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专业科研型研究生学业、思想状况分析
2014-02-07高鹏骥于亚宁朱继业
高鹏骥,于亚宁,汪 磊,杨 锋,李 照,高 杰*,朱继业
(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 100044;2.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北京 100144)
近年来,全国医学院校在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机制中,引入了“临床型”和“科研型”两种不同的模式,前者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后者更侧重于科研素质的培养[1-2]。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培养出来的“临床型”研究生临床能力过硬,“科研型”研究生科研能力扎实。但是两种类型的研究生都相对“偏科”,特别是“科研型”研究生,由于毕业后大多仍然要从事临床工作,研究生阶段与临床的脱离与生疏,加之毕业、就业的压力相对较大,他们的学业、思想状况究竟如何值得我们关注。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科研型研究生进行了无记名的问卷调查,试图了解相关情况,以便为今后的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临床专业科研型研究生学业状况及思想压力调查表”共分为基本情况、学业状况、思想压力状况和对“科研型”学位的看法四个部分,均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选择题。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专业科研型研究生,问卷采取匿名答题的方式进行。
使用SPSS 11.5软件进行率的统计学计算。
二、结 果
1.基本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112张,收回97张,合格问卷96张,占该院临床专业科研型研究生总数的71.8%。基本情况如下:男性38名(39.6%),女性58名(60.4%);34名(35.4%)为硕士研究生,62名(64.6%)博士研究生。
2.学业状况调查。该调查问卷第二部分为学业状况调查,问题及调查结果见表1。
3.思想压力状况。该调查问卷第三部分为思想压力状况调查,思想压力及调整情况见表2。经常出现孤独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比例分别为11.5%、13.5%和9.4%,有时出现上述不良情绪的比例分别为47.9%、30.2%和18.8%。
*通讯作者
表1 学业状况调查
4.对“科研型”学位的看法。问卷的第四部分是为了调查该学生群体对所攻读的“科研型”学位的认识和看法,问题及调查结果见表3。
三、讨 论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收回的合格问卷为96份,占本院“科研型”研究生总数的71.8%,调查结果基本可代表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二临床医学院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各附属医院培养“科研型”研究生的机制较为统一,该调查结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校临床专业“科研型”研究生群体的学业、思想压力现状。
当前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我们此次调查的重点之一。结果显示,大多数导师责任心较强,能够每月给予研究生2次以上的指导。不过,仍有10.4%的研究生反映一个月都不能够与导师交流一次。而且,不少研究生反应会“经常”被导师指派做一些与课题不相关的工作。而在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调查中,有超过半数的研究生认为自己与导师的关系并不亲密,部分研究生甚至认为自己和导师仅仅是雇佣关系。上述调查的结果值得我们忧虑和深思。
表2 思想压力及调整情况
由于培养机制及毕业要求的不同,科研型研究生往往承担着更大的学业压力,超过一半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压力较大或很大。发表论文和就业是主要的压力来源,这也在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学生群体毕业要求较高以及就业情况不乐观的现实。不良情绪的调查结果更是值得我们担忧:“经常”出现孤独感、焦虑、抑郁的研究生分别有11.5%、13.5%和9.4%,加上“有时”出现上述不良情绪的学生,有超过半数的研究生会时常被不良情绪困扰。严重的不良情绪如不进行有效的干预,往往会越积越多,耽误学业甚至酿成极端事件。如何在高校中积极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走出不良情绪的“泥潭”值得我们深思。
本次调查的另一个重点是了解临床专业科研型研究生的学习现状、工作倾向等情况。在入学时为何选择“科研型”的调查中,只有不到半数的研究生是因为对科研感兴趣或认为研究生期间的科研训练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帮助。在培养过程中,31.3%的研究生只有在完成课题后才可以进行一些有限的临床实习,另有35.4%的学生完全得不到临床实习的机会。但是,在毕业后更倾向于从事何种工作的调查中,却有高达74.0%选择了临床工作。
表3 对“科研型”学位的看法
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是侧重培养实验研究能力强,在今后工作中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复合型、研究型临床医生,而并非为了培养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3]。然而在实际的培养中,过于忽视临床专业特点,使科研型研究生脱离临床,造成很多不利影响:(1)科研型研究生临床训练过于薄弱,使得他们就业时竞争力不高,用人单位不乐意接收。(2)就业不乐观,也使得学生报考科研型研究生的热情下降。(3)科研型研究生的就业意愿与学校的培养模式存在冲突,也是他们就读期间思想压力和不良情绪的重要来源。
结合上述调研结果,如何更好地优化临床专业“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高其临床能力的培养及就业竞争力[4],如何更好地关心这部分学生群体,从根本上缓解他们的学业压力及不良情绪,值得我们思考。
[1]梁清华,黄 熙,王 杨.对毕业后继续攻读科研型研究生的思考与建议[J].中西医结合研究,2009,1(3):153-154.
[2]温文胜,张 哲,黄光武.临床型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S1):90-91.
[3]刘 力,闵 苏.谈教学医院科研型医学研究生“三位一体式”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288-290.
[4]梁志坚,郑金瓯,莫雪安,等.重视科研型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S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