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和态度调查分析
2014-02-08杨宗升
尚 云,李 鹏 ,杨宗升
(1.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统计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艾滋病是造成成人死亡的第五大原因,是造成15~49岁女性死亡的第一大杀手[1]。据调查,我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15~29岁的青少年为主,约占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人数的 60%。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心理和生理正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容易受不良事物的诱惑,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同时,青少年时期是进行健康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一旦掌握相关的知识,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形成改变危险行为的强大力量来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与蔓延[2]。因此,对于面向青少年开展的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的教育十分的重要。
云南省德宏州地处中缅边境,是毒品危害的重灾区和全国禁毒防线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开展大量宣传教育工作,也初见成效,但是形势仍不容乐观[3]。本研究对德宏州某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4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能切实增强青少年对毒品与艾滋病的抵御能力,为更加科学有效的开展青少年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云南省德宏州某中学初中一年级、二年级,高中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共计调查252人。其中初一年级60人,初二年级61人,高一年级43人,高二年级88人;男生61人,女生154人。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问卷》。问卷一共3个部分,内容包括:(1)一般人口学指标;(2)艾滋病知识,包括艾滋病的一般知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知识,艾滋病预防知识及高危行为知识;(3)对艾滋病的态度,包括对艾滋病的态度、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知识分问卷的每个项目设置“对”、“错”或“不知道”三个答案选项。计分方式为答对得1分,答错或不知道得0分。两个态度分问卷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设计,并且设置了反向计分题。问卷不记名,当场发卷,当场收卷。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录入问卷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并利用 SPSS18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在年级、性别上的差异,以及知识与态度间的相关程度。
2 结果
2.1 中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被调查的4个年级的中学生对艾滋病一般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 64.1%。在艾滋病一般知识问卷中“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未发病的感染者不会传染给别人”的知晓率最高,而“一个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可立即通过血液检测得知是否已受到感染”这一题的知晓率最低,见表1。
表1 中学生对艾滋病一般知识知晓率
被调查的4个年级的中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 74.0%。对“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注射器针头吸毒不会被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知晓率最高(86.1%)。在对“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一个游泳池或浴缸等公共设施不会被感染上艾滋病病毒”这一题的知晓率最低54.0%,见表2。
表2 中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
被调查的4个年级的中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识及高危行为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 63.3%。其中对“不吸毒是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重要途径”这一道题的知晓率最高(77.8%)。对“越早开始发生性行为就越容易感染艾滋病”这一项的知晓率最低(37.7%),见表3。
表3 中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识及高危行为知识的知晓率
2.2 中学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来源及途径
在被调查的252名德宏州中学生当中,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来源途径,最多的是学校范围内的宣传,其次是电视、报刊杂志和街道宣传。而家长告知、朋友谈论以及网络等途径的利用率都低于30%。
2.3 不同年级、性别中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的比较
将艾滋病知识问卷各分问卷得分及总分作为因变量,把年级和性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级主效应、性别主效应以及年级和性别的交互效应在“艾滋病一般知识”、“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艾滋病预防知识及高危行为知识”以及“知识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中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在被调查的中学生当中,对艾滋病的态度、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大多都处于 50%以上的中高水平,说明被调查的中学生当中对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及艾滋病患者有一定的正向积极态度。但在“公司老板有权解雇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员工”和“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在一起上课学习不会让我烦恼”这两题的态度率低于 46%,说明在与自身有关的工作和学习当中,被调查者依然存在着对艾滋病患者的负向态度,表现出迟疑和恐惧,见表4。
表4 中学生对艾滋病态度各题的正向态度率
2.5 不同年级、性别中学生对艾滋病态度的比较
将艾滋病态度问卷各分问卷得分及总分作为因变量,把年级和性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级主效应在“对艾滋病的态度”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91,P<0.01)。年级与性别的交互效应在“艾滋病态度总分”和“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交互效应在两次方差分析中的F值分别为:F=2.644,P=0.05;F=3.886,P=0.01)。
2.6 中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关系分析
将被调查的德宏州中学生的艾滋病知识问卷中各分问卷的得分(包括一般知识知晓率、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以及预防知识知晓率)和对艾滋病的态度问卷中各分问卷的得分(包括对艾滋病的态度率和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率)作为变量,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以检验两两变量间的线性关系。结果显示,中学生在艾滋病知识的各分问卷得分与其在对艾滋病态度的各分问卷得分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见表5。
表5 中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相关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中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德宏州中学生当中,对于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具有较高的知晓率。但是在艾滋病的潜伏期、前期表现,艾滋病的预防手段,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某些方面以及性行为与艾滋病的相关关系等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知识盲点。尤其是艾滋病高危行为的知晓率,较一般知识的知晓率还处于中低水平。说明在现阶段的预防艾滋病教育过程当中,对于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还存在着不足,应加大对高危行为的宣传力度,加深对艾滋病传播途径、潜伏期等知识的宣传深度,使中学生形成对艾滋病预防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年级主效应、性别主效应以及年级和性别的交互效应在“艾滋病一般知识”、“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艾滋病预防知识及高危行为知识”以及“知识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男女生在13岁后,认知水平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水平均有质的提高,随着年级的增加、性别的不同,并不会出现知识记忆的太大差异。
3.2 中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
调查表明,被调查的中学生对于艾滋病的态度总体上处于中上等水平,但是在与自身的生活和学习相关的问题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消极情绪。同时,在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方面存在着年级和性别的显著差异。随着年级增长,预防艾滋病教育所需要的方法和途径也应具有多样化和深层次的改变,只有在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工作中注意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抓住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工作,才能促进艾滋病预防教育的工作成效。在进一步提升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外,还需要注意针对中学生的艾滋病态度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们在提升知识知晓率的同时形成相应的正向积极态度。
3.3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与态度的相关性分析
调查表明,被调查的中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与对艾滋病的态度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但相关系数的大小显示,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处于中低水平[4]。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对艾滋病知识了解的程度越高,越能够形成对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正向积极态度。同时,说明影响艾滋病预防教育成效的,除了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对艾滋病的态度以外还有其他因素,这就要求在开展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的教育工作当中,还需要重视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的作用,结合多角度、全方位的视角开展工作。
结合中学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来源途径的现状,提示在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具体工作中,应在加强电视、报刊杂志、以及街道宣传力度的基础上,提高对互联网这一信息传播途径的利用,注重学生们之间的朋辈辅导作用,加强对家长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培训。
在今后中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应制定适合于中学生社会文化背景、认知行为等现状的可行性程度高的工作方案,设立合理的学习内容,使用有效的教育方法。最终,促使中学生形成对艾滋病全面的认识和健康积极的行为、态度,从而提升对青少年艾滋病预防教育的整体效果,降低艾滋病感染率。
[1]艾滋病领域后千年发展目标咨询报告[R/OL].(2013-04-05)[2013-6-7].http://www.unaids.org.cn/.
[2]朱 俊,唐小清,沈 静,等.重庆市初中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694-700.
[3]杨 玲,段 松,龚渝蓉,等.云南省德宏州2005-2009年禁毒防艾情况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17(4):441-443.
[4]邱皓政.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SPSS中文视窗版数据分析案例解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5]曹文娟,康丽娜,张爱莲.山西省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社会歧视的调查[J].卫生软科学,2012,26(11):989-993.
[6]陈嫒玲,杨佩军,杨 吟,等.昆明市中、小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08,30(2):36-38.
[7]钟秋月,孙昕霙.云南某市276名高中生对艾滋病与社会性别相关态度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2):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