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进行时”的教学原则
2014-02-11何捷
何捷
“写作教学进行时”(以下称“进行时”)致力于儿童写作教学的专项研究,与其他教学体系的最大区别就是对“教”有明确的界定、阐释、强调,是对儿童写作教学领域内“教”的艺术与科学的研究与探索。“进行时”提出以“教”为整个教学体系的轴心,用“教”串联写作全程,时时关照写作运思,激活生活经验,调用阅读积累,组织同伴合作,促进表达欲望产生,直至言语表达顺利倾吐而出。“教”要有法,有度,有章可循,就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严格遵循教学原则予以实施。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标,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的关键词是“目标”“规律”“基本”。
首先,原则因目标而定。为保障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原则要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吻合。“进行时”的教学原则要充分考虑课程教学终极目标——“写作与童年并轨”,即:通过教学让儿童掌握必须的写作技法,切实提升言语表达水平;在写作过程中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写作描摹、定格、升华童年生活,为童年添色增彩。教学原则要为这样的教学目标保驾护航。具体落实到某一节课时,也要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
其次,原则是规律的体现。原则是教学工作的指导原理和行为准则,反映了教学的本质特点与内在规律,对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起着指导、规范、制约的作用。坚持原则就是按规律办事。“进行时”的教学原则制定后,教学就不能脱离原则任意妄为。因此,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依据原则设计,包括:教学流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使用等。
再次,原则体现的是最基本的特征。原则在具有不可动摇的特性同时,也具有开放性,可持续发展性,原则是“活”的。“进行时”强调教学要遵循原则,不是要教师僵化不改,因循守旧,一成不变地执行既定的教设计,而是主张用发展的眼光,依据学情的变化,随时做好调整、应对,适应的准备。因此,“进行时”所提出的“按原则教”意思是:通过教学实践,让教师与儿童,教师教学与儿童写作,四个要素都随着原则而发展、提升、趋于完善的过程。
一、有效性原则
“进行时”教学力求有效。有效是教师教学的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过程,有效的教学保障,共同促成有效的教学结果。有效是最根本的教学原则。
因循着有效性原则,“进行时”有海纳百川的教学气度,接纳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与实施,协调与发展,提出“如果一个看上去愚蠢老旧的方法对教学有效,那么它就是可用的好方法”的观点。
如在《写作文,要合理》一案中,就是用了“听写”这一言语表达训练中最为基本、常见、传统的方法,当堂训练儿童的听记能力,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求新求变心切,对诸如“听记片断、提供文字材料、增补充实句子、自我修改完善”等教学方法嗤之以鼻,认为那是过时、无效、古板的,应该摈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发展至今,难免会被淹没在光怪陆离的现代教学手段之中,但是这并不能作为否定它们的理由。判断一种教学方法的标准即看它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助于儿童写作的进步。如果有,不管它是千百年前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观察作文法”,“进行时”都能借鉴、加工、融合,因为有效就是硬道理。
“进行时”的有效性教学原则源发自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小学作文教学领军人贾志敏先生。贾志敏老师的写作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典范。他在课堂上即兴、及时地针对孩子初次习作中的语病“对症下药”。由于“治疗及时”,往往“药到病除”,并且“少有复发”。他的方法可谓传统之极,一读、一问、一答、一改,再无花俏,但极为有效。所有在场孩子皆为受益者。相比那些实地参观,做实验、做游戏、角色扮演、情景中的口语交际……课堂热闹非凡,趣味横生,可儿童会说、会玩、会乐,不会写,形成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选择了传承和发扬有效性的教学原则,并将其作为所有教学活动的根本。
二、全面性原则
“进行时”强调教师要在儿童写作的全过程中关注、陪护、备咨询。这样的教学主张就决定了教学要面向全体,要关注写作群体中的“每一个”,要尽可能给予“每一个”适合他本人的指导和辅助,这就是全面性原则的基本含义。
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赖表现突出的儿童:依赖他们的智慧、依赖他们的表达,依赖他们的及时回应……可以说,正是他们的精彩表现,掀起了课堂的一个个高潮,推动着教学向前发展。而那些沉默寡言的“角落天使”就不那么为我们所重视。他们开不开口可以忽略不计,因为课堂早已是善于发言者的论坛;他们写得好坏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早已有优秀文章展示。我们一再提示:关注“那支你不注意的小部队”,他们正是写作教学需要关注的“生力军”,是课堂设计的最好测量标准,是教学质量优劣的评判者。他们能适应教学,就说明教师的设计是合理的。他们为教学提供了最佳的反馈信息。他们能有所发展进步,教学就是有效。写作尖子生,其实是不需要教的。
“进行时”的实践导师、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非常注重此类“不起眼”的孩子。他的著名言论“孩子每篇习作都应该评100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正是对“每一个”儿童设身处地的鼓励、关注、爱护,才吸引儿童乐于参与到他的课堂教学中来,快乐地玩、学、说、写。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真心诚意地把目光投向这些“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关注到这些“窗边的小豆豆”,让写作课堂成为每一个儿童的精神乐园。
三、主体性原则
“进行时”认定儿童为写作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要贯穿写作全程,但不能喧宾夺主,只能是促进主体更加顺畅地写,写出更为优质的文章。主体性原则明确了教学的“主心骨”,突出儿童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儿童成为主体,教师该怎么办?教师可以“装成无关紧要的人”。关于教师的定位,教师要成为作课程的设计者,写作过程的陪伴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写作活动的参与者。这一原则的“无关紧要”则是再次强调了教师在“进行时”教学体系中的角色定位。新课改以来,大家已经在某一程度上达成了共识:教师从“课堂的主宰”到“课堂的组织者”再到“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角色在不断变化,“霸权”在缩减的同时,课堂民主风气不断在滋长。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提出将自己“装成无关紧要的人”。试想一下,自己“无关紧要”了,儿童才能显得重要,他们在课堂上的空间才能广阔,主体性也才能得以张显。
教师必定不是无关紧要的人。因此,“进行时”更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装”字,有“装”的意识、心态、行为、效果。首先要“装”就要调整心态。不再认为自己高高在上,要以一个平等的写作活动参与者身份进入课堂,参与到作前指导,作中辅助,课堂互动,作后评赏。教师与童言无忌的语言环境融为一体,和光同尘,不再以成年人的审美标准来对儿童写下的“童话”评头论足,在一些稚拙朴素的语言面前虚心地学习、愉悦地接纳。重要的是,要“装”就要活泼得像个孩子。上海大学的李白坚教授在这个方面给我们颇多身教。他给孩子们上《演哑剧》时,一会儿“装”成产房门口焦急等待的“准爸爸”,一会儿“装”成拔河比赛中的大力士,一会儿又成了跳牛皮筋的小姑娘……李教授这一“装”可不得了,“装”出了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官刺激、充沛的思维活力,儿童写作兴趣空前高涨,下笔有神。同样是“装”,也有“蹩脚”和“艺术”之分。要想“装”得艺术,必须要深入了解你所执教的儿童,了解学情,知道其语言发展水平,生活环境,阅读积累情况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信你越是“装成无关紧要的人”,你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越崇高,你也越至关重要。
四、灵动性原则
“进行时”强调教学要灵动,随学情而变,遵循灵动性原则。相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写作教学原本就具有善变的特点。其一,儿童作为写作主体,原本就是变化与发展中的人。他们有许多奇思妙想,率性无邪的天性,变化多端,变化迅速,就是他们的特点。其二,写作原本就是充满变数的。写就的文章讲究“文如看山不喜平”,变化险中求。变化,在写作全程中都随时发生。其三,教学本身就是变化的艺术。我们强调教学之前要有预案,但也知道那是一种预先的设计与构想。但没有一种预案能一成不变,原原本本地照既定步骤执行。其四,写作教学的特性也决定了变化的存在。写作教学多为自主研发课程,缺少统一的教材,缺少现成的教学参考,课堂变化生成的资源显得那样弥足珍贵。这些决定着教学要随机应变。“进行时”所说的“机”,是儿童的个性,是写作中呈现的学情,也是课堂中生发的各种状况。变化,就是教师把准基点,选择好切入点,让教学在恰当的时机应变。
设计学上有句名言:没有任何计划能在遇到实际情况后按照原样执行。教学也是如此。倘若一味固执坚持既定预设,失败就在眼前。这样的例子也发生在笔者身上。执教《白开水变、变、变》一课,让儿童在不同的情境下品尝同一杯白开水,体察不同的滋味。课堂末了,请其结合整节课的感受填写一句体察纪录“白开水。”没想到儿童根据这一规定好的句式填写的句子多有语病,要么重复累赘,要么衔接不畅,要么干脆写得极不通畅。但教师仍旧一味生牵硬导,费尽心思纠正儿童的表达。其实,只要将“白开水”三字除去,留下一个广阔的空间,精彩通畅的言论就会层出不穷。设计,一定要随着学情而变,哪怕只是让儿童说一句话,也要视学情而调整。
这一原则可作为确立教学中“预设和生成”关系的参照。进行时以“教”为主,这就决定教师要尤其注重课前预设:预设儿童语言发展情况,预设教学环节,预设学具使用,甚至要预设儿童写作过程中的各种可能……年轻的执教者们都将这些预设作为“作战计划”,牢牢地印在脑海中,只等到“战斗”打响时和盘托出。可是学情是千变万化的,正如有经验的老战士能根据瞬间万变的战况调整计划,因势利导一样,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应该为我们所重视,应该及时调整。周一贯老师提出“弹性预设”的观点给进行时启发:预设也好,计划也罢,都应该能屈能伸的。我们既不要毫无预设走进课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也不要“奉旨办差”,不敢越雷池半步。写作教学本身的不确定因素就多,其预设的弹性程度也应该增强,教师应该有处理即兴生成的心理准备,伺机而发,在生成中激发儿童写作的思维火花,让原有的计划执行得更精彩。
五、序列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及: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进行时”教学充分考虑儿童不同阶段的不同特质以及不同需求,提出教学应有序列性的原则。所谓序列,从宏观的课程设置角度说,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有推进、提升、发展;从微观的课堂教学角度说,课与课之间要有衔环、承接、呼应,相互间构成有序的整体。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序列的设定,结合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将教学序列设定为三阶段:低年级“写话”做到“想得到,写下来”;中年级“习作”做到“想清楚,写下来”;高年级“习作”做到“想得好,写下来”。在每一个阶段则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按照儿童言语技能的渐进式发展,逐步推进。如低年级写话的“想得到,写下来”落实到每一节课又分为:想得周到,写得完整;想得多,写得多;想得多样,写得全面;想得仔细,写得详细;想得充分,写得规范。中年级的“想清楚,写下来”则在“清楚”和“具体”上逐层递进予以训练。再如,高年级的故事写作,设计成:写故事,要有读者;写故事,要有关联;写故事,要有转折;写故事,要有目标;写故事,要有“美”。序列性,也是教学有效的保障。
序列性原则的确定,受到著名特级教师、“童化作文”创始人吴勇老师的启发。吴老师的童话作文就是一个有序列、有体系、有层阶、有关联的教学整体。每个学段的教学总目标是什么,需要开发哪些教材,达到什么效果,一切都在计划之中。每个学期上什么课,确定什么教学主题,教师心中了如指掌。对教学的规划有整体意识,有宏观的视角,教学就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显得零散。而序列的构建,受益最大的必定是儿童,他们能接受到系统的、规范的、完整的教学,这必将为他们自身写作构建起实用的较为完整的写作体系,能运用于课外的自由写作实践中。
六、激励性原则
“进行时”教学,处处强调对儿童写作动力的引燃,对儿童写作兴趣的激活,对儿童写作信心的呵护。激励性原则,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重要原则。
“进行时”教学的以下三个措施,充分体现了激励性原则在教学全程中的贯彻与执行。其一,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用科学的设计,激励儿童写作。我们主张儿童当堂写,写片段,课后自主将片段串联,扩展成篇。这一变化将传统写作教学中成篇写化为片段写作,仅从写作量上看,篇章到片段的转化就大幅度降低写作难度,让儿童感觉自己能够胜任,有信心完成写作任务。课堂中写的片段是瞄准全篇的重点,难点片段,写前有教学辅助,有集体讨论,有合作攻坚,目的就是让写作难点在集体协作中,在教学营造的氛围中变得简单。值得一提的是,集体写、当堂写、写片段,这样的设计尤其对写作后进生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其二,教学陪伴,以专业的指导,激励儿童写作。我们的特色就在于对教师教学的界定与认可,要求教师大胆实施教学,在儿童写作的全过程,用有效的教学实现陪伴、促进、引导、备咨询的作用。有了教师专业化教学的辅助,儿童能在写作过程中心里有底,无后顾之忧。他们多了一个平等的对话者,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一个学识丰富的咨询者,一个困难解决的合作者。这些都为儿童创造了写作的安全感、舒适感,感觉就是写作内驱力的发源,美好的感觉能转化为有效的写作的动力。其三,及时评赏,用同伴最真诚的话语,激励儿童写作。儿童当堂写就片段后,立刻进入汇报展示、同伴共赏的评价环节。“进行时”的评价观强调以赏为主,站在儿童的视角,充分欣赏片段中的思维闪光点,言语表达亮点,创意构思的独特点。欣赏在写就片段后的第一时间进行,及时性确保着欣赏的有效;被欣赏的是儿童,欣赏的主体是同伴,教师是整个欣赏的组织者,同时也是点拨者、参与者,众人一起营造浓厚的“我欣赏你”的氛围,这原本就是最大的激励。
激励性原则的提出得益于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2012年,张老师在重庆执教作后评价课——《一个有魅力的人》,历经8年实践与探索,他正式向全国小学作文教学界推出了“写作评价,重在欣赏”的评改观。张老师这样定义:赏评的核心价值就是欣赏而不是修正,是唤醒、激励、鼓舞而不是批评、督促、压制。对于儿童习作的评改,应该成为鼓舞人心的“庆功会”,而不是“批斗会”,要给予儿童继写作之后的又一次成功体验,激发他们的写作信心,让其积极主动、跃跃欲试地准备着写下一篇作文。评赏,应当成为习作讲评课的常态,也是追求的境界。“进行时”教学吸纳了这一观点,踏上“以赏促进步”的教学快车道。在这一主张的引领下,要鼓励儿童充满写作信心,要蓄积写作勇气,要激活写作动力,从内心出发,真诚面对每一次动笔。教师要用真心、童心面对儿童原创的文字,真切地欣赏儿童的言说,以赏识化为写作的力量源,让写作课流淌起催发向上的生命力,让写作能温润人心,成为促人成长的教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