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074例住院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调查分析
2014-02-09葛文汉阮海林杨家有黄福文
李 兵,葛文汉,阮海林,杨家有,黄福文
创伤作为一种“发达社会疾病”[1],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人们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本研究通过分析4年来我院住院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力图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本地区现阶段创伤发生的特点及变化趋势,为提高本地区创伤的救治和防范水平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2008—2011年收治住院创伤患者16 030例,排除同一创伤重复住院、信息不完整、重复统计的病例后,最终得到15 074例。
1.2 调查方法 将病案首页数据导出,对病案资料进行整理,排除同一创伤重复住院、信息不完整、重复统计的病例。对所收录住院创伤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时间、致伤部位、致伤原因、创伤严重程度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1.3 损伤严重度(ISS)评分 按年进行分层抽样,分别将各年份伤员住院号录入SPSS 13.0软件后利用该软件随机抽取20%,共3 015例,抽样误差<5%。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将所纳入患者的信息录入电脑《创伤数据库系统V 3.0版》软件(第三军医大学创伤数据库研究中心研制)[2],软件应用ISS评分2005版本[3]。所需信息依据入院记录描述,并参考各种检查结果、手术记录、最终诊断等以减少误诊、漏诊,录入后软件自动进行ISS评分。
2 结果
2.1 流行现况 2008年住院创伤患者3 468例,2009年3 786例,2010年3 796例,2011年4 024例,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79%。死亡188例,2008年56例,2009年44例,2010年43例,2011年45例,平均病死率为1.25%。
2.2 性别 15 074例住院创伤患者中,男10 883例,女4 191例,男女比为2.60∶1;死亡患者中男131例,女57例,男女比为2.30∶1。
2.3 年龄 住院创伤患者年龄0~108岁,平均(38.7±19.3)岁,主要集中在30~39岁(3 115/15 074,20.66%)、20~29岁(2 948/15 074,19.56%)、40~49岁(2 888/15 074,19.16%)3个年龄段(见图1);死亡患者年龄1~90岁,平均(45.9±22.2)岁,主要集中于≥70岁(37/188,19.68%)、30~39岁(36/188,19.15%)、40~49岁(28/188,14.89%)、50~59岁(28/188,14.89%)4个年龄段(见图2)。
图1 2008—2011年住院创伤患者年龄分布Figure 1 Age distribution of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trauma from 2008 to 2011
图2 2008—2011年住院创伤死亡患者年龄分布Figure 2 Age distribution of death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trauma from 2008 to 2011
2.4 受伤时间 住院创伤患者各月份分布:2月份住院创伤患者最少(1 052/15 074,6.98%),10月份住院创伤患者最多(1 392/15 074,9.23%),7~9月份在8.94%~9.12%水平(见图3)。从全天时间分布来看,2:00~3:59住院创伤患者最少(287/15 074,1.90%),8:00~9:59(1 977/15 074,13.12%)、12:00~13:59(1 935/15 074,12.84%)、18:00~19:59(1 841/15 074,12.21%)为每天创伤发生的3个高峰时间段(见图4)。
图3 住院创伤患者月份分布Figure 3 Month distribution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trauma
图4 住院创伤患者时间段分布Figure 4 Time period distribution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trauma
2.5 致伤部位 住院创伤患者致伤部位依次为四肢(7 095/15 074,47.07%)、头部(2 872/15 074,19.05%)、颌面颈部(1 657/15 074,10.99%)、胸部(1 388/15 074,9.21%)、脊柱(1 137/15 074,7.54%)、腹部(617/15 074,4.09%)、骨盆(308/15 074,2.04%);死亡患者致伤部位依次为头部(135/188,71.81%)、胸部(19/188,10.11%)、脊柱(12/188,6.38%)、四肢(10/188,5.32%)、腹部(9/188,4.79%)、颌面颈部(2/188,1.06%)、骨盆(1/188,0.53%)。
2.6 致伤原因 住院创伤患者致伤原因依次为交通事故伤(4 541/15 074,30.12%)、跌倒伤(3 883/15 074,25.76%)、打砸伤(2 589/15 074,17.18%)、机器伤(1 434/15 074,9.51%)、坠落伤(806/15 074,5.35%)、其他(1 821/15 074,12.08%);死亡患者致伤原因依次为交通事故伤(117/188,62.23%)、跌倒伤(34/188,18.08%)、坠落伤(20/188,10.64%)、打砸伤(5/188,2.66%)、机器伤(1/188,0.53%)、其他(11/188,5.85%)。
2.7 ISS评分 随机抽取3 015例患者ISS评分平均为(11.5±6.9)分,ISS评分<16分(轻症)占70.68%(2 131/3 015),16分≤ISS评分≤24分(重症)占22.82%(688/3 015),ISS评分≥25分(危重症)占6.50%(196/3 015)。生存者ISS评分为(11.3±6.8)分,死亡者ISS评分为(21.2±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28,P<0.05)。
2.8 2008—2011年住院创伤患者性别、年龄、病死率、ISS评分及ISS评分≥16分所占比例比较 2008—2011年收治住院创伤患者性别、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ISS评分及ISS评分≥16分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0年和2011年年龄高于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ISS评分高于2008年,2010年和2011年ISS评分高于2009年,2011年ISS评分≥16分所占比例高于2009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008—2011年住院创伤患者性别、年龄、病死率、ISS评分及ISS评分≥16分所占比例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gender composition,age,fatality rate,ISS score and the proportion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trauma whose ISS score ≥16 from 2008 to 2011 among different years
注:ISS评分=损伤严重度评分;与2008年比较,*P<0.05;与2009年比较,△P<0.05;▲为F值
3 讨论
柳州为广西工业重镇、桂中商埠、旅游名城,建筑工地多,流动人口多,车流量大,因此创伤发生机会也多,创伤患者流行病学自有其地区特点。我院为桂中地区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院前急救量15年来始终居全市第一,为柳州地区医疗中心,故我院住院创伤患者的特点也间接反应了柳州地区的创伤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1年我院住院创伤患者一直随着本地区经济水平的上升而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79%。保证一定的医院空床率是衡量一个医院成批伤抢救能力的重要指标[4]。当前卫生资源紧缺,医院床位常超负荷运转,如何保证各级各类医院有一定的空床率,以应付日趋增多的创伤患者,值得深思和探讨。
性别构成上,男性多于女性,是女性的2.60倍,与临近地区南宁(男女比2.57∶1)[5]及上海[6]、广州[7]等城市相仿。男性因接触危险工种多、社会活动范围广、容易激动等原因,造成男性伤员显著多于女性。4年来女性所占比例有上升倾向,但并无差异,国内白祥军等[8]研究也有类似现象,也可能相隔时间偏短,未能显示出明显差异,值得继续追踪。
从年龄分布上看,59.38%创伤患者发生在20~49岁,与国内大部分研究类似[5-7],且该年龄段在死亡组中占43.62%。青壮年尤其是男性,由于外出活动频繁、所承担工作危险性大、自律性差等原因,更易遭受意外伤害,是创伤的高危人群。他们是社会、家庭的中流砥柱,其伤亡对社会和家庭都是严重的损失,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程度较一般疾病更为严重。2010、2011年伤员平均年龄均高于2008年,该现象既与年轻患者所占比例变动较小有关,也是社会老龄化、空巢老人增多、老年人生活行为方式改变的必然结果。老年人在复杂的交通环境(如经过交叉路口,面对超速、超载等情况)时,较年轻人更易发生交通事故[9]。需要有关部门在交通出行上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照,同时提高全民素质,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鼓励旁观者给予老年人力所能及的帮助。本组资料还显示≥70岁为死亡组的高峰年龄段,占19.68%。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下降,且多合并基础疾病,伤后极易出现原有疾病、创伤和并发症三者的叠加,使得救治更为困难。
创伤在全年和全天的时间分布有其地区特点,受当地风俗、生活习惯、出行规律等影响。在全年时间分布上,与周海龙[6]的研究基本一致,而与左永波等[10]的结果又有所不同。7~10月份为创伤高发月份,可能原因为:该时间段昼长夜短,气候适宜开展工作,建筑工地也处于繁忙时期,而在炎热天气中工作更容易疲劳;夏季社会活动多,是各种娱乐场所的高峰营业季节;暑假、国庆节假日出行、旅游较多,车流量大。2月份伤员最少,其影响因素可能为:天气寒冷,人们出行减少;春运期间交通管理严格,外来人员返乡,大部分工厂停工;2月份天数最少。在全天时间分布上,呈现典型的3个高峰,分别为8:00~9:59、12:00~13:59、18:00~19:59。上述时间段是上下班高峰期,车流量大。根据创伤的时间规律,在好发时间段,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创伤的发生;医院合理做好人力、物力安排,使工作更有主动性、预见性,保证创伤急救的效率与质量。
创伤部位以四肢、头部多见,与其他一些院前急救[6]、急诊科[11]、住院患者[5]的致伤部位分类均一致。是否截肢是严重肢体创伤患者及临床医师面临的共同难题,有研究认为肢体损伤综合征指数(MESI)对严重肢体损伤早期截肢的预测能力较好[12]。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的发生率在60%以上,是创伤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3]。本组资料中,死亡组71.81%的致伤部位为头部。颅脑创伤预后相对较差,加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使颅脑创伤患者的预后进一步变差[14]。有研究证实,佩戴头盔可以使颅脑创伤的发生概率减少22%,严重颅脑创伤减少59%,颌面部创伤也可减少超过30%[15]。在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制定和强制执行关于自行车、摩托车驾乘人员使用头盔的法律规定。
本组资料中,交通事故伤是首要致伤原因。随着私家车日益增多,交通机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交通事故伤已经成为急诊创伤的主要原因[7,16]。道路交通伤害是5~44岁人口的三大死因之一,估计每年将造成240万人死亡,汽车事故造成的经济后果估计占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3%[17]。交通事故带来的伤害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与安全问题,减少交通事故所致的创伤对减少创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3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A/RES/64/255号决议1中宣布2011—2020年为道路安全行动十年,其总体目标是通过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各级开展更多活动,稳定并随后降低预计的全球道路交通病死率[17]。我国于2013年颁布新的交通法规,既加大了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也对驾驶人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增强了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交通法规知识,减少了交通事故隐患。
现代创伤具有伤势复杂、病情变化快、多发伤多、并发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本组资料警示创伤患者ISS评分越来越高,重症、危重症伤员比例越来越多。院前积极处理各种可能威胁患者生命的情况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18-19]。加强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化,统一指挥调度,社会相关部门包括公安、武警、消防、医疗急救、路政,甚至军队等部门协同作战,达到快速高效救援的目的[20]。早期给予患者确定性治疗可以降低创伤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对危及生命的大出血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LFR)、允许性低血压[21]的复苏策略,既可适当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院内急救阶段,尽快将患者转送到监护室或急诊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DCO)以稳定伤情,避免生理潜能进行性耗竭,为确定性手术赢得时机[22]。随着创伤重症、危重症伤员的增多,我院病死率并未随之逐年升高,与我院开展严重创伤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严重创伤救治信息联动系统及进行创伤救治人员的规范化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密不可分,有效保证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时效性、协作性和整体连续性。应用准确、简便、高效的院前、院内创伤评分方法,有助于尽早发现危重症,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我国创伤数据库的建设,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客观、简便有效的创伤评分方法,是规范我国创伤救治程序和提高创伤救治质量的有效途径。对创伤救治结局和质量的评估更适合于中国人,更为准确、有效地保证了临床救治能力、技术和水平的比较研究,促进了临床创伤救治能力的提升[23-24]。本组资料ISS评分较相关报道偏低[25-27],除与所服务人群的创伤特点有关外,考虑还受纠纷、保险、医患关系等因素影响较大,加强控制创伤患者的住院标准,轻症患者主张门急诊处置,可减轻医院床位不足的压力。
总之,创伤日趋增多,在好发人群和好发时间段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的发生;医院合理做好人力、物力安排,保证创伤急救的效率与质量。颅脑创伤患者病死率高,自行车、摩托车驾乘人员使用头盔可以有效减少头部创伤的发生概率。交通事故伤是创伤的主要致伤原因,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消除生活、生产安全隐患。创伤严重程度日趋加重,重症、危重症伤员比例增多,完善我国创伤数据库建设,应用准确、简便、高效的院前、院内创伤评分方法,积极探索与推进严重创伤的规范化救治模式,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1 王正国.发达社会疾病——创伤[J].中国创伤骨科杂志,2001,12(4):241-242.
2 周继红,邱俊,张良,等.网络版创伤数据库系统V3.0的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9,25(12):1133-1137.
3 Gennarelli TA,Wodzin E.AIS 2005:a contemporary injury scale[J].Injury,2006,37(12):1083-1091.
4 DeLia D.Annual bed statistics give amisleading picture of hospital surge capacity[J].Ann Emerg Med,2006,48(4):384-388.
5 刘勇.5393例创伤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5):257-260.
6 周海龙.969例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7):663-666.
7 梁子敬,曾量波,黄力,等.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创伤急救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1):885-888.
8 白祥军,恩巴,汤曼力,等.住院创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J].创伤外科杂志,2006,8(6):512-514.
9 王正国.老年、疾病与交通安全[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2):181-186.
10 左永波,刘瑛,蔡景五,等.622例急诊外科住院病历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09,10(1):35-37.
11 杨德民,郭伟,谭燕华,等.5346例创伤院内急救流行病学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07,9(4):334-336.
12 苏以林,徐琳峰,王钢.严重肢体损伤截肢与保肢三种评分方法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38-40.
13 王正国.多发伤的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1-3.
14 胡锦,姚海军,刘永,等.华东地区颅脑创伤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2):88-91.
15 Amoros E,Chiron M,Martin JL,et al.Bicycle helmet wearing and the risk of head,face,and neck injury:a French case——control study based on a road trauma registry[J].Inj Prev,2012,18(1):27-32.
16 刘保池,裴辉,胡维信,等.2004—2006郑州市创伤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0):1026-1028.
17 WHO.2011-2020 年道路安全行动十年全球计划[EB/OL].[2013-10-06].http://www.who.int/roadsafety/decade_of_action/plan/plan_ch.pdf.
18 Gomes E,Araújo R,Carneiro A,et al.The importance of pre-trauma centre treatment of life-threatening events on the mortality of patients transferred with severe trauma[J].Resuscitation,2010,81(4):440-445.
19 李得溪,张俊晶,武兵兵,等.注重各个环节全面提升院前急救水平[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8):1157.
20 Aroold JL.Disaster medicine in the 21st century:future hazards,vulnerabilities,and risk[J].Prehospital Disaster Med,2002,17(1):3-11.
21 王瑞兰,陈德昌.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允许性低血压对严重创伤救治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4):289-290.
22 王一镗.严重创伤救治的策略──损伤控制性手术[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32-35.
23 周继红.完善创伤数据库、深化创伤评分和创伤结局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7):577-579.
24 陈发球,陈锡林.严重创伤结局预测模型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7):991-993.
25 何忠杰,孟海东,林洪远,等.城市创伤的急诊救治──附719例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2):113-116.
26 钟代星,朱长亮,赵亚超,等.ISS在中青年胸部损伤评估中的价值[J].创伤外科杂志,2008,10(4):314-316.
27 冉崇福,姚一民,张聪,等.AIS-ISS评分在维和医疗救援外伤病员伤情判定中的作用及意义[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4):37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