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对等论观照下《孝经》概念术语的英译
2014-02-07黄宇杰
黄宇杰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翻译对等论观照下《孝经》概念术语的英译
黄宇杰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孝经》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详细阐述了孝道的思想,对弘扬中华孝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的译本数量不多,且没有充分传达出孝道的精神内涵,这就有碍孝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翻译对等论中的内容对等为指导,以今文《孝经》的原文本和现有《孝经》的六种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孝经》中有关孝文化的六个概念术语的讨论,或许可以发现译文中存在的省译和误译等问题,并拓展出新的英译思路。
对等;《孝经》;概念术语;英译
《孝经》一千八百多字,篇幅不长,却被尊为儒家的十三经之一,对阐发孝文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后人对它的注释和研究都较为丰富,乃至有当代学者将其作为《孝经》学(陈壁生 2013)进行研究,其价值可见一斑。从19世纪早期到21世纪初期一直有学者对其进行英译,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看,《孝经》英译本有六种,一是1835年《中国丛报》第四卷中刊登的裨治文英译的 《孝经》,二是1879年《中国经典》第七卷中出版的理雅各英译的《孝经》,三是1908年英国莫瑞出版社出版的程艾凡英译的《孝经》,四是1993年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刘瑞祥、林之鹤英译的《孝经》,五是201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学者罗思文、安乐哲英译的《孝经》,六是2010年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顾丹柯先生英译的《孝经》。但是,据笔者对各类刊物的统计,近10年 (2003-2013)来,国内研究《孝经》英译的文章仅为5篇,可见《孝经》的英译研究与《孝经》的研究相比显得不足。本文以翻译对等论中的内容对等为指导,对比上述六种译本,以有关孝文化六个概念术语为例,讨论译文中存在的省译和误译等不对等的问题。
1 翻译对等论
翻译对等论起源于18世纪中叶,大概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美国和欧洲,对等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代表学者有纽马克、奈达、雅各布森和卡特福德等。在中国,不少学者也对其进行研究,代表人物有谭载喜、王宗炎、郭建中、金隄等。可见翻译对等论在国内外翻译界影响甚广。
对等论代表人物之一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提出的形式对等,至今仍然对翻译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形式对等概念中强调翻译时要注意讯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 (转引自杰里米·芒迪,2010:62),值得注意的是,奈达的翻译理论来源于圣经翻译,因此该理论应较适用于经典翻译,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还是外国的圣经,翻译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讯息本身的对等,即内容的对等。因此,本文专门就《孝经》中有关孝文化的六个概念术语的内容对等的问题展开讨论。
2 《孝经》概念术语的英译
正确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对《孝经》概念术语的合理的解读对于现代人来讲不是容易的事情,有学者认为,全面而正确地把握原文的真实义,如何设法还原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陈国华,2013),是对古代典籍翻译所需具备的基本功。因此,笔者认为,第一要考虑术语本身的意义,中国古代的文字有着几千年的传统,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古汉语的词义随年代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第二注意历史和文化的语境,文本中术语的含义离不开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影响。第三要注意原文内部的语境,也就是上下文,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上下文会限定给予术语具体某一个或者某些含义。第四要对经典作理性的、永恒性的考量,像《孝经》这样的儒家经典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因此要打破时空的束缚,才能体现其普世的和现实的价值。
2.1 不恰当的省译导致概念术语的内容不对等
省译虽是一种翻译方法,但不能以牺牲意义为代价,对于《孝经》这样的古代典籍,概念术语往往含有丰富的意义和内涵,对原文理解不到位,采取不恰当的省译往往会导致整体意义的流失。先来看一例。
例1.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对上面例子中的“孝”的基本含义用现代汉语解释就是:作为子女首先是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发肤,不能损毁和让它受伤;修身和服务社会,让父母有好的名声;子女在家侍奉父母、在外服务人民、并且在道德上学问上对社会有榜样的作用。且看六种英文翻译,裨译为“filial duty”。理译为“filial piety”。程译为“the duty of children to their parents”。刘译为“filial piety”。 罗译为“family reverence (xiao)”。顾译为“filial piety”。 有四位译者都用了“filial”,其实这个词在英文中一般是指子女对父母的责任、感情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一种关系。程译其实就是“filial duty”的变体。罗译为 “family reverence(xiao)”采用意译加音译,汉语意思是对家庭的责任,把“孝”的范围扩大到了对整个家庭的责任,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父母要尽为人子女的责任,而且是对整个家庭。
上述所有翻译不能说完全是误译,但是至少是不能完全体现“孝”的内涵。“孝”字该如何准确而全面地理解,可以参看一些工具书的解释。《说文解字》说:“善事父母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善事父母者。禮記。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 ”《康熙字典》:“〈書·堯典〉克諧以孝。 ”《辞源》(2012年修订本,第857页):“旧时称善事父母为孝。”《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05年第4版,第421页):“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这些工具书对“孝”的解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尽心竭力地侍奉父母亲。但是,我们看这个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代表老一代和子一代是一体,不可以有代沟,因此该字进一步的解释应为:子女要对父母、父母的同龄人及父母的长辈都要孝敬和恭顺,这是“孝”。可见其含义突破了家庭的局限。再看,在本例引文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从上下文的文内语境上看,“孝”本身就包含了“忠”和服务天下的意思。《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孔子在《孝经》第十二章中认为人民相亲相爱、和谐共处的目标并不难,其实只要教他们行孝就可以了。但是把“孝”狭隘地理解为:子女只要侍奉好自己的双亲,不必顾念别人的父母亲,那显然就不能实现人民和谐相处的目的了,同时也与孔子提倡的“人不独亲其亲”的大同世界的理想相抵触了。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孝”字包含了对父母及整个家族的责任、对君王(领导人)的忠诚,以及对全天下人民负责的意思。已有的六种译文都是部分传达了“孝”的含义,没有能够充分表达其思想内涵,这就可能在孝文化传播过程中,让译文读者产生误解。在英文中可能找不到内容与之对等的词语,几乎可以认为是不可译的。因此笔者建议采取音译加注的办法。再看第二例。
例2.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孝经·三才章第七》)
上面引文中的“教”字当作“教育(教化)”来理解。最后两句的现代汉语解释:古来的圣王对人民的教育(教化)不用借助严肃的手段就能成功,对人民的管理不用严厉的方法就能治理。对照“教”字的英文翻译。裨译为“instruction”,基本意思是“指示、指导、讲授”。理氏和刘氏都译为“teachings”,基本意思是“教学、教义”。程氏和罗氏均译为“education”,虽然其中文翻译往往是 “教育”,但是中国古代的“教”的内容和现代英语中“education”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国古代是以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而“education”在英文中往往是教授各种科目的知识。顾译为“moralisation”。基本意思是“道德化”。要较为准确把握这个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教”字的基本意思,首先须要参考一些古代的字典,《说文解字》说:“上所施下所效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所施,下所效也。 ”《康熙字典》:“〈釋名〉敎,效也,下所法效也。〈廣韻〉敎,訓也。〈玉篇〉敎,令也。”综合上述解释,在这里“教”在方法上有两层意义,居上位的“施”和居下位的“效”。 “instruction”只能包含第一层意思。 “teachings”和“education”都含有teaching and learning的意思,但是第二层“效”的意思几乎没有体现。《礼记·学记》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的内容首先是“善”,百善“孝”为先,因此孔子在《孝经》第一章中说:“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见所“教”的内容首先是“孝”,是道德教育为蓝本的,本例引文中也讲到,“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人民效法这种孝行,因此明王的教化也就可以顺利推行了。这是“教”在内容上所包含的第三层意思。综合上述分析,前四位译者的翻译能够表达出“教授、教学、指导”的意思,应当说不是完全误译,表达的是前面两层意思。而顾译为“moralisation”,是第三层“道德化”的意思,“施”和“效”的意思就稍微欠缺了一点。因此,对于“教”这种内涵丰富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概念术语在英文中找到对等的表达恐怕很难。因此,笔者建议可以采用意译加注、音译加注或者音译意译加注的办法。下面请看第三例。
例3“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
本例引文现代汉语的解释是:教育人民注重礼貌,讲求恭顺,没有比教他们悌道更好的了。再看“悌”字的英文翻译。裨译为 “the duties which brothers owe to each other”,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兄弟之间所应有的责任。理译和刘译均为“fraternal duty”。 “fraternal”的基本意思是:兄弟的、兄弟般的。程译为“to be polite to all his elders”,意思是:对所有长辈礼貌。 罗译为“deference for elders (ti)”,采用意译加音译的方法,意思是:尊重并顺从长辈。顾译为“to be respectful to their brothers”,尊敬其兄弟。从文字本身出发,分析“悌”字该如何理解,《说文解字》:“善兄弟也。”意思是:兄弟之间当相互敬爱。笔者认为,“悌”字的基本含义固然是形容兄弟之间所应有的责任,但依照孔子《孝经》第十二章的上下文中的语境,要想让人民讲求礼貌,知道顺从,仅仅靠兄弟之间相互敬爱是不够的,因此“悌”的含义应为:敬重兄长以及所有的长辈。有学者在《孝经译注》对“悌”的注解是:“敬重并服从自己的兄长,由此进而推及敬重并服从所有的长上。”(胡平生,1996∶28)这样理解是非常有道理的。不仅如此,笔者推理,兄弟是否也应该包含姐妹在内,仅有兄弟而不要求姐妹和谐,恐怕不是圣人的本意,因为兄弟姐妹是属于同辈。综合上述分析,“悌”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兄弟姐妹(同辈)之间互相敬重、敬爱以及对所有长辈的尊敬。可见,已有的六种译文都不全面,换句话说,由于对原文没有全面理解,译文的信息就出现了不对等,“悌”的本意就不能为译文读者全面了解,译为 “to be respectful to their brothers and sisters and elders.”可能更为恰当。
2.2 误译导致概念术语的内容不对等
如果说对原文理解不到位,采用部分翻译(省译)会导致概念术语体现的文化意义得不到百分之百的传播,那么对原文理解的错误而致使误译,其结果就会使信息失真。
看第4例,在《孝经》的第十六章诸侯章中,出现了非常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概念术语 “感应”一词。 裨译为 “on the retributive results of the performance of filial piety”,意思是:孝行的报应(结果)。理译为 “the influence of filial piety and the response to it”,意思是:孝的影响及对它的回应。程译为“the influence and fruit of filial piety”,意思是:孝的影响及结果。刘译为“the response to filial piety”,意思是:对孝的回应。罗译为“resonance”,意思是:共振、共鸣,是力学术语。顾译为“interaction between gods and mankind”,意思是:神和人类的交互作用。
“感应”一词先分开解释,先看古汉语工具书对“感”的解释。《说文解字》:“動人心也。从心咸聲。古禫切。”可见“感”是形声字,形旁表意,与人心有关。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動人心也。”《康熙字典》:“〈廣韻〉動也。从心咸聲。〈增韻〉格也,觸也。〈易·咸卦〉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基本可以确定“感”的意思是人的心动。再看“应”的意思。《说文解字》:“當也。从心聲。於陵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當也。當,田相值也。引伸爲凡相對之偁。凡言語應對之字卽用此。大徐言部增譍字。 ”《康熙字典》:“〈集韻〉答也。 〈廣韻〉物相應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在此处,“应”字正确的解释是回应、应答。因此,“感应”合起来,意思就是:人心动,外界就有回应。且看,《孝经·感应章第十六》:“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意思是说,圣明的君王以侍奉父母的孝心来明白地观察天地运作的道理,天地神明降下福佑。可见,“应”应该进一步理解为福应。在本章的最后孔子总结:“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意思是说,人心如果行孝悌之道到达极致的程度,天地神明就会感动,波及的范围异常广大,没有什么人不能感动,没有什么地方不能到达的,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的。所以,“感应”两个字合起来就是:行孝悌之人的至诚心动了,就会得到天地神明的福应。这两个字其实就是原因和结果的结合体,“感”是因,“应”是果。同时有先后之别。“感”在先,“应”在后。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中国文化是强调“内求”的,只有用心去做事,才会最终有所收获。裨译缺少动作行为的双方,且主要强调回应。理译程译刘译其实都还是强调应答的结果。罗译为“resonance”,其借用力学术语中的共振一词,不能说完全不对,但表达含糊。 顾译为 “interaction between godsand mankind”,因果关系不明,其实是人心来感,天地神明来应。翻译时要尽量考虑信息对等,建议译为“the practice of Xiao and the good responses from gods”。再看一例。
例5.“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孝经·丧亲章第十八》)该句中“性”字的翻译,裨译为“themselves”,代指 people,是生者的意思,其他五位译者均译为“life”,意思是生者的性命。笔者认为,这句话现代汉语意思是:父母死后三天,孝子应当要吃饭,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为哀悼死者而伤到了生者的生命和健康。肉体虽然毁灭了,但是精神是不灭的,不要过度悲伤,这是圣人的政教。六位译者对“性”字的理解都不恰当。首先参考工具书的解释,《说文解字》:“人之陽气性善者也。从心生聲。息正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人之昜气性。句。善者也。論語曰。性相近也。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董仲舒曰。性者,生之質也。質樸之謂性。从心。生聲。息正切。十一部。 ”《康熙字典》:“〈中庸〉天命之謂性。 〈註〉性是賦命自然。”可见性不是有形的东西,是生命的本质,是本性的东西,不是一般理解的后天的“命”(胡平生,1996:40)。如果把“性”理解为性命,那么与前句中“生”的意思重复了,文章啰嗦,且文意不通。因此“性”字的理解还须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在此应该理解为本性或者灵性。在儒家也可以称天命。再看该章下文中,孔子说“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父母死后,要经常祭祀祭奠怀念他们,因为中国古人认为人死为鬼,因此活人的本性或者灵性,超有形的东西,其实死后就是鬼魂,也就是说,也就是说人虽然死了,“性”是不灭的。因此,翻译的时候为了能够在意义上对等,需要考虑一个英文单词兼有精神和鬼魂的意思,可以选用英文单词“spirit.”当然为了要使译文读者更加清楚可以加上一些注释来说明。此处六位译者因为没有打通文章的上下文和结合历史语境,导致对原文概念术语的误解,译文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看最后一例。
例6.“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孝经·诸侯章第三》)
考察 “社稷”的翻译。裨译为“ancestral possessions”,意思是:祖先的财产。理译为“the altars of their land and grain”,意思是:土地与谷物的祭坛。程译为“country”,意思是:国家。刘译为“state”,意思也是国家。 罗译为“the altars to their lands and crops”,意思是:土地与庄稼的祭坛。顾译为“the nations itself”,意思是国家本身。六种译文可归为三种理解:国家、祭坛或者祖先的财产。可见理解并不一致。“社稷”一词须分开解释,《说文解字》对“社”的解释是:“地主也。从示土。”可见“社”的本义为土地神。再看“稷”的解释。胡平生的《孝经译注》对“稷”的解释:“稷,谷神。 ”结合上下文,如果说诸侯很富贵,然后国家就能保有,这个讲不通。富有的国家未必不受别人的欺负。因此,“社稷”在此处不能理解为国家的意思,也不能理解为财产或是祭坛,而是指社稷之神。正确的文意是:虽然诸侯富贵,但能祭祀社稷之神,为人民作出表率,人民也是会效法诸侯的德行。从而诸侯和人民上下都能有所敬畏,就能和和睦睦,文章的义理就能够贯通。这合乎孝的本义,上所施,下所效。孔子在《孝经》第九章中说:“其所因者本也。”同时在第一章中也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因为孝心存在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容易受到启发、感化和教育。译者要对古汉语、古代文化和古代的教育理念有正确的把握,才能理解正确全面。因此“社稷”可以译为“the gods of land and grain”。
3 结语
本文对《孝经》中有关孝文化的六个概念术语进行重新解读,对孝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分析“孝”和“悌”,我们理解了儒家伦理学中的整体观;通过分析“教”,我们理解了儒家的教育理念的本质,是身教为重,上行下效,这一点与西方现代教育中偏重外在的知识技能教育不同,中国古代儒家教育首重在道德教育;通过分析“感应”、“性”和“社稷”这样的具有传统特色的概念术语,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古人日常待人处事的要求、对生者和死者的态度以及处理与祖宗的关系的方法,无一不是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
儒家典籍属于经学,经学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等的领域,因此其翻译有其自身的特点。从符号系统上来看,儒家典籍不是实用性语言或科技性的语言,因而不是所指优势符号(吕俊,2012∶71),即原文和译文之间有较为固定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也不完全是文学语言,即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因而也不是能指优势符号(同上)。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对文字本身的演化有所了解,最好对古文字有很好的修养,而且对于历史语境要善加把握,更重要的是要在对儒家思想的整体性体解的基础上对原文语境要贯通,最后要从经学的特点出发,考察其价值的跨时空性和永恒性,才能对原文有正确而全面的理解,才能确保译文与原文对等。
[1]陈壁生.从“政治”到“伦理”—明皇注经与《孝经》学的转折[J]. 学术月刊,2013,(9).
[2]陈国华.对孔子教育哲学五个基本理念的重新解读与英译[J]. 中国翻译,2013,(6).
[3]胡平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英)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吕俊,候向群.翻译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黄素华】
Translation of Conceptual Terms of the Book of Xiao in the Light of Equivalence Theory
HUANG Yu-jie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Ningbo 315012,China)
The book of Xiao,elaborating on the thoughts of Xiao,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ooks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and developing China’s culture of Xiao.However,there are very few English translations and they do not fully convey the spirit of Xiao,which becomes a hindrance to its international publicity.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original text and six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Book of Xiao 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inaccuracies or mistakes in the translators’understanding of six conceptual terms of the original text in the light of content equivalence of equivalence theory.
equivalence; the book of Xiao;conceptual terms;English translation
H315.9
A
1671-9565(2014)03-026-06
2014-08-25
2013年浙江省高等学校访问学者专业发展项目“全球化语境下《孝经》英译的考证研究”(编号FX2013225)阶段性研究成果。
黄宇杰(1979-),男,浙江慈溪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翻译学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