通过体育课学习此类知识,课外阅读的相关要求和引导很少,学习途径较少,健康知识积累非常有限。从学校教育过程来看,从小学到大学,学科本位现象严重,各科教学分工明确。体育教学主要以学生体质健康为主要目标,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对学生健康认知几乎没有明确的具体要求。尽管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宏观目标对学生的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体育成绩纳入中考和高考总分,但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依然收效甚微。针对肌肉骨骼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能量代谢系统和神经系统,结合感冒、腹泻、中暑、运动损伤、有氧运动,运动时间、项目、类型等常见问题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云南、河南近800名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70%以上的学生对该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低于应该掌握基本常识总量的50%。长此以往,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几乎形成了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体育就是运动,运动就能锻炼身体,就能保持健康,在这种不自觉形成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对健康知识的获取明显缺乏动力,对健康的全面理解也缺乏深度,在心理调控和社会适应方面缺乏针对性。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并没有形成惯例,依然有很多重要的工作要做。

2.2 体育与健康认知意识淡薄

健康常识的缺乏导致健康认知不能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健康认知意识的培养,也影响了学生健康素养的提升。就健康素养而言,我国健康教育应该注重健康常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我国具备健康素养的人口比例很低,2008年卫生部的调查结果仅为6.48%[3]。在校大学生的健康素养也不容乐观,譬如,很多同学不留意长期熬夜对身体的危害,不关注自己的体质类型和饮食调理,不懂从健康视角认识心理现象,也不愿在健康目标的指引下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事实上,学校对学生的健康认知根本没有直接提出过政策性的认知要求,也淡化了他们本该强烈的健康认知意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认知态度。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因为健康无恙,生活中刻意关注和学习健康知识的学生不足40%。所以,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生活中必备的健康基本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强化健康认知观念,自觉培养运动和卫生保健习惯,提升保健意识,科学选择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

2.3 体育与健康认知范围亟待拓展

在目前的大学教育环境中,饮食保健、养生休闲、各种体育项目、健康与时尚、积极心理学及取之不尽的网络资源等内容都是大学生常常接触到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健康认知的对象和媒质。但学校对这些资源整合不够,引导不足,并没改变学生认知范围狭窄的事实。调查显示,能结合三个以上学科知识认识体育与健康的学生不足40%。从学生所受的教育经历不难理解,体育课程并没有承担健康教育的全部使命,甚至没能很好地履行自身的基本职能。一直以来,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事实上是分裂的,多数学生观念中的健康基本表现在身体层面,在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的表现却很少能和健康的总体概念联系起来,并将其放在健康的整体中认识,学生的健康认知范围显得非常狭窄。所以,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的表现也很难从健康的视角进行评判和调控,这种现象应该在大学体育中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通过多种手段系统地指导和矫正。

另外,自由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体力和精力最旺盛的年龄特征等都将不同程度地造成大学生对自身健康重视不够,难以形成科学的体育价值观,直接影响他们健康认知能力的培养。为此,大学体育教师必须系统地学习和运用多学科知识,从学生的心理层面着手,兼顾学生的社会适应和道德表现,不断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和习惯。

3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的职能要求

3.1 高校教师应具有完备的知能结构

一般认为,健康认知应以积累探索人体健康与保健知识为目标,以各级体育方针政策为导向,以实用价值为尺度,以学生身心健康为标准,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参与健康知识学习活动的机会,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健康认知活动,保证学生认知过程生活化、简单化、程序化、科学化,引导他们借助网络、报刊等多种媒质,搜集健康认知案例,多角度获取健康与保健知识,提高健康认知素养。笔者在连续三年的公共体育教学实验中尝试融入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约300名大一新生进行认知兴趣、习惯、技能等的培养。结果表明:健康认知能力的提升对学生运动成绩和身体素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近85%的学生具有健康认知意识,70%以上的学生具有一定健康认知技能并逐步养成健康认知习惯,远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的50%以下,说明健康认知能力可以培养。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自觉充实和体育教学相关的各科知识,提升教学能力,疏通知识和能力传输路径,不断提升学生心中体育的学科形象和学术地位,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

3.2 高校体育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角色

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教师仅有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出色的“交互技巧”和角色意识。有研究表明,目前大学体育教师对自身职责认识模糊,主要表现在对大学体育教育精神及自身的责任、义务缺乏认识,专业技能停滞不前,科研意识淡薄等方面[4]。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扮演以下角色:首先,做一个学习者。教育学生以自身健康知识结构和日常生活体验为基础,提升他们健康“元认知”能力。一般从“提高意识、充实知识、丰富体验、提升学习策略和反思能力,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引导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五方面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5],以此为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认知水平;其次,做学生健康认知的典范。教育学生要学会辩证思考,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身体素质状况和体质类型选择不同的运动和保健方法,并要求学生尽可能规范认知过程,实现多感官多角度的认知参与。结合自身实际、经济、文化、环境、地域、时代特征等多方面因素,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表象、想象等形式综合认知,不断开拓认知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带动非认知因素的共同参与;第三,做学生体育生活的导师。把“终身体育观”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促进高校体育的生活化开展[6]。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应认清自己的努力方向,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与社会文化素养,指导学生把体育作为学生的一种休闲方式,促进他们健康认知的专题化和艺术化。

3.3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的应把握好工作重心

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重心是他们工作荣誉和价值的重要体现。据此,高校体育教师应主导或协助完成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体育认知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教师应尽可能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命人体科学、医学等学科和内容相结合,实现学科联动和多因协动,尝试融入健康认知观念,开展体育通识教育课程,宣传健康标准,完善学校体育;其次,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进行课外体育学习规划和指导,教会学生通过网络媒体、影视、文献资料甚至通过各种类型的讲座获得健康知识,增强认知能力,积极提升自身健康素养。结合学校实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大力发展各种体育与健康知识社团,尽可能融入休闲和时尚元素,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之间的健康认知的交流合作,提升他们的健康认知自觉性和生活的自我统筹能力;再次,以促进学生健康的基本目标为先导,重视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把学校体育和德育、智育结合起来,发挥健康认知能力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作用。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尤其要尊重性别和个体差异,注意健康与健康认知的弱势群体的健身习惯培养。另外,强化学生的体育人文教育,确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价值观,构建充分尊重和体现体育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系,加强大学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引导[7]。

从目前学生体质及大学体育的客观要求来看,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培养新观念,还要为部分学生“补课”,从健康认知的宏观视角弥补他们中学阶段体育学习的不足。结合学校课程和学生实际,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认识自身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能力的缺失,教育他们自觉寻找自己的努力方向,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在目前我国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背景下,健康认知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引起足够重视。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培养可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开展的重要参照之一,也应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工作重心,以身作则,提升自己,不断强化自身功能,把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和体能水平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结合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状况,以认识学生的心理调控机制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使之自觉积极地提升健康认知水平,自觉培养学生健身意识,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升自身健康水平。

4.2 建议

学校要正确认识目前高校体育的作用和困难,重视教师发展,创造各种便利条件,使教师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有效体育教学。尝试把各种先进的健康教育思想作为校园文化的特色部分,通过多种形式广泛传扬。在此基础上,将各项体育政策和各种先进的养生、体育保健思想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不断提高学校体育的学科地位和学术形象,培养学生宏观逻辑能力和认知水平;在政策框架下结合高校实际构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对体育教师进行针对性、系统化和专题化教学培训,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提升他们的科研意识和教学技能水平。

[1] 张建林.育人属性是高校办学特色的本质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6):30~33.

[2] 杜国如,周丽英,杨丽萍,等.构建大学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4):497~498,513.

[3] 邹思梅,方小衡,林德南,庄润森.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7):537~540.

[4] 丁小虎.大学体育教师岗位职责简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121~122.

[5] 董大肆.体育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5):127~128.

[6] 李晓芳.从终身体育教育观审视我国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4):100~102.

[7] 马英虎.浅析高校体育人文功能的实现途径[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7):645~647.

[8] 杨勇涛.强健的不仅仅是身体[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79~81.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大学生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