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性理念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
2014-02-11罗军韩云金张叶平
罗军+韩云金+张叶平
收稿日期:2013-11-12
作者简介:罗军,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韩云金,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张叶平,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广州/510642)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课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及优化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ZZ007)、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广东省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与就业的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2009TJK067)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需要建立一套与辅导员提升自己能力、素质和水平相适应的科学评价体系。基于发展性理念的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是促进辅导员队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更是新时期摆在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深入剖析当前辅导员工作评价的现状与不足,在明确辅导员角色和要求的基础上,探讨基于发展性理念的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内涵,并尝试建立高校辅导员的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发展性;职业化;辅导员;指标体系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总体战略工作方针。注重和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的战略核心。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在国家提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背景下,我们要树立发展性评价的新理念,改革现有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一套以保证辅导工作质量为基础,促进辅导员自身发展,重视个体差异的科学评价体系,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的现状与不足
2006年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和职责、管理和考核、培养与发展,并下发文件要求“各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理论上评估的实现可分为四类:假评估、问题/方法取向模式、改进/绩效问责取向模式与社会议题导向模式。[1]目前对辅导员工作质量的评价模式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问题/方法取向型,二是改进/绩效问责取向型。两者偏向于评价主体的使用和运用,不能有效激发辅导员的主体意识和提高其工作质量,影响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从实践的角度看,国内很多高校已制定了一系列和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其主要通过工作职责的规范和相关考评制度来进行“奖勤罚懒”、“论功行赏”。这种评价片面地强调了社会和学校的需求,忽略了辅导员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长期建设。[2]第一,辅导员考评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为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而评价”、“为促进思想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而评价”的实践活动,而现实评价并没达到上述目标。第二,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缺乏整体性,对辅导员个体的评价仍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对辅导员在非认知因素、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评价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和手段。第三,辅导员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培养发展性辅导员的策略尚未明确,设计缺乏坚实的科学依据,操作性较差,从而影响了辅导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二、发展性理念与职业化视角下的辅导员角色定位
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它可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从职业生涯角度,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份事业来对待;二是从职业的壁垒和标准的角度来看,从事辅导员工作要有一定标准和要求。[3]理清辅导员职业嬗变历程,有助于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和工作要求。
“辅导员”最早由教育部于1952年10月提出。高校辅导员的演变经历了“兼职”、“以兼职为主的专兼结合”、“以专职为主的专兼结合”三个阶段。历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打造一支优秀辅导员队伍的相关政策意见,如下表1所示。表1 历年来关于高校辅导员政策文件的主要内容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辅导员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对其工作性质的认识由临时岗位到专门职业再到特殊专业的发展和深化。从辅导员的职业嬗变过程来看,辅导员的定位可以归纳为“思政教育工作者”、“人生导师”、“知心朋友”。
上述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定位在实践中已得到普遍认同,其职责界定也相对清晰,要引导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还需要有相应的科学标准。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标准应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真正形成高效、务实的人才评价体系。基于发展性理念的评价与辅导员职业化的关键内涵相契合,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4]
发展性理念的引入对辅导员的职业化和职业生涯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英国政府于1995年发表《学校质量:评价与评估报告》,提出新的发现性教师评价制度。这种教师评价制度和奖惩分离,从教师的需要出发,帮助教师改善其行为表现、促进其职业发展。[5]发展性教师评价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师评价观,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为形成辅导员职业化的标准,应当把发展性评价的理念贯穿于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中,为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努力方向。
三、基于发展性理念的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内涵
发展性理念评价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和制度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规范辅导员的言行和工作标准,充分尊重辅导员的主体性,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提出辅导员发展性工作质量评价理念的内涵是:以辅导员发展目标、过程为导向,工作质量结果为依托,重视辅导员工作质量的同时同样重视辅导员自身发展。发展性工作质量评价主要以辅导员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过程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注重辅导员个体性差异;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工作质量结果为依托,反向促进、映射;构建基于发展性理念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平台,同时,构建“结果→认知→行为→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循环促进评价体系的完善,做好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的同时关注辅导员的长期性发展。
1.以辅导员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发展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指明辅导员长期性发展的方向,也构成了评价的依据。发展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辅导员的未来,涵盖大众教育和终生学习的需要,有助于实现辅导员素质的全面提升。
2.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
发展性工作质量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辅导员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辅导员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辅导员的优势和不足给予他们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因此,这是一个注重过程的评价,其结合了定量和定性的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
3.强调运用多元评价,实现内容、形式、主体、反馈的多元化
一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全面的评价内容是实现辅导员工作质量目标的保证。二是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可以从多种途径了解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形式,了解其工作的结果和质量,促进其长期性发展。三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中互评、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多评价主体的参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评价提供信息,有利于辅导员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评价不仅要生成工作质量评价的结果,更要将这个结果以恰当的形式反馈给辅导员。
4.关注辅导员队伍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不仅指考核结果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应正确地判断每个辅导员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辅导员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5.以工作质量结果为依托,反向促进、映射
对应辅导员自身全面发展的目标,以“结果→认知→行为→结果”模式,循环影响和激励辅导员长期性发展并提高其工作质量,以达到发展性评价的核心目的。 6.构建基于发展性理念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电子平台
在网络工具中构建基于发展性理念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平台,以此为载体,为往后的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和工具。
四、基于发展性理念的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指标构建
本文构建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指标的依据和思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围绕上文对发展性理念的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二是根据辅导员管理与建设和学生工作管理的相关文件要求;三是参照有关辅导员评价的文献思路。
发展性工作质量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按辅导员的工作进程划分为准备、过程、实绩、提升的思路来整体评价辅导员工作,体现过程评价,不再单独设立“过程性指标”。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分两级,一级指标有三个:工作准备、工作实绩、工作成长。二级指标有18个指标。构建的指标体系如表2。表2 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指标
注:工作职责指《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全文)》;2005《意见》指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6《队伍》指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培训》指2006年《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
工作准备指标包含岗位认知、学生概括、工作计划和资料存管。凡涉及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事务都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畴。辅导员工作内容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辅导员应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性,如政治性、教育性、服务性、复杂性和繁琐性等特点,明确其工作性质、内容和要求。因此,本文设定“工作准备”指标衡量辅导员对其工作的准备和认识。
工作实绩指标包含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安全维稳、奖助贷、就业指导、班级建设、学生教学、党团建设及学生骨干培养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从《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全文)》以及《基于岗位职责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中提取出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八项内容,并将其作为“工作实绩”的内容。
工作成长指标包含工作总结、培训教育、科研成果和工作方法。在“成长性指标评价”中主要列示了辅导员发展方向的评价内容,注重总结反思。其中“培训教育”、“科学研究”(二级指标)参考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主要任务进行构建。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以目标具有层次性和区别性、评价方向面向未来、评价激发教师内在动机为特征,通过科学实施,在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的同时关注辅导员的个人发展,通过评价体系为辅导员职业化提供方向建议。
参考文献:
[1]Stufflebeam Daniel L,等.评估模型[M].苏锦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刘英.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D]. 湖南大学,2009.
[3]张文强. 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研究[M].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9).
[4]孙德芬,徐锋. 高校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96-99.
[5]庞鹤峰. 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初探[J].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6,06: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