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案例评析

2014-02-11黄树生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校

黄树生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前身为无锡私立匡村学校,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如今入列首批9所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模范中学、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江苏省首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基地和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区、市)样本学校”。 2005年以来,学校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江苏省教育厅国际教育交流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与欧美一流高校合作开设澳洲及英联邦优飞课程(UFY)。 2012年9月,经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 American College Test)委员会批准,成为美国全球大学预科课程GAC (The Global Assessment Certificate)中学官方教学基地。作为一所驰名海内外的普通中学,锡山高中健行奋进,朝着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化一流学术性高级中学。值得推介的是,这所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作为及成果,可圈可点。

一、领跑课程开发,专家深度介入

“校本课程开发”,貌似一个舶来品,大多以为这个概念是菲吕马克(Furumark, A. M.)和麦克米伦(Mc-Mullen, I.)等于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首创,其实不然。晚清中国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之后,试行自强新政,西学东渐,无锡得风气开化之先,乡贤先哲纷纷跨出国门,睁眼看世界,海归桑梓开设“洋学堂”,创办新教育。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三等公学堂是近代中国新课程的摇篮,分学科拟定“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完成系统化的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并据此创新编撰了《蒙学读本全书》等各年级用书,是最早真正具有现代课程意义的教科书。清光绪甲辰年(1904),侯鸿鉴编撰《锡金乡土历史》和《锡金乡土地理》作为我国最早发行的地方课程公开发行。民国前后,无锡人编写的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一时风靡全国,独领风骚数十年,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和民族复兴做出了非凡的贡献。遗憾的是,我们的前辈们当时忙于躬耕校本化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活动,尚未达到教育文化觉醒的境界,没有理性地进一步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这个新名词。

区别于课程设计,校本课程开发探讨的是基于学校或教学现场,以教师为主体而非课程专家,发展、形成、实施、评价和不断改进课程的方式和方法,是一种决定课程的活动、过程。显然,这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了课程设计以及设计的背景。浸润在吴文化中的锡山高中,改革开放以后,开展课程的现象学研究,一方面继承无锡地区清末民初校本课程设计的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从主体自身出发去认识课程实施现象,运用课程与教学论原理进行分析,并加以直观描述,创造性地尝试校本课程开发。

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锡山高中根据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在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意见》(1991)的要求,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指导性文件,创新教育改革实验和课程校本化管理的新机制,呼唤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在1992年开始设置“体育课程”、“学科课程”和“微型课程”三大类选修课,以及“艺术类”、“体育类”、“技能类”和“学科类”四大类别活动课,补充和丰富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体系端倪初见。

毋庸讳言,考察锡山高中早期的校本课程,主要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在选修课和活动课上做文章,与学科教学关联性很强,或者说更多的是关注其辅助教学的功能和价值,比如《阅读技能》、《英语听力》、《吴文化》、《研究性学习方法》和《心理辅导》等,“与学生交往能力直接有关的课程欠缺”,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然而,他们的探索毕竟领跑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崔允漷博士充分肯定这种课程多元化的创举,认为锡山高中在原先必修课的基础上增设上述选修课和活动课,“这是我国学校课程史上的一种标志性进步”。学校提供学生超越国家课程的学习机会,提高课程之于学生个性成长的适切性,学校赋予教师课程权力,学生有权选择课程,教师参与课程决策。

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鼓励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课程决策,明确规定了“修习要求”,以有效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校教育的发展。1996年,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施良方、崔允漷和吴刚平等国内一流课程论专家经常深入地处无锡西北隅偏僻的“田园学府”,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合作,会同一线实验教师集体研讨。根据课程研发需要,锡山高中课题组有时带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和学生调查数据资料,去上海华东师大,专门拜访课程研究工作社,带着问题请益专家。在这些“智慧的碰撞”中,课题组在新时代背景下逐步形成适切学生需要和地域期待、体现学校教育哲学的课程新目标、新结构,让“SBCD”(校本课程开发)这个舶来的课程论理念在中国东部的乡村学校落地萌芽。

锡山高中在立足现场的课程开发探索中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实践框架,务实地建构了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操作模式,为中国不同类型、不同学段的基层学校提供了校本课程开发流程、操作规范和管理举措的最真实的直接经验,受到教育理论界和学校层面的广泛关注,作为教育部重大课题“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研究成果的实践依据,对完善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的管理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弘扬办学传统,服务个性发展

锡山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素来以人为本,学为中心,关注个性发展,在规范和高质量地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坚守“诚”、“敏”百年校训,批判驯化教育课程实践,尝试民主和自由的通识教育,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呈现出多元化的教育价值,其核心目标是引领每一位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幸福成长。

学校非常关注的每一门校本课程的生命价值,为了避免课程开发中“深而窄”或“广而浅”的臃肿症,他们整合协调课程纵向序列与横向结构,设置“精而深”的校本课程体系,提供学生深度与平面的视域融合空间。这种融合的焦点是学生和教师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探究过程,是教师源自心灵的优秀教学激活学生源自心灵的优秀学习,也是师生与课程建立生命联系、构建“被活化的课程”的过程。

锡山高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每学年修订一次,课程结构基本上是物化的;但是课程内容却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而生成和生动,并不强调凝固的既定形态。他们在生本的、活化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反思、评价、修正和整合校本课程,涵育美丽中国未来建设者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提高校本化优质实施素质教育的品位。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努力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激励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参与权,提供多样化课程的选择权,服务学生个性成长的发展权,引导学生在教学对话中自主感受校本课程学习的幸福体验。

三、教育哲学引领,架构校本体系

教育哲学攸关人才培养模式,本质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育理想,是学校可持续校本发展的灵魂和核心。西方教育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哲学。1991年,英国科学和教育部颁发了《学校发展规划实践指南》,指出学校教育哲学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学校管理中具有渗透性的指导价值,制定学校发展规划(SDP: 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最重要的是确定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

锡山高中弘扬历史文脉,系统梳理了学校百年教育哲学的流变,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纲要精神,结合当前全球化浪潮中学校发展需要,从中吸纳学校文化营养,萃取出历经百年磨砺而始终不变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弘扬时代精神,最终确定了当下学校的教育哲学“体貌谦恭、学养深厚、胸襟旷达、志趣高远”,并成为校本课程规划和开发的“宪法”。

他们在新世纪学校教育哲学的引领下,重新诠释教师在课程赋权(empowerment)和设计中的自主传统,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实践载体,努力培育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诠释为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优秀人才。为实现这一伟大的愿景目标,学校特别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和专业素养,实施“百万百卷教师读书工程”,即学校投资一百万、教师精读一百部专著,切实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力、审议力、决策力和领导力。

剖析课程权力集中化(centralization)的流弊,西方课程论专家形成这样一个观点:“最接近学生的人最能了解其需求”。基于现场的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即是离中化(decentralization)思考的产物。锡山高中积极践行世界教育改革及其新课程理念,借鉴西方“系统课程模型”,成立由校长(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指导者、开发者、合作者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成的“工程师团队”(Engineering Team),引进PPBS(A Planning, Programming, Budgeting System)和PERT(the 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建构由管理、督导、课程、教学与评价五个子系统组成的“课程工程”(Curriculum Engineering),由调研、产生、设计、实施和评价构成校本课程开发的“阶段”。

新世纪以来,锡山高中整合和总结前期课程改革的成果,深入激发教师主体的课程开发智慧,在“学生最关注的领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根据学校的教育发展实际和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从学校教育哲学、学生课程需求、区域课程期待、学校课程资源四个方面积极思考和探索,建构了包括限选类(3个学分):创业设计、团队领导、合唱、演说、形体、国学基础等6门课程;任选类(至少3个学分):心理教育、生活技能、特长爱好、科技前沿、社会纵横、大学选修课程等6类课程的新课程框架,并据此每年制订《江苏省锡山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与早期以选修课和活动课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计相比,现在的课程开发的技术和流程更加规范,在价值上更凸显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更兼顾不同学生的生涯规划。

四、参与国家决策,校本成果卓著

2001年秋学期,国家推进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布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锡山高中是唯一受教育部特邀、参与研讨和起草的基层学校。同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委托专家编著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出版,权威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是对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纲领指导性作用的文本。书中,“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部分的内容主要引用了锡山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台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研究《世界主要国家高级中学课程发展之研究·期末报告》,其中“大陆经验对研修高中课程纲要之启示”重点介绍了锡山高中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并以此认定该校是“大陆校本课程的发源地”。

锡山高中从来没有停下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脚步,进一步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确立了“学会交往,提升团队领导素养;体验探究,增强创新精神;尝试选择,开展生涯规划;热爱生活,发展健康的闲暇爱好;认同自我,具有坚毅的心理品质”的校本课程新目标,科学规划、系统构建了普通高中“选修Ⅱ”序列校本课程框架。以学分制统整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艺术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修习,创造性地执行国家及地方课程方案。例如:依据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四个系列,分别从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四种艺术门类切入,形成了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综合艺术课程的13门选修课程。学校将“选修Ⅱ”与校本课程统整每周安排两课时,形成了走班选课、小班化教学的课程特色。每周两课时,使得教学时间得以保障,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课程内容;走班制教学,赋予了学生课程选择的权力,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期望的课程;小班化教学,让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充分,个别化学习指导的效果更显著。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锡山高中积累了璀璨厚实的课程资源,课程决定的赋权迷思在实践中破解,锻炼出了一支具有教育信仰、善于共同体学习、富有创新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的反思-研究型教师队伍,学校的课程特色和教育优势日益彰显。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业表现,综合素养和主动学习能力在同类学生中表现卓越超群。简而言之,锡山高中的办学宗旨进一步为业界和社会充分理解,教育竞争力和教育品质得到了跨越式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