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干部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及思考

2014-02-11胡金连董云川

高教探索 2014年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情景少数民族

胡金连+董云川

收稿日期:2013-04-03

作者简介:胡金连,云南大学国际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董云川,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昆明/65009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部课题“边疆地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项目批准号K3030186)阶段性成果。

摘 要:亲社会行为是观察学生干部德育成长的重要角度。研究表明:对是否要做出亲社会行为,大多数学生干部处于“不清楚”的模糊状态和“有点像我”的状态,这一群体的亲社会行为状况并不简单。学生干部亲社会行为水平从低到高排列为:沿海地区、内地地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在公开场合下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低于汉族学生干部;学生干部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只有在公开场合下显著高于不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作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哲学家、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1]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与他人和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甚至为他人利益而做出自我牺牲等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2]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团体中的优秀分子,在学校里承担着积极行为的榜样作用,在大学生道德教育和德育教育中起到宣传和示范作用。[3]但是在现实中,高校学生干部在利人、有利于社会的行为上是否真正起到先锋作用,高校学生干部的亲社会行为状况是否优于不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值得深思。调查学生干部的亲社会行为现状,不仅是提高高校学生干部素质的需要,也为提升高校学生干部德育教育工作提供实证依据。

一、研究方法

本次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问卷调查所采用的量表是目前研究中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亲社会行为量表[4][5],包括公开、匿名、利他、依从、情绪性和紧急的亲社会行为六个维度。公开指在公众场合或有人看到的情况下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匿名指在受助者不知道帮助者是谁的情况下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利他是出于为他人减轻痛苦等完全利他动机而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依从指在他人请求下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情绪性指个体在自己的情绪被唤起的情境中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紧急指发生紧急事件的情况下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量表修订后具有良好的心理学测量指标[6][7],在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0.72,0.71,0.75,0.73,067。

此次调查选择沿海地区的代表——广州、内地地区的代表——武汉和边疆地区的代表——云南为研究样本。在调查中均衡考虑性别、学校类型、专业大类(文科、理科、艺体、其他)。正式调查和访谈集中在2012年11月份-12月份。各个地区分别访谈100名学生,共访谈150名普通学生、150名学生干部。通过课堂施测和个体施测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0份(各个地区各2000份),回收5651份,问卷回收率为94.18%。剔除漏答或是填答无效的问卷,最终有效问卷5560份,有效率为92.66%。在有效问卷中,学生干部占35.3%,非学生干部占64.7%;男生占44.3%,女生占55.7%;一年级学生占31.3%,二年级学生占28%,三年级学生占25.6%,四年级学生占10.3%。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干部亲社会行为的总体水平

亲社会行为由26个正向陈述句构成,采取5点量表形式(“1”表示非常不像我,“2”表示有点不像我,“3”表示不清楚,“4”表示有点像我,“5”表示非常像我),累计总分除以题数得到各自均值,平均值越接近5,表明亲社会行为频率越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干部在公开、匿名、利他、依从、情绪性和紧急情景下的亲社会行为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09、3.54、3.80、3.68、3.67、3.79,均在“不清楚”和“有点像我”的水平之间,距离“非常像我”有很大的差距。在面临需要做出亲社会行为的情景时,高校学生干部处于“不清楚”的模糊状态和“有点像我”的低频率状态。这个结果与我们对学生干部的形象预期具有很大差距。

(二)沿海、内地、边疆学生干部亲社会行为水平比较

从表1中可看出,沿海、内地、边疆学生干部亲社会行为水平有显著性差异。在公开情景下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沿海地区学生干部显著高于边疆地区和内地的学生干部;在匿名、利他、依从、情绪性和紧急情景下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边疆地区的学生干部显著高于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学生干部。

表1 沿海、内地、边疆学生干部亲社会行为水平比较

注:*P<0.05,**P<0.01。

(三)少数民族学生干部与汉族学生干部亲社会行为水平比较

从表2中可看出,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在公开情景下的亲社会行为频率显著低于汉族学生干部,在依从情景、利他行为、匿名情景、情绪性情景和紧急性情景下,亲社会行为与汉族学生干部无显著差异。

表2 少数民族学生干部与汉族学生干部亲社会行为水平比较

注:*P<0.05,**P<0.01。

(四)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亲社会行为差异检验

从表3中可看出,在公开情景下校级学生干部的亲社会行为发生频率显著高于院级、班级学生干部和不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在匿名、利他、依从、情绪性、紧急性情景下的亲社会行为发生频率,学生干部和不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无显著差异。

表3 学生干部与不担任学生干部同学亲社会行为水平比较

注:*P<0.05,**P<0.01。

三、结论及思考

(一)提升高校学生干部亲社会行为水平刻不容缓

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最活跃、最具潜质、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先进分子。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决定了其在大学生中的先进性,他们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气质、风貌和道德水平,对周围同学起着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感染作用。[8]在本研究中,高校学生干部的亲社会行为情况在学生群体中未能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面临着需要做出亲社会行为的情景时,高校学生干部处于“不清楚”的模糊状态和“有点像我”的低频率状态。在面临紧急情况、匿名情况、情绪性情景、依从情景和利他情景时,学生干部不一定能身先士卒的做出帮助他人和做出有利于社会的行为。故而,加强高校学生干部亲社会行为能力是强化大学生德育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

另外,学生干部的亲社会行为能力不仅影响到在校期间对学生团队的榜样作用,同时也对其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的表现有一定影响。调查显示:在学生干部中,有743%的人在中央或省级以上的单位就业,非学生干部在中央或省级以上的单位就业的比例只占374%。[9]进党政机关工作的学生全都具有学生干部身份。学生干部通过选调生或是当地公务员考试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较高。也就是说,已有且将有一批高校学生干部已经、将到党政机关工作。不论是普通单位还是党政机关,均强调职工要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尤其是在党政机关,均强调职工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高校学生干部处于“模糊”和“有点像我”的利他状态,若走上党政机关的职位,其后果令人担忧。

(二)学生干部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地区差异较为明显,需引起关注

本研究发现: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干部的亲社会行为水平相对越低;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学生干部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地方经济状况与发展水平已成为影响学生干部亲社会行为水平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与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文化形态有关。唯物辨证法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城市过载理论认为:大城市的人所受到的刺激信息过量,人们应接不暇,进而导致人们去回避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对求助者苦恼的反应,人口密度越高,助人行为就越少。若做出了帮助他人的行为,功利性也相对明显。[10]沿海地区的学生干部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环境中,其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会受到影响。

有研究表明: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沿海地区大学生先进群体(包括学生干部)学习、生活、工作压力大,繁重的社会工作、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对学习成绩的重视使得先进群体成员终日忙碌、疲惫不堪。[11]同时,受功利思想影响,他们为考试成绩而学习, 为给同学和老师留下好的印象而努力工作, 为得到综合测评中的加分而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而当自己的某些目标得以实现后, 则对一切都变得漠然。边疆地区的学生干部与沿海地区的学生干部相比较,生活的大环境相对平和,刺激相对较少,会在求助情景中或社会生活中伸出援助之手和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同时,他们的学习竞争、生存压力相对没有沿海地区大,学生干部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合作意识、帮助行为相对较多,也就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三)学生干部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民族差异不明显,符合发展趋势

在本研究中,汉族学生干部在公开情景中的亲社会行为显著多于少数民族学生干部,而在其余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究其原因,与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心理特点有关。有研究表明[12]: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或城镇,在大学里他们感到自己的外貌不如汉族学生好,缺乏自信,交往较为被动,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不喜欢参加活动,从而在公开亮相的场合中出现的频率就会较少。其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生干部的性格比汉族大学生学生干部显得含蓄和内敛,在公开场合做出帮助他人的行为会显得害羞,从而会回避或减少公开状况下的亲社会行为。

另外,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干部在匿名、利他、情绪、紧急、依从情景的亲社会行为状况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少数民族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有关。著名学者Jackson提出了民族认同四阶段发展模式[13],该模式第一个阶段是被动接受,第二个阶段是主动抵制,第三阶段是重新定位,第四阶段是内化。已有研究表明: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对汉文化的接受和适应持一种较为积极的态度[14][15] ;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方式较为积极。[16]据此推断,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处于重新定位和内化阶段,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已经融入到汉民族的主流文化中,生活在相似的文化环境中,心理及行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状况差异不显著。

(四)高校学生干部亲社会行为水平与非学生干部差异不显著,令人深思

在教育者的教育期待中,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应该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亲社会行为的频率应该显著高于不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而事实并非如此,只有在公开情景中,学生干部的亲社会行为频率才显著高于不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在亲社会行为的其余五个维度(匿名、公开、利他、情绪性情景、依从情景)上的差异均不明显,尤其是在利他情景的亲社会行为频率上无明显差异。高校学生干部没有足够的对同学、对社会积极的、利他的奉献精神,未能在学生团体中起到先锋作用。这个结果与我们在教育中对学生干部的期待有一定的反差,值得反思。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第一,选拔机制上需要科学化。目前,在对学生干部的选拔上,已有很多学者进行论述 ,均强调选拔注重民主性和科学性,注重民主选举、学生推荐和自荐,在此笔者不做论述。笔者主要从选拔科学性上提出以下见解。在选拔中,需注重学生的人格特质。人格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在大学阶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除了在生活中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观察来判断其人格特质外,更为科学的是把观察与人格测试相结合,对学生干部进行选拔。

人格测试可参考选用九型人格测验量表。九型人格测验把个体的人格特质描述为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自我型等九种类型。个体的人格特质均是九种类型中的二种或三种结合。每种类型的人格特点均有自身愉快的动力源泉。比如:若一位学生的人格特质中,助人型占主导,那这位学生生命中愉快的动力大多来自于帮助人和爱他人,选拔这位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则不需要老师整天督促他为同学或社会服务,他都会做出亲社会行为。若一个学生的人格特质是自我型,他生命中愉快的动力来自于关注自身内在的感受,若这样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就算老师整天督促他为同学服务,他也不会把服务他人、帮助他人当作自己快乐的源泉,一旦外在的规范和监督消除,其亲社会行为就会减少。这也能解释在此次调查中学生干部只有在公开情景下的亲社会行为才多于非学生干部,其余的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第二,在学生干部的培养及考核上需强调学生干部的自我教育能力。目前,教师对学生干部的考核大多是针对学生工作本身而进行的评估,而学生干部的品德和工作潜能等往往是被忽视的。对学生干部的考核,应转变传统的以成就、业绩、考勤为主的激励原则,将个人对于团队的贡献程度以及学生干部个体的进步程度作为一项激励的原则。同时,考核中需培养学生干部的自我教育能力,尤其是自我觉察及反思能力。良好的自我觉察能力是学生干部及时发现自己在思想上、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节的基础。

自我反思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干部正确地认识自己,还是高校学生干部对自身行为、动机、思维进行自我调节、自我修正的思想前提和基础,是学生加强个性修养、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一名称职的学生干部,应该是一名良好的自我反思者,在时常反省自己的过程中,把外在的规范变成自己内在的理念,把为同学服务、为社会做好事当成自身的稳定的价值观。所以,学校在培养和考核学生干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干部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从文君.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类型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寇彧,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4).

[3][8]万燕玲.高校学生干部群体的培养诌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8).

[4][6]蔺秀云,方晓义等.云南省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发展趋势以及对学校适应的预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4).

[5][7]寇彧,洪慧芳等.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

[9]张贞梅.高校学生干部就业优势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

[10]关于“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c2b16d22b

cd126fff7050b3b.html.

[11]黄丽华.沿海地区大学生先进集体的调查与思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

[12]张妍.试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情绪健康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13]万明钢,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J].心理学报,2004(1).

[14]黄彩文,于爱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7).

[15]李志英.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问题研究[J].德育,2009(4).

[16]张劲梅,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分类学研究—对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抽样调查[J].思想战线,2009(2).

(责任编辑 于小艳)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情景少数民族
情景交际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楼梯间 要小心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