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将”的用法
2014-02-09张海涛
张海涛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世说新语》中“将”的用法
张海涛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文章运用定量统计和穷尽分析的方法,对该书中出现的“将”字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作名词、动词、副词、介词、助词的用法,同时与《金瓶梅》中的“将”字用法进行对比。
中古汉语 《世说新语》 “将”的用法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部杰出的笔记体小说集,是南朝宋刘义庆(公元403—444年)编撰的。该书主要记载了汉末至魏晋年间士族阶层的言谈逸事,仿用古语比较少,口语性较强,语言自然质实,对当时的各种语言现象有比较真实可靠的反映,在汉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考察中古汉语语言面貌不可多得的重要语料之一。杨伯峻先生在《中国文法语文通释》中评论《世说》时指出其编撰者“对当时的语言既不规避,对古代的语言又能加以陶熔,冶古今词汇与句法于一炉,而较多地反映当时的语言情况”[1]。程湘清先生说:“我们可以把《世说新语》词汇作为解剖魏晋六朝汉语词汇的一个‘麻雀’。”[2]
《世说新语》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目前还未见专门对该书的“将”字进行研究的成果出现,对该书中“将”字进行穷尽式研究,既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揭示“将”字的特点,又能为中古汉语语法的断代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据统计,《世说新语》中共有137个“将”字,根据词性、用法大致可以分名词、动词、副词、介词和助词5大类,下面我们分别对每类的用法作简要分析和归纳。
1.“将”用作名词
此种用法在全书中共出现64例,占总数的46.7%。它的意义一般是将军、将佐、将略、人名甚至宝剑名等,这些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是常用意义。例:
(1)王平子始下,丞相语大将·军:“不可复使羌人东行。”(尤悔第三十三)
(2)王大将将··军执司马愍王,夜遣世将·载王于车而杀之,当时不尽知也。虽愍王家亦未之皆悉,而无忌兄弟皆稚。(仇隙第三十六)
(3)陈仲举尝叹曰:“若周子居者,真治国者器。譬诸宝剑,则世之干将·。”(赏誉第八)
(4)郗司空拜北府,王黄门诣郗门拜,云:“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骤咏之不已。(排调第二十五)
2.“将”用作动词。
用作动词的“将”共有10例,只占总数的7.3%,是使用种类比较少的一类,这种用法在近代汉语中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用法,跟现代汉语区别较大,在今天这种用法已经基本消失,近代汉语中用作动词的“将”一般表示“率领”、“带”、“拿”等意义,下面分别详述。
2.1 有“率领、带”的意思。
具有这个词义的在全书中共发现10例,考察分析这组动词可以发现它们主要有两种搭配格式:
2.1.1 “将”+宾语。考查具有“率领、带”这个意义的句例,发现竟有6例是此种搭配格式,由此可见这种格式在《世说新语》“将”字作为动词用法时是一种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用法。例:
(5)卿语阿黑:何敢不逊!摧摄回去,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脚令上!(豪爽第十三)
(6)郭氏于是盛威仪,多多将·将·侍侍婢婢。既至,入户,李氏起迎,郭不觉脚自屈,因跪再拜。(贤媛第十九)
(7)孙盛为庾公记室参军,从猎,将·其二儿俱行,庾公不知,忽于猎场见齐庄,时年七八岁,庾谓曰:“君亦复来邪?”(言语第二)
(8)长仁曰:“我试观之。”乃策杖将·一小儿,始入门,诸客望其神姿,一时退匿。(容止第十四)
2.1.2 “将”+趋向动词。此种用法的“将”字后一般无宾语或宾语承前省略,但后面必须有趋向动词,趋向动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补语。例:
(9)阮仲容先幸姑家鲜卑婢。及居母丧,姑当远移,初云当留婢,既发,定将·去。(任诞第二十三)
(10)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惑溺第三十五)
2.2 有“驾”的意思。
这种用例不常见,在文中只出现了1例,一般是“将”和“车”连用,后来形成一种固定搭配。例:
(11)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着车中。(德行第一)
2.3 有“拿,拿走”的意思。
(12)殷中军废后,恨简文曰:“上人着百尺楼上,儋梯将·去。”(黜免第二十八)
与后代的《金瓶梅》等著作对比,我们发现《世说新语》中的动词“将”的用法是比较单一的,大部分都表示“率领,带”等意义,还未曾出现“休息、休养、调养”,“比、比较”的意思。
3.“将”用作副词
这种用法在全书中共出现56例,占总数的40.8%,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用法,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3.1 表示动作或情况不久就会发生,将要、快要。
这种用法在全书中共出现50例,是“将”作副词时的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主要用法,在近现代汉语中也是一种出现比较多的用法。例:
(13)袁彦伯为谢安南司马,都下诸人送至濑乡。将·别,既自凄惘,叹曰:“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言语第二)
(14)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排调第二十五)
3.2 恐怕,表示测度而意思偏于肯定。
一般和“无”、“不”一起搭配成“将无”、“将不”,在书中共出现了6例,且一般出现在口语中,是魏、晋时人们常用的一个熟语,是表示测度而意思偏于肯定的词语,大约相当于“恐怕……吧”,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已经绝迹。
(15)谢安始出西戏,失车牛,便杖策步归。道逢刘尹,语曰:“安石将·无伤?”谢乃同载而归。(任诞第二十三)
(16)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雅量第六)
4.“将”用作介词
这种用法在该书中出现较少,只发现4例,占总数的2.9%,是出现次数最少的一种用法。
4.1 用作处置式,相当于今天的“把”。
(17)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臣于刘河内,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武帝从之。(方正第五)
4.2 伴随介词,用作介绍动作协同的对象。
在全书中总共出现了两处这样的用法。
(18)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文学第四)
(19)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轻诋第二十六)
5.“将”用作助词
这种用法全书共有3例,占总数的2.1%。用作助词时,“将”无实在意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
(20)刘真长与殷渊源谈,刘理如小屈,殷曰:“恶,卿不欲作将·善云梯仰攻。”(文学第四)
(21)王武子因其上直,率将·少年能食之者,持斧诣园,饱共啖毕,伐之,送一车枝与和公,问曰:“何如君李?”和既得,唯笑而已。(俭啬第二十九)
(22)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规箴第十)
为了便于对比观察,我们把《世说新语》和《金瓶梅》中的“将”字按词性分类整理成一张简表,分别列出它们的意义,在全书中出现的总句例数,占总数的百分比。[3]
表 《世说新语》与《金瓶梅》中“将”字用法
通过仔细对比《世说新语》与《金瓶梅》中的“将”字的用法,虽然两书的成书年代、内容、语言风格、篇幅的长短等因素都会影响“将”字数量及词性在书中出现的比例,但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窥探“将”字从中古汉语到近现代汉语的一些较为明显的发展变化。《世说新语》中“将”字出现最多的是名词和副词,分别占总数的46.7%和40.8%,动词、介词和助词所占的比例数量都比较少,可见在魏晋六朝汉语中“将”字的使用是以名词和副词为主的。在《金瓶梅》中,“将”字是介词和助词出现次数比较多,分别占了42.9%和29.4%,副词、名词和动词出现的比例相对较少,可见在近现代汉语中介词、助词等虚词用法的“将”字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
[1]杨伯峻.中国文法语文通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2]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张海涛.浅析《金瓶梅》中“将”的用法[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