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赢与制度文化
2014-02-06陶继新
陶继新
合作才能共赢
我非常欣赏《周易》上的一句话:“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句话正是这一论点的精辟表达。
合作意识太重要了,没有合作精神,谁也很难干出大的事业,老师不能成为优秀教师,学生也无法实现高效。大自然中有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成长时,则会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间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便是“共生效应”的一个典型证明。台湾著名作家柏杨2008年去世,他有一本名为《丑陋的中国人》的书,这本书里面说了一段话,尽管让我们听起来会不高兴,但是值得我们反思。他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一个日本人是一条虫,三个日本人是一条龙”。中国人喜欢窝里斗。
其实这是一个人性的弱点,准确地说是弱小人格的一个特点。即,有的人允许不认识的人、远方的人升官发财出名,就是不允许自己一个单位的人、身边的人好,一旦自己周围的人突然了不起起来,他就受不了,因为他觉得“身边的人好了显得我多不好啊”。于是乎嫉妒告黑状,各种阴暗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就是为了把对方拉得跟自己一样甚至比自己差才心理平衡。我就遭受过好几次这样的诬告陷害,好在我的心态好,坦坦荡荡,心态很好,对所有的攻击诽谤一律不予理会。正如古人所说的:“何以息谤?曰无辩。”古人所总结出的对付谣言的办法就是沉默。迎头痛击也有效,但总不如沉默躲避的好。比如那迎面飞来的石块,侧脸躲开,它击不中目标便落地了;如果用手去挡,虽然你的脸面未被击中,但如何能保证你的手会完好无损呢?
一、合作能产生巨大的生命能量
前几年,网上有一个很火的连载文章,叫《在俄罗斯的中国商人》,其中有一篇题目叫《在俄罗斯的越南人》。其中写道:“在俄罗斯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有一个甚至几个中国市场,在每个市场贩卖中国商品的除了中国人以外,就是越南人和朝鲜人,在这些外国人群里,唯有越南人抱成一团,不但在日常生活上相互帮助,在生意过程中也彼此关照。最初,中国人、越南人、朝鲜人卖的都是来自中国的商品,比如服装百货、日用五金,种类雷同,但是利润最大的是越南人,因为他们有一个同样商品的底价,绝不会为了自己赚钱坏了规矩。一个越南摊贩出的价钱,在任何一个越南人的摊床都是一样。中国人就无法比拟了,俄罗斯人最喜欢和中国商人讲价,一个比一个低,只要卖出商品,赚多赚少无所谓,陷入恶性竞争,惹得俄罗斯人得便宜,越南人不耻。”另外还讲到:“中国餐馆却越开越多,因为争抢生意常常自相残杀。2001年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些中国人打砸中国餐馆的事情,听说是因为那家餐馆不但做餐饮,还给在市场卖货的中国人送外卖,引得另外一家专做外卖生意的中国人报复。”这太可怕了,这是一种民族的悲哀。所以我想老师们肩负着一个责任、一个义务,就是使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会合作,根除掉这种劣根性。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现在我们常常说,单打独斗闯天下的时代已经慢慢远去了,合作共赢已经成了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要有更多人合作起来,才能成功。当今国际上的一些大企业意识到“红海战略”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从而改变战略,转向“蓝海”。其实不仅仅企业与企业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心灵世界的富有不会导致另一个人精神财富的减少,相反,彼此之间的合作,则会让双方的精神财富都会增加。
萧伯纳这位大文学家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他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
这正说明了合作所产生的巨大的生命能量。一个团队需要强化合作意识,以创造最大的成就。刚才我们谈到的河北衡水中学就非常重视合作,而且处处体现之。比如说语文组里有一位老师被请出去讲课,全组都很高兴。为什么都高兴?因为回来之后讲课费大家要平分。外来考察学校送了几箱梨,全校老师每人分两个共品甜蜜……正是这些小的合作分享使之凝聚成强大的团队,才有了更加强大的力量;如果人人都想着拆别人的台,力量则涣散,团队将溃败。而且老师间的合作,还会向学生辐射一种正向的影响,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美妙从而效仿之。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
合作之于课堂教学极其重要,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老师和老师之间的合作,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合作。打破课堂是“老师的天下”的传统教学格局,形成一个合作的氛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怎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比如说山东即墨二十八中是两人合作式,其他学校则是由四人、六人,最多八人组成的。为什么这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好多学生,从小学上到高中毕业,十几年学下来却患上了失语症,不会表达自己的见解。为什么用语言传达自己想法这么基本的能力萎缩了呢?因为他们这12年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而传统的课堂又是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要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就让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锻炼。
还有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天天听别人说话的确是锻炼了他收集信息的能力,但是知识的牢固掌握更多地来源于熟练而准确地输出。因为输出的同时,是一个再度或深度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验证输入及输出内容的正确性,让学生更具思辨力。很多方面的知识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让问题的答案更加多元化其实也是让输入更加丰满的好途径。表达是养就孩子们独立思考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部学生与学生之间要通过交流与争论来完成课题,交流就是说话,从而有了表现与展示的机会。
而且,任何一个学习主体,如果没有展示的机会,他是没有学习动力的。包括老师也是如此啊,你有了成绩,最好在全校、全市、全省、全国讲讲,讲的同时是总结成果的过程,通过讲有时又可生发出新的思索,从而形成再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即使不能在全班讲,但可以在全组内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正是最好的知识提炼和能力锻炼的方式。
我发现全国很多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基本上都采取的是捆绑式的评价,也就是说老师一般不评价个人,而是评价小组的整体表现。这种评价方式令小组成为一个整体,组员一荣俱荣,一耻俱耻,每个人都会积极为小组争光。而且在这个评价当中,还有一个共通的特点是什么呢?比如说四个人当中,有A、B、C、D四个能力层级,A是学习最好的,D是学习最差的,老师问问题的时候,如果是A回答的时候给2分,D回答则给8分,B回答得4分,C回答得6分。为什么?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全力参与,学习最差的通过较多的参与可以较好地掌握知识,全组都学会才行。
这就会出现一个现象,学优生都忙着帮助学困生。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会不会影响学习好的学生的成绩啊?恰恰相反。因为自己会了跟讲出来不一样,讲出来跟教别人学会又不一样。老师们都有一种体验,要想讲得使别人学会,就要自己首先对知识彻底吃透弄懂才行。所以学优生讲得学困生也能学会的时候,知识已经完全属于他了,他的成绩反而越来越好。同样的,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学困生也会急起直追,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一个互助共赢的过程。
有一个“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证明了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它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在1946年率先提出的。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后来做过类似的研究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
在塔尖的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的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24小时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的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据即墨二十八中李志刚校长讲,他们的教师绝对不敢在课堂上体罚学生;可是,有的被称为“小师傅”的学优生可不管这些。一次,一个女生在教一个男生的时候,感到“孺子不可教也”,一气之下,竟然拧起了那个男生的耳朵。令李志刚校长感到意外的是,那个男生非但不上诉“小师傅”,反而笑着请“小师傅”高抬贵手,而且保证用心听讲,尽快学好。于是,那个女生才释然而笑,继续一本正经地实施她的教学计划。
问及那个男生何以被拧了耳朵依然不存怨恨。他说,“小师傅”全是为了我把我教会嘛,是恨铁不成钢;再说了,我们在一起,都是学生,而且她还是女的,我得有点男士风度啊!说完,这个男生嘿嘿一笑,又向那个女生去求教了。
由此可见,学生之间心灵是开放的。老师是不能扭学生耳朵的,那属于体罚。然而,学生之间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是相通的,毕竟年龄段是相仿的,所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力量是巨大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小组长期的合作,会在参与者的心里积淀出一种积极的思维定式。什么积极的思维定式?学习好的要帮助学习差的,学习差的要感谢帮助自己的人,自己也要好好地学习,这样合作的意识就在心里自然而然地定格下来,分享、互助、感恩的思想品质也渐渐形成。
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在探索合作学习的时候,还特别关注了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关注“合作”还是关注“学习”,不仅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它还直接关系到学习组织本身。利用组织来进行学习合作,还是进行合作性学习,两者意义大不相同。利用组织合作形式进行有效教学,是学习型组织的根本属性。学习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探寻合作途径,只是学习组织的副产品。当然,强调学习并不是不要合作。小组成员的学习态度,组内交流的严肃性,分工负责人的权威性,角色的分工转化等,都可能决定着合作的效率,合作基本问题得不到解决,学习效率也就无从谈起。学习组织内信息交流、汇集、整理的过程,既是一个思路方法的学习训练过程,也是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分享的成长过程。所以,分工是手段,学习是目的。
没有组织,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就不复存在。充分发挥这个组织的作用,就可以取得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所以,组织建立不是随意而为,而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形成的。而且建立之后,又有了加强组织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借助这一组织,通过大家的合作,才在单位时间内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建立之初,就是直指高效学习这一标的的。
合作意识一旦形成,就会生成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而且这种意识还会向其他方面延伸,甚至伴随学生的一生。特别是当今社会,没有合作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学生在学习当中养成了这种合作意识之时,到了其他的地方也同样会具有合作精神。一个会合作的人,他未来走上社会成功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因为一个有向心力、有共同理想的团体,在和谐的合作环境中会创造出惊人的成绩。
制度文化作保证
制度容易制定,但是不一定能形成制度文化。什么叫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以文化人,它能把你改变,使你的心里有认同感,没有心理认同的制度不是制度文化。而真正形成一种保障高效的制度之后,我们的教学才能抵达一个更高层次的境界。
一、大唐中学的制度文化
山东省济宁市大唐中学是一所民办学校,租房子作的校舍,可是,学校在当地很有声誉,升学率一直居高不下。文开讲校长却说,我们并没有着意追求升学率,而是制度文化建设结下的果。
采访文校长整整一个上午的时候,他竟然没有接到一个电话。问其:“怎么也没有人给你打电话啊?”这位七十多岁的校长说:“这三天,我就接过一个电话。”我说:“这说明您管理有道啊,您怎么管理的?您的升学率这么高,远近闻名,您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我就是玩儿啊。”我问:“玩儿的背后呢?”他说:“制度与人心。”我问:“您用什么样的制度呢?”他说:“我这所学校是民办学校,我有灵活性,制度在我手上,也在老师手里。我们形成了大家高度认可的制度,让它真正运转起来以后,就不用我管了。校长只需在制度管不着的地方再说话。”这位校长是相当清醒的啊!
文开讲校长(中)到山青世界济宁基地看望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营的学员
文校长聘请的业务校长、后勤校长,都是内退的济宁市的名校长还有教育局长。根据学校制度规定,受聘之前要跟学校签订合同书,其中有一条是,工作一年以后,能不能继续留任,能不能胜任,谁说了算?老师说了算,而且通过无记名投票决定。如果有1/4的老师不认可你了,则要自动辞职。文校长说有4个名校长和局长还都是他的朋友,结果先后被辞退了,他说自己心里也过意不去,但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同时他说校长要关心老师,跟老师打成一片,但是如果老师对校长没有制约性,老师没有选举权,老师怎么能关心校长啊?所以用这个制度使分管校长能够竭尽全力跟老师打成一片,共同把教育教学搞好。
另外,大唐中学聘的老师,由学生年终无记名投票决定去留,同时老师不能在场,不被认可的老师走人,一年一评。开始有好些老师被辞退了,但是现在几乎没有了。文校长说,我们整天说让老师爱学生,但是你能真爱吗?当学生决定你命运的时候,你不爱能行吗?而且你别认为学生傻,我看学生都有一双火眼金睛,你真爱他,他都知道,你真不爱他,也逃不过他的眼睛。
我去采访文校长时,让我惊诧的是什么呢?竟然有一些公办学校的老师辞了工作,上他这里来干。我问,你们不怕风险吗?他们说,我们愿意来。为什么愿意来啊?他们说:“我们的工资不比公办学校里的少,再一方面我们可以更简单和纯粹地工作和学习。在我们原来的地方要把好多精力都花在防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上,在这里却什么都不用考虑,只要好好把学教好就行了。”这就是制度,这就是制度文化。
文校长对我说:“我没有多少节余的钱,我的钱全校每一个老师都知道是怎么花的,像陶老师您今天过来,我请你吃饭花了多少钱,所有老师都知道。为什么呢?我会不断地公布我的账目,放到工会里让大家去看,学校今年一共收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我这些钱怎么花的,明明白白,每一个老师都心中有数,所以他能不是主人翁吗?”所以这就是制度的伟大的一点,这就是制度形成文化的必然。
在这里,老师们都没有其他的杂乱想法,全身心投入教学。学生感到很高兴,老师也很高兴,校长也很高兴,这样便形成一股合力了。所以在这种状况下,高效就自然诞生了。
二、贵州省实验中学的“41条军规”
现在,一些学校在制定制度的时候,特别强调了人文性,这固然是必要的;可是,如果学生出现问题而没有相应的惩戒措施,就有可能扰乱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所谓的高效教学就不可能实现。贵州省实验中学从2005年以来,就开始实施教育惩戒,制定了《贵州省实验中学教育惩戒条例》,要求学生明确、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的一定要做好、做到位、努力做到极致,不该做的事一定不要去做,否则就必须为做错承担责任、接受惩罚、付出代价。
据刘隆华校长讲,在试行教育惩戒的几个月后,由于学生迟到屡禁不止,2005年下半年的一天上午7:30,准时关闭校大门和可以进入学校的全部通道,一百多个学生被关在校门外面,一个小时后仍不能进校,社会大哗,门外聚集了不少家长,电视、报纸等媒体的记者似乎碰到了大新闻,摄像机、照相机纷纷聚焦现场。刘校长宣布学校拒绝接受任何采访,可是一不小心接了电视记者的电话,他的一番直通通的包括质问记者的话当晚被电视台“直播”了,引起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多方面的关注,他也不得不面对上级和媒体。一方面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和与家长沟通;另一方面接受电视专访,谈他们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管理的想法。没有想到电视的“曝光”和专访宣传了学校教育理念,为学校打了一个大大的免费广告。为此学校的声誉大涨,次年的招生情况好极了。
这是一个突发事件,也是一个热点新闻,在一般人看来,它会对学校造成负面影响;可是,直面媒体与社会,恰恰成了宣传教育惩戒的一个最佳契机,成了提升学校品牌的一个难得机遇。其实,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愈是让惩戒教育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大家在热议甚至非议惩戒教育的过程中,对惩戒教育有了越来越清楚的认识,于是,由反对变成了怀疑,又由怀疑变成了认可,再由认可变成了支持。近几年来,贵州省实验中学声名鹊起,固然与其办学质量不断提升有关,毋庸置疑,教育惩戒也成了学校的一个金字招牌。它让那些孩子问题多而又束手无策的家长,看到了破解问题的一个新天地,认识了孩子可以良性发展的一个好学校。
2006年2月,学校在试行一年多教育惩戒的基础上颁发了《教育惩戒条例》41条,学生称为“41条军规”,同时又颁发了《校规细则》90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日常行为包括学习、生活习惯等进行规范。对违规学生按“41条军规”进行惩戒,惩戒的方式有:口头训诫、取消特殊待遇、面壁思过、惩罚性作业、置留办公室、放学后留校搞校园卫生、停学回家反省,还有警告、校内通报且公布、记过、强迫性转学或退学、开除学籍等等。几年来处理了不少学生,也强迫转学和开除了一些学生,有因为抽一支烟的高三学生被劝退,有情绪激动参与打架勒令退学,有谈恋爱强迫转学等等。当然,学校在从严惩处的同时给予人文关怀,比如为学生联系学校,追踪学生的表现,保留学籍回来高考,关注走向社会的发展等。凡被处理的学生及家长很少与学校敌对,因为他们都认同学校的管理,接受学校的处罚,在接受惩戒的过程中知道了规矩的严肃性,从而敬畏法律法规,更加理解学校提出的尊重生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深远意义。
“41条军规”是在学生入学前就明示家长与学生,并得到认可的。认同“军规”,就要敬畏“军规”,就要遵守“军规”。如果违犯,就是明知故犯,就要受到惩戒。这本应无疑义。中国人规则意识之差,可以说“举世闻名”。这固然与“传统”有关,也与学校教育缺失惩戒不无关系。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惩戒教育,就是要增强责任意识。惩戒的目的,是让人们认可规则,敬畏规则,营造一种遵规守纪的氛围,形成一种违规受惩的社会风气,造就具有责任感与担当意识的现代人。相反,一个没有责任意识的人,是不可能担当重任,也不可能得到人们的赞同与支持的。
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教学与学习亦然。有了规矩,才能让课堂教学步入正轨,才能让教师研究高效教学,也才能让学生高效学习。
所有这“41条军规”都严格执行,其中有一个女生,因为母亲对她过度溺爱,以致其无法无天、为所欲为,在学校里也是特立独行、我行我素。有一次她竟然动手打了男生,学校按“军规”责令她退学。这个女生的母亲找了一些关系,试图让刘校长收回成命。可是,刘隆华顶住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让这个女孩退学了。
严格的管理换来的是贵州省实验中学高考成绩的捷报频传
我去学校采访的时候,很巧的是,刘隆华校长前天刚参加了一个特殊宴会,是他的一个中层领导来邀请的,也不说谁是请客的主人,只说给他一个惊喜。结果刘隆华到了宴会厅一看,就是被他劝退的那个女生和她妈妈在那里等着。他扭头就想走,那个女生赶快追过来,哭着说:“刘校长,您千万别走,我是来感谢您的。我以前太不知天高地厚了,让您劝退之后,我觉得是奇耻大辱。但是到了新的学校后,我反思了自己的行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开始一心一意地学习,今年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的本科。我们母女俩今天是专门设盛宴来招待您、感谢您的。”
刘隆华校长说,不少学生因为来到实验中学后,家长说变“乖”了,学习自觉了,懂得规矩了,知道感恩了,学校也因此得到很好的社会声誉,我们很欣慰。作为一所省级实验中学,就应当以开展教育科学实验为己任,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发现问题、提供研究的样本。而教师教学的效率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也高了,教学成绩也就自然而然地高了。
看来,好的制度是可以促进教学高效的。那么,如何以制度促高效呢?我认为需要五部曲:首先是要制定制度。这个制度制定的过程,不仅是校长、领导班子,老师甚至学生的共同参与很重要,这个参与的过程,也是心理认同的过程。然后就是推行,推行的过程当中还是有不执行的,要提醒。提醒后再不行,就要跟进,因为任何的制度制定出来开始实施之后,你不跟上严格执行那是不行的。最后就是评价。这样就保证了高效教学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