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短时血压变异的相关性研究

2014-02-08章桂铭张源明张邱兵袁庆艳

中国全科医学 2014年17期
关键词:收缩压颈动脉变异

章桂铭,陈 曦,张源明,张邱兵,袁庆艳

高血压是主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在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所带来的居高不下的致死率、致残率,给全球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研究表明血压带来的靶器官损害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还与血压变异密切相关[1-2]。血压变异表示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以时域指标(即标准差)反映变异的幅度,以频域指标反映变异的速度[3]。短时血压变异指24 h的血压变异,通常采用24 h内每30 min血压标准差的平均值表示,可以通过24 h动态血压仪获得。本研究通过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高血压科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数据分析,探讨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短时血压变异的关系,以引起临床医生对血压变异的关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高血压科就诊并确诊的维吾尔族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463例,其中男244例,女219例;年龄19~81岁,平均(52.9±11.5)岁。入选标准: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高血压诊断标准[4]:平均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平均舒张压≥90 mm Hg。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中重度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多发性大动脉炎、恶性肿瘤、缺血性脑卒中(不包括腔隙性脑梗死)、血糖异常(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1.2 研究方法及检测指标 入院时均登记年龄、性别、种族、病史,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MI)。患者入院后隔夜禁食12 h,第2天7:00-9:00空腹抽取肘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BaekmaxCXT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生化全项并记录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采用日本TM2421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患者24 h动态血压,每30 min测量1次,动态血压监测期间患者日常活动不受限制,嘱其在自动测量时被测上肢保持相对静止状态,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24 h舒张压变异。应用飞利浦 IE33-1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若有颈动脉斑块则归为斑块组,反之归为无斑块组。颈动脉斑块定义为局部血管壁增厚,并符合以下任一标准[5]:(1)局部颈动脉内膜(IMT)≥1.3 mm;(2)局限性隆起凸入管腔≥2.5 mm;(3)局部IMT增厚超过周边IMT 50%或以上。

2 结果

2.1 颈动脉斑块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对维吾尔族463例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有斑块者258例(斑块组),无斑块者(无斑块组)205例。斑块组与无斑块组的年龄、服降压药、高血压病程、BMI、总胆固醇、LDL-C 、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24 h平均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颈动脉斑块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有颈动脉斑块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服降压药、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程、BMI、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HDL-C、LDL-C、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24 h舒张压变异、24 h平均心率为自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24 h收缩压变异是产生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1 颈动脉斑块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注:*为χ2值;BMI=体质指数,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表2 颈动脉斑块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Table2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carotid plaques

自变量βWalsχ2值P值OR(95%CI)年龄0.08340.6450.0001.086(1.059,1.114)24h平均收缩压0.0090.6650.4151.009(0.987,1.031)24h平均舒张压-0.0171.1320.2870.983(0.953,1.014)24h收缩压变异0.1038.7180.0031.108(1.035,1.187)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与冠心病、脑动脉及外周血管硬化性疾病的发生明显相关。国内外大量文献均有相关报道,如Hellings等[6]进行的一项颈动脉斑块及其成分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及其成分是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因此,遏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从亚临床病变阶段开始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患者的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7]。颈动脉作为外周动脉,位置表浅并且相对固定,易于被一种简单、无创、安全的筛查工具(B型超声)检测到,可以作为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一个“窗口”[8],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颈动脉斑块的单因素分析中,新疆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包括年龄、高血压病程、BMI、24 h平均心率、总胆固醇、LDL-C、服降压药;24 h动态血压分析显示,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有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4 h收缩压变异是产生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结果提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短时血压变异相关。这在国内外的一些相关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国外Schillaci等[9]在对两个大样本的高血压患者短时血压变异与大动脉硬化的研究中发现,在高血压患者人群中短时收缩压变异是大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内刘傲亚等[10]对408例高血压住院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时血压变异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在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与24 h平均收缩压及其变异系数,尤其是收缩压变异系数独立相关。

刘秀娟等[11]对南昌地区800例体检健康者研究发现,年龄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增加。Iemolo等[12]研究也显示,年龄为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大小随着年龄升高而增加。本研究与上述结果一致。年龄作为颈动脉斑块的传统危险因素,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控制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未发现颈动脉斑块与吸烟、LDL-C、HDL-C、服降压药独立相关,可能的原因包括:(1)维吾尔族人群的吸烟率较低;(2)可能有小部分高血压患者服用过调脂药物,未能剔除;(3)分组时将是否规律服药均归为服药组;(4)样本量较小。

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1)本研究只分析了全天血压变异,没有分别分析白天血压变异和夜间血压变异;(2)本研究对颈动脉斑块的部位及类型没有做出更进一步的分析;(3)本研究没有纳入其他种族人群,种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不可知。因此,还有待于针对以上局限性做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短时血压变异,特别是短时收缩压变异独立相关。因此,提高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的关注力度,指导临床工作中降压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预后。

1 Tatasciore A,Renda G,Zimarino M,et al.Awak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correlates with target-organ damage in hypertensive subjects[J].Hypertension,2007,50(2):325-332.

2 张清琼,张新军,常彬宾,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2(2):252-255.

3 Bilo G,Giglio A,Styczkiewicz K,et al.A new method for assessing 24 h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fter excluding the contribution of nocturnal blood pressure fall[J].J Hypertens,2007,25(10):2058-2066.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5 杨颖,霍勇.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测方法的规范化——“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 颈动脉超声检测方案[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8,16(6):337-338.

6 Hellings WE,Peeters W,Moll FL,et al.Composition of 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s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outcome:a prognostic study[J].Circulation,2010,121(17):1941-1950.

7 Zhang W,Xing SS,Sun XL,et al.Overexpression of activated nuclear factor-kappa B in aorta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J].Clin Cardiol,2009,32(12):E42-E47.

8 Jones DW,Hall JE.World hypertension day 2007[J].Hypertension,2007,49(5):939-940.

9 Schillaci G,Bilo G,Pucci G,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short-term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large-artery stiffness in human hypertension:findings from 2 large databases[J].Hypertension,2012,60(2):369-377.

10 刘傲亚,余振球,王文化,等.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6):484-487.

11 刘秀娟,辛绍南,肖秋金,等.南昌地区健康军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8,16(5):403-405.

12 Iemolo F,Martiniuk A,Steinman DA,et al.Sex differences in carotid plaque and stenosis[J].Stroke,2004,35(2):477-481.

猜你喜欢

收缩压颈动脉变异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变异危机
变异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
变异的蚊子
祛脂定斑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型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