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节高三英语教学观摩课看教材使用的学问
2014-02-06杨珊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
杨珊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
高三英语教学始终是教师探讨的课题.在高考内容与形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许多教师对于如何使用英语课本存在很多的困惑,常常在“应试”与“常规”之间挣扎.高三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这教材怎么教呢?如同高一高二年级那样上成精读课,还是像泛读课一样一带而过?有的教师求成心切,甚至放弃使用教材,直接进入复习阶段.笔者从一节高三英语观摩课上找到了答案.
一、新颖的课堂导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临近上课,学生陆续进入报告厅,而讲台的一则CCTV NEWS 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新闻视频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一做法妙在:不仅提示学生这节课的主题,更重要的是不需要教师的工作就能让嘈杂混乱的环境立刻变得安静有序.无论现在是第几节课,教师体会到了学生此时的疲惫状态对教学会有影响.学生的疲惫情绪没有释放就不会有学习兴趣,播放新闻的形式让学生有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看电视的感觉,学生紧张、疲惫的情绪因而得以释放,暂时忘记了自己现在是在教室里,同时,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贴近了,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自然能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判断学生的能力,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是单元中的project 部分,主题是“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教师在导入教学内容时,考虑到学生对“知识产权”这个术语接触不多,没有直接问intellectual 和property 的含义,而是以intel 公司的商标和房子的图片为提示,因为形象、生动,学生很容易理解“intellectual property”这个术语的含义,接着再导入project 的主题“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这时教师没有重复解释,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领会.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都会不厌其烦地重复一些概念、知识,这其实反映了教师平时不仅不注重对学生的能力的分析与判断,而且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宋老师不经意的做法其实正是他的魄力所在,只有理解与信任学生才能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低效率的课堂.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intellectual property? ”教师在幻灯片上展示了一张简报.关于知识产权的内容都杂陈在纷乱的文字中.这样的形式足以调动兴趣,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有时直接呈现概念反而能起到明确的效果.接下来,教师在幻灯片上直接给出the purpose of a proposal 和the style of a proposal 的概念:
The most important goal of a proposal is to get your project or suggestions approved.
The Style of a Proposal
1.State the purpose clearl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posal.
2.State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he reader will need to understand your proposal.
在我们看来这是低能力水平的教学设计,但是它产生的教学效果远比教师不得不陷入自问自答的境地好的多.所以教师经常把什么概念都以设计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很明智的策略,因为有些概念学生基本上是回答不上来的.教学的形式不在乎于多么花哨,而是要能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选择.
三、因材施教,合理增减教学内容
接下来教师并没有局限在文章的内容上设计问题,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让它更适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教师提出了关于知识产权的一些知识,这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如:专利patent,商标trade mark,产品外观the overall look,版权copyright 等等一系列知识让学生判断.例如:1.A ___________is a sign which can ________ your goods and services from those of your competitors.It can be for example words,logos or a combination of both.2.The duration of China Patent for invention is _______ years.熟悉这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是非常有益的,而大多数人对此并不了解.学生喜欢这样的挑战,因为学生都有求知欲和好奇心理,他们都想验证和展示自己的知识量足够大,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与真实世界发生联系,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教学安排体现了该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反映了教师的远见.既以课本为中心,又把课堂内的学习延伸至对课外生活的一种演练.真正实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实际生活服务的理念.
有了这么多铺垫,学生已经完全融入到本节课的主题中.可是我很困惑:留给上课文内容的时间应该很紧张了吧.没有想到关于课文的内容scanning 的环节就再也没有一张课件,而是在黑板上写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What is IP right?
2.Why should we protect IP?
3.What are the problems about IP rights?
4.What should we students do to protect IP?
其中3、4 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这打破了我们固有的思维,因为我们平时在上reading 新授课时,往往会做很多张课件,其中以scanning 居多,即找内容细节.只要设计奇妙,学生就能随着教师的思路走,虽然教师的授课是很轻松了,但是这样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师生之间的互动容易出现低水平的重复.笔者推想这些内容虽然可以训练学生找信息的速度,但对于训练理解能力的意义不大,因此舍弃.
四、设计恰当的问题,积极挑战学生的思维
通常情况下,问题的提出与回答能够帮助学生有重点地阅读文章,也能帮助学生迅速地理解文章,如果问题之间能相互关联,就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宋老师在黑板上写的那四个问题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project 任务的要点.在之前进行的阅读、回答、复述的环节也是为project 做铺垫,因此学生很快能明白写作的思路,在很短的时间内轻松完成了presentation 的任务.以往的课堂,最让教师惧怕的是project 的呈现这一环节.原因是担心学生不会写,不知如何写;担心会冷场,延误时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省、自责.每当教学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采取的态度往往是搁置、逃避,没有勇气甚至不愿意去探究问题.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五、选择恰当的方式,凸显高三学生的特点
这节课教师没有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因此,问题一被提出,学生都是在很紧张地找答案,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没有时间分神,这样的设计是教师认真思考的结果.以往的教学,尤其是文章的教学,教师总会让学生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查生词,做一些关于课文理解的练习.教师总认为只有充分的预习,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容易、深刻.这本没有问题,但是这种精读的课堂应该适合的是低年级的学生.应该从低年级开始慢慢培养学生阅读的方法,如,如何去理解作者的意图,文章的结构,语言的表达等等.教师都知道在英语考试中得阅读者得天下,所以教师会设计每一节阅读课,那为什么并没有太多成效?关键是阅读的方式:考试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工具书的情况下完成阅读任务.所以学生进入高三学习阶段,教师应该适时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例如,根据上下文猜词义;对文章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提高阅读速度等等.因此,同是一篇文章,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教师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适合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
六、注重板书,强调朗读和复述
以上提及的每一个环节,宋老师都注重板书和朗读.他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同步板书出key words.然后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回答问题,即复述课文内容.这些呈现的key words 就发挥作用了,每一个问题结束后都让全体学生集体朗读答案.这样的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好处不言而喻,其一,教师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没有时间开小差.其二,学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复述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分析、理解,整理和概括能力.复述的过程不同于背诵,它需要学生有很好的理解能力和英语表达的基础.如果教师在平时能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何以不提高呢?
七、结论
一套教材的编写凝聚了很多专家的心血,内容丰富,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教材的编写对于语言的准确性要求极高,确保学生学到的是地道、标准的英语.教师为什么要选用一些不能保证品质的资料而舍弃像教材这样精心编写的材料呢?因此,在高三阶段,与其盲目训练,不如使用好教材.宋老师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发挥出教材应有的价值,这才是教师应该钻研的方向.